漢成帝初年的連環彈劾案,隱藏了三場政治鬥爭,勝利者輸掉了未來

尋根拜祖 發佈 2020-03-27T15:09:13+00:00

就在匡衡等人彈冠相慶之時,有人出其不意地向他扔了一顆重磅炸彈,司隸校尉王尊,向漢成帝遞交了一份彈劾疏:「衡、譚居大臣位,知顯等專權勢,作威福,為海內患者,不以時自奏行罰,而阿諛曲從,附下罔上,無大臣輔政之義。既奏顯等,不自陳不忠之罪,而反揚著先帝任用傾覆之徒,罪至不道。」

建始元年,漢成帝下旨,遷中尚書令石顯為長信宮太僕。尚書令是皇帝的秘書長,太僕是皇家御用司機兼總裝備部司令,九卿之一。不過石顯這個太僕打了點折扣,他只是長信宮王太后的御用司機,名義上從秘書長到太僕升職了,實際上是明升暗降。

這個微妙的信息一釋放,朝中聞風而動,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張譚,立刻聯名上了一道彈劾書,逐條羅列石顯的罪名,以及其朝中黨羽。

果然,匡衡一擊而中,石顯被免職遣返回鄉。他的黨羽五鹿充宗、尹嘉、牢梁等一大批官員,或罷職或降職,這個在漢元帝一朝把持朝政十餘年,害死了蕭望之、張猛、京房、賈捐之等多名大臣的權宦勢力,終於被徹底掃蕩。

就在匡衡等人彈冠相慶之時,有人出其不意地向他扔了一顆重磅炸彈,司隸校尉王尊,向漢成帝遞交了一份彈劾疏:

「衡、譚居大臣位,知顯等專權勢,作威福,為海內患者,不以時自奏行罰,而阿諛曲從,附下罔上,無大臣輔政之義。既奏顯等,不自陳不忠之罪,而反揚著先帝任用傾覆之徒,罪至不道。」

翻譯過來就是:石顯禍害天下不是一天兩天,你倆以前幹嘛了?跟著石顯後面阿諛奉承,殘害忠良充當幫凶的不就是你們嗎?如今看石顯倒台了,不自我檢討,反而說是先帝用人不當,你倆就是大奸臣!

王尊的揭老底,如同當眾甩了匡衡、張譚一記大耳光。匡衡心懷慚愧,向漢成帝謝罪,請求「乞骸骨」。

石顯其實是漢成帝的恩人,當初漢成帝受到弟弟劉康的挑戰,差點被廢太子,是石顯堅定地站在了他這一邊,協同史丹等人合力保住了他。即便如此,漢成帝依然對石顯追責清算,表明了不受私情干擾,整肅朝政的決心。

兩面三刀的匡衡,被王尊一腳踩住了尾巴,漢成帝應該乘勢把這傢伙扔進油鍋才對。弔詭的是,漢成帝卻夸匡衡「道德修明」、「勤勞公家」,安慰他不別要在意別人的說辭。緊接著,他下令將王尊貶為高陵令!

匡衡張譚彈劾石顯,王尊又彈劾匡衡張譚,漢成帝又黑白顛倒,踩王尊一腳,這是搞的什麼鬼?我們先從石顯的身份開始,揭開一段漢成帝一朝,隱藏的政治鬥爭。

彈劾案背後的第一層蓋子:儒家與法家之爭

石顯是西漢210年最有權勢的宦官,他從漢宣帝起,就從事尚書,深得漢宣帝、漢元帝兩代帝王信任,協理內朝二十餘年,權傾一時。

在此期間,他與史氏、許氏外戚合作,把蕭望之等一干外朝重臣,搞得死去活來,先後五六位大臣命喪其手。因此,石顯被歷史公認為奸臣。

客觀講,這個評價有失公允,石顯的手段是殘忍了點,但絕不是奸臣。蕭望之等人死得既冤枉又憋屈,但也不能因此認為他們就是忠臣!

說白了,這是兩派政治勢力的鬥爭,石顯所代表的法家,戰勝了蕭望之為代表的儒家,而歷史是儒家寫的!

很多人認為,漢武帝獨尊儒術,從此西漢進入儒生的天下,其實不是。漢武帝之後,儒家思想確實逐步取代了諸子百家,但是一統天下,還是漢成帝時期的事。以漢宣帝為代表,他就是典型的法家思想代表人物,差一點廢了一味崇儒的太子劉奭(漢元帝)。

石顯受寵就是因為他的思想,跟漢宣帝很合拍:

「宣帝時任中書官,恭明習法令故事,善為請奏,能稱其職。恭為令,顯為僕射。」

漢元帝即位後,蕭望之等人,急於從外戚史氏、許氏手上搶勸,跟史高等人發生激烈衝突,史高等也是法家派,因而他們與石顯結成同盟,與儒家派展開了激烈的權力爭奪戰。

結果驗證了漢宣帝當初的論斷:儒生大多是俗儒,中看不中用!蕭望之們在石顯凌厲的手段下,毫無還手之力,輸得相當慘!

法家人物逃不掉被清算的宿命,石顯也一樣,他碰上了在「儒」罈子里泡大的漢成帝。正是漢成帝,拉開了西漢上層建築全面崇儒的歷史大幕,所以石顯必須被清洗!

