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北朝瓷器

聯拍在線 發佈 2020-02-24T02:57:26+00:00

北朝淄博窯青釉蓮花尊1982年淄博市淄川區龍泉鎮出土現藏於淄博中國陶瓷館★ 剔 釉所謂剔釉,是指器物成型掛釉後,在未乾之前勾勒出圖案,然後剔掉多餘部位,再經高溫燒制而成。

北朝時期,河南、河北與山東地區積極吸納南方瓷器燒造工藝,同時又融匯當地漢晉釉陶技術傳統,在變革與創新中不僅成功燒制出了具有當地藝術特色的青釉、黑釉與褐釉瓷器,同時還發明了白釉瓷器。根據考古資料表明,鞏義窯、相州窯、邢窯、磁州窯、淄博窯等名窯均創燒於北朝時期,並在造型、釉色、裝飾技法等各個方面形成自身鮮明特色,取得了非凡成就。下面以出土文物為例探析如下:


造型特徵


北朝瓷器利用拉坯、捏塑、模製等成型方法製作的瓷器,造型規整,注重實用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結合,無論是碗、杯、盤、豆、缽、盆等日用器皿,還是罐、瓶、尊等盛儲類器物,皆呈現出厚重渾圓、粗獷質樸的風格,與南方青瓷那種清新、秀美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


北朝 磁州窯青釉瓶

1974年磁縣講武城鄉東陳村東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堯趙氏墓出土

現藏於磁州窯博物館


1、釉色品種


北朝瓷器釉色品種以青釉為主,兼有少量的黑釉、褐釉與白釉,釉層厚薄均勻透明,玻璃質感較強,透過釉層可窺見胎面。其中,白釉瓷器的出現意義深遠,為研究中國早期白瓷的起源問題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


★ 青 釉


北朝青釉瓷器主要承襲了南方青瓷技術。但因原料產地不同,瓷胎與釉料含鐵量不同,並受工藝配方、燒成技術等因素影響,北朝不同窯場燒造的青釉瓷器在釉色上也呈現出細微的差別。寨里窯胎色深灰,釉面青翠晶透。邢窯胎色淺灰,釉色青綠。鞏義窯因胎體原料的含鐵量較低,故胎色白,釉色淡雅,釉面光潤純凈,也稱白胎青瓷。共性是普遍存在著積釉和開片現象。積釉部位往往釉層較厚,色調較深,甚至呈現黑褐色,帶有強烈的玻璃質感。


北朝 鞏義窯青釉碗

2005~2007年鞏義白河窯址出土

現藏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黑 釉


從窯址出土標本看,北朝黑釉瓷器是與青釉瓷器同時出現的,且為同窯燒造。由於釉料中所含氧化鐵量的不同以及受窯室溫度和氣氛變化的影響,釉色深淺濃淡不一,有的色調一致,黑如漆器,有的色調不均,淺如醬褐。


北朝 鞏義窯黑釉碗
2005~2007年鞏義白河窯址出土

現藏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朝黑釉瓷器除釉色與青釉瓷器不同外,造型上餅足微凹、足緣斜削一周、內底有支燒痕及施釉工藝上的器內滿釉、器表半釉等特徵均與青釉瓷器一致。


★ 褐 釉


褐釉與黑釉相似,但釉料配方稍有變化,燒成溫度也稍低些,產品釉色效果欠佳,釉面不夠潔凈與潤亮。北朝褐釉瓷器造型多為瓶、罐類器物。多數胎色較深,胎質較粗,雜質較多。釉色深淺不一,施釉不及底,器表有修坯旋痕。


北朝 磁州窯褐釉雙系瓶

1974年磁縣講武城鄉東陳村東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堯趙氏墓出土

現藏於磁州窯博物館


★ 白 釉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05~2007年發掘鞏義白河窯址中發現了北朝早期白瓷,主要有杯、碗、盤、洗等小件器物,胎體細白,器壁較薄,一般呈直壁深腹,底部附圓餅狀實足。器內滿釉,器外施釉過腹,沒有垂釉現象。北朝白釉的釉面滋潤,顏色白中泛青,顯示出過渡期白瓷的典型特徵。


北朝 鞏義窯白釉杯

2005~2007年鞏義白河窯址出土

現藏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朝 磁州窯青釉碗

1975年磁縣磁州鎮東槐樹村高潤墓出土

現藏於磁州窯博物館


從出土瓷器看,北魏時期鞏義窯青釉瓷器的器內多留有三足支墊痕,而白釉瓷器的器內卻罕見三足支墊痕。白釉瓷器與青釉瓷器通過支墊粘連在一起,表明當時的白釉瓷器是和青釉瓷器同窯燒造。至於白釉瓷器的器內不帶支墊痕的現象,則說明白釉瓷器入窯的時候不是和青釉瓷器混裝的,而是有意裝在最上層的(趙志文《鞏義白河窯北魏白釉瓷器的發現與研究》,《中國古陶瓷研究》第15輯,第10頁,中國古陶瓷學會編,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北朝 鞏義窯帶支燒的白釉碗和青釉碗

2005~2007年鞏義白河窯址出土

現藏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圖案技法


北朝瓷器裝飾主要是胎裝飾。所謂胎裝飾,是指直接施於胎體表面的裝飾。它伴隨著陶瓷發展而發展,與生俱來,關係密切。北朝瓷器胎裝飾受當時生產力影響,雖然承襲了南方名窯傳統,但又不斷結合當地技術條件,在模仿中不斷創新,從而形成了鮮明的自身特色。從使用的工具以及操作技法上看,可分為刻劃、浮雕等。圖案清晰,布局規整,風格樸實。此外還有剔釉裝飾,工藝獨特,技法嫻熟。


★ 刻 劃


刻劃是利用竹木類工具的尖端將圖案花紋勾劃在陶瓷胎體表面,然後罩釉燒成。因線條在釉下,故也稱暗花。北朝早期瓷器上刻劃裝飾多為弦紋。較為多見的是在碗、盤、缽、盆的口沿部位刻劃一道弦紋,而在瓶的頸、腹部位刻劃數道弦紋。北朝後期開始出現刻劃仰蓮瓣紋與覆蓮瓣紋,體現出佛教文化的高度發展。所刻劃的蓮瓣紋,刻工精細,線條流暢,圖案清晰。


北朝 磁州窯青釉刻劃蓮紋蓋罐

1975年磁縣磁州鎮東槐樹村北齊武平七年(公元576年)高潤墓出土

現藏於磁州窯博物館


★ 浮 雕


浮雕是指凸起於瓷胎表面的立體圖案雕刻。根據圖案深淺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淺浮雕和高浮雕。北朝瓷器上的浮雕圖案以蓮瓣紋的藝術水平最高,並普遍流行於北朝後期的磁州窯與淄博窯。以1978年磁縣大冢營村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茹茹公主墓出土的仰蓮瓣紋器蓋及1982年淄博市淄川區龍泉鎮和莊石室墓出土的青釉蓮花尊為典型代表,蓮瓣凸起,呈現立體狀態,凝釉處釉色碧綠,十分美觀,顯示了高超嫻熟的裝飾工藝技巧。


北朝 淄博窯青釉蓮花尊

1982年淄博市淄川區龍泉鎮出土

現藏於淄博中國陶瓷館


★ 剔 釉


所謂剔釉,是指器物成型掛釉後,在未乾之前勾勒出圖案,然後剔掉多餘部位,再經高溫燒制而成。鞏義白河遺址出土有剔釉露胎標本,以黑釉缽為代表,其外口沿下及腹部各有兩周凹弦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編著《鞏義白河窯考古新發現》,第95頁,圖77,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這種因剔釉露胎而形成的凹弦紋,與北魏洛陽大市遺址出土瓷器的裝飾技法完全一致,也與西方玻璃器有著相似之處,獨具匠心,頗具時代特色。


北朝 鞏義窯黑釉弦紋缽

2005~2007年鞏義白河窯址出土

現藏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朝瓷器燒造時間雖然不長,但由於工匠銳意進取、勇於革新,善於吸收和總結當時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技術,故而形成了個性鮮明的藝術特色,其中的白釉瓷器更堪稱是北方制瓷技術的一大創舉,為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書寫出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