張譚就是漢成帝的老師,這夥計原來官居京兆尹,結果在考核中得了個「不勝任」的評語,被免職了。閒賦期間,學生坐龍椅,他一步到位升任御史大夫!匡衡雖不是漢成帝的固定老師,但是也承擔侍講工作。

而王尊有點尷尬,他自幼研習法律,從基層小吏一步步幹上來,雖然也學過一點《尚書》,但骨子裡是法家思想。所以,王尊在地方治理時,法家痕跡很明顯,一方面執法嚴苛,另一方面治下清明人和。中央對他的態度就是,遇到麻煩就想到讓他出面擺平,事情過後立刻把他甩到一邊。

這就基本弄清了連環彈劾案背後的政治鬥爭:匡衡張譚借漢成帝釋放的信號,一舉放倒政治死敵石顯;王尊雖然跟石顯沒有私人瓜葛,但都是法家立場,因而他「炮打雙燈」;漢成帝全面實行儒家思想的政治路線,需要匡衡這樣的名儒支撐,因而他必須力挺匡衡!

可是有個問題,漢成帝一朝的「名牌升降機」王尊,他的地位跟匡衡相比懸殊太大,更別說還有漢成帝給儒家站台,連石顯都倒台了,他憑什麼敢公然挑戰儒家呢?

彈劾案背後的第二層蓋子:士族與外戚之爭

法家也不是沒有狠人,其實王尊只是炮手,他背後有靠山——大司馬王鳳,漢成帝的舅舅。原來,這場看似簡單的儒法之爭背後,還有一場暗戰:儒家士族與外戚之間的權力鬥爭!

王氏外戚的第一代,王鳳的父親王禁,是典型的法家;第三代以王莽為代表,已經演變成儒家;第二代以王鳳為首,思想以法家為主,並不排斥儒家。

本來匡衡等儒家士族,是可以與王鳳兼容的,但是王鳳外戚的身份,成了儒家士族的靶子。

自漢武帝之後,西漢的基本政治形態,就是以大司馬領銜內朝,掌握朝政的決策權,丞相、御史大夫等外朝官,成了大司馬的跟班,而大司馬一直由外戚擔任。由此而導致的外戚政治,讓儒家士族領銜的外朝,與外戚領銜的內朝,水火不相容。

在儒家勢力並不強大的昭宣兩朝,這種矛盾並不突出,漢元帝以來,儒家勢力不斷發展,又碰上「優等儒生」漢成帝,儒家搶班奪權的烈火,終於竄出了胸腔。

王尊是王鳳最欣賞的能臣幹吏,他一生多次跌倒,每一次都是王鳳重新把他拉起來,給他重新展現才華的機會。王尊的表現,也沒有辜負王鳳的一片苦心,他多次為西漢帝國立功解難。

也正是因為這份相互之間的信任感,王尊義無反顧地替王鳳,向匡衡張譚開出了這一炮!

王鳳為何要對匡衡主動開炮?又為何自己躲在身後?

首先,儒家士族與法家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兩派在治國理念上的分歧太大。漢宣帝時期,這種矛盾就屢屢呈現,只不過漢宣帝能鎮得住,矛盾被消弭了。漢元帝壓制不住,就發生了你死我活的鬥爭。這種鬥爭一旦爆發,絕無可能自動衰減,唯有分出勝負!

其次,治國理念的鬥爭,其實也是利益之爭,誘惑力太大。哪一家思想占據優勢,就是哪一派勢力占據權力中樞,不是一兩個人之間的鬥爭,而是龐大的利益集團之間的利益再分配。

最後,不排除王鳳為石顯出頭的可能性。石顯與史氏、許氏外戚的合作經歷,表明這是一個可以合作的人,與王鳳有共存的可能性。另外,當年傅昭儀母子對王政君母子打壓最殘酷的時候,正是石顯的幫助,才擺脫危機,漢成帝不認,王政君未必不認,王鳳也未必不認。

至於王鳳為何躲在後面,一則王尊司隸校尉的身份,彈劾丞相是他的本職工作,二是王鳳出面,就成了他與漢成帝的矛盾對壘,那就麻煩大了!

彈劾案背後的第三層蓋子:甥舅暗戰

漢成帝粗暴的干預,讓王鳳的預期落空了,王尊的炮彈如同落進糞坑,除了崩匡衡張譚一身臭外,對他們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傷害。

漢成帝黑白顛倒的處理方式,恐怕大大出乎王鳳的意料,結果受傷的反而是王尊。為了避免衝突演變為甥舅矛盾,王鳳只能吃啞巴虧。

漢成帝是否意識到王尊背後是王鳳?一定是知道的!

歷史上一直說漢成帝是昏君,其實是誤解,漢成帝一點不「昏」,很聰明。王尊是王鳳的心腹,漢成帝怎麼會看不透?彈劾丞相這麼大的事,如果沒有王鳳支持,王尊怎麼會自作主張?

漢成帝在思想和心理兩個層面,都是不成熟的奶娃子。一方面受教育影響,他偏愛儒家,排斥法家;另一方面守個人情感影響,他依賴親情,排斥「外人」。

這個內在的自我衝突,導致漢成帝對大舅王鳳的矛盾心理。骨子裡他並不信任外臣,只信任和依賴王鳳,但是又討厭王鳳大權獨攬,想依靠儒家士族集團削奪王鳳的權力。終其一生,漢成帝都沒有擺脫內心的這個掙扎。

所以,這場連環彈劾案,其實也是一場甥舅之間的暗戰!

結束語

漢成帝似乎取得了一場完勝,石顯被清洗,王尊遭貶黜,王鳳受暗傷。不過,還有一個受傷最嚴重的人——西漢帝國!

像匡衡張譚這一類俗儒,走向漢帝國權力中樞,其實就是儒家思想發展的岔道,是中國歷史發展的振蕩期,他們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很嚴重的。西漢帝國的沒落和滅亡,他們難逃罪責。

漢成帝贏得了今天,卻輸了明天,此後不久,匡衡就以一系列拙劣的表現,從能力和品行兩方面,左右開弓狠狠地抽紅了漢成帝的臉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