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有多偉大?貧民窟孩子在垃圾山里組起樂隊,聯合國都邀其演出

handykid 發佈 2019-12-29T17:55:02+00:00

家裡若是有上小學幼兒園的孩子,肯定對老師布置的手工作業印象深刻,用紙箱做的恐龍、冰糕棍做的小屋、塑料袋做的時裝秀。還有廢物利用做樂器,比如用罐頭做小鼓,用吸管做口哨……這一組樂器更「高級」些,舊鐵桶做的大提琴,水管紐扣瓶蓋做成薩克斯,罐頭盒子和木板做出的吉他!

家裡若是有上小學幼兒園的孩子,肯定對老師布置的手工作業印象深刻,用紙箱做的恐龍、冰糕棍做的小屋、塑料袋做的時裝秀。

還有廢物利用做樂器,比如用罐頭做小鼓,用吸管做口哨……這一組樂器更「高級」些,舊鐵桶做的大提琴,水管紐扣瓶蓋做成薩克斯,罐頭盒子和木板做出的吉他!


更令人驚嘆的是,這些樂器都是可以真實演奏的呢。

有一群從垃圾堆里長大的窮孩子,彈著由這種由廢棄垃圾改造的樂器,卻能去世界各地巡迴演出,連聯合國都邀請他們。

這是紀錄片《垃圾場中仙樂揚》(Landfill Harmonic )中,歷時5年用鏡頭記錄下的真實故事,一個對於貧民窟孩子來說,真正算得上奇蹟的故事。豆瓣評分8.8,在各大紀錄片節電影節獲獎無數。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

——泰戈爾


垃圾場裡出的奇蹟

生活在垃圾堆上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南美有一個巨大的垃圾填埋場,位於巴拉圭首都亞松森市郊,在這裡有一個卡特烏拉小鎮,也可以說是貧民窟。

生活在這兒的2500多個家庭,終日以回收垃圾為生。他們不僅要忍受臭氣熏天的環境,加倍的疾病、危險和死亡也如影隨形。

老老少少都被垃圾包圍,但也要從垃圾中討生活,甚至連住的房子都是由廢棄物東拼西湊而成的。孩子們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從垃圾堆里,翻找用得上的東西。

基本生活都沒法保障,更別說受教育的機會了。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是電影里打造的天方夜譚,這裡孩子們的成長方向,更大機率是變為流浪漢、拾荒者,或許還會染上酒癮毒癮。

這位NGO的環保教育者,Favio Chavez,用他的音樂愛好,改變了一眾孩子們的命運。

看到孩子們的處境,每天在垃圾堆里打鬧,渾渾噩噩地度日。

他覺得這裡的人,特別是孩子們需要一些積極的東西,這些東西可以讓他們遠離無望的生活,並為可能存在的理想而奮鬥。

於是 Favio 拿起兒時學過的吉他,募捐到幾把樂器,搭了個教室,帶孩子們上起音樂課來。


把音樂帶進貧民窟

孩子們熱情高漲,樂器遠遠不夠滿足孩子們的需求。但在卡特烏拉,買一件樂器的錢甚至比買一棟房子還要多。

Favio頭疼了好久,某天他路過垃圾堆時,靈機一動,是不是可以把這裡最豐富的「資源」——垃圾利用起來呢?

這時,當地幸好有位木匠 Nicholas ,是他使得「變垃圾為樂器」的創意,真正變為現實。

「我以前從來沒見過小提琴,不過只要你給我圖紙,我可以照著樣子試一試。」

就這樣,他們從小提琴開始合作,一點點走上了廢品改造之路。下面這些看起來破破爛爛的樂器,都是由廢棄叉子、木頭、餐具柄、金屬油桶、啤酒瓶蓋等組成。

這把薩克斯,則是用排水管、硬幣、鑰匙、廢棄的啤酒瓶蓋、罐頭做成的。

令人驚訝的是,這面鼓的鼓皮,竟然是由廢棄的的 X 光片製作而成。什麼都可以就地取材,真是高手在民間啊!

木匠表示:「我從沒有想過自己能做樂器,看到他們演奏,我真的好開心。我感到自己是在幫助這些小小的音樂家們。」


組成管弦樂隊

終於解決了樂器的供給問題,雖說這些樂器各方面質量都比真正的樂器差,破爛的教室變成了孩子們最歡樂的地方,孩子們的音樂學習也逐漸步入正軌。

樂團第一小提琴手 Ada 這樣說:「我不在乎我的小提琴是用廢品做的,對我來說,它就是無價之寶。」

幾年艱苦的練習和發展下來,這個樂團,The Cateura Recycled Orchestra ,從在荒地上孤獨練習到為社區演奏,收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竟被受邀到世界各地去演出。

往日在貧民窟撿拾垃圾的少年們,登上了維也納演奏廳,TED的演講台,去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里約+20」峰會)演出,開啟了美國、加拿大、阿根廷等國的全球巡演之路……

這曾是當地孩子夢中都未曾幻過的生活,他們卻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他們如此光芒四射。

音樂成了這群孩子們生命中的盼望,這個樂團也讓全球人民都受到了鼓舞。

從Favio創辦回收樂團至今,已十年有餘。這期間,年齡大點的孩子已經成年了,他們有的離開了卡特烏拉,報考音樂學校。有的則決定留在卡特烏拉,希望把家鄉從垃圾填埋場變成一個現代的社區。


生活中的自製樂器

咱們國家也有位自製樂器的高手,並且在音樂教育領域,也是首倡音樂自由教學法。

自2004年開始,連續15年利用暑期休息時間,帶領「音樂教育支教團」,自費到各地山區進行音樂支教活動,足跡遍布四川貴州新疆等地,為當地孩子們捐贈人手一件或多件小樂器,並撒播音樂學習的種子。

百度百科給他的介紹是這樣:

趙洪嘯,著名的葫蘆絲、巴烏、陶笛演奏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創意樂器發明家。著名的洪嘯創意樂器、洪嘯陶笛、洪嘯葫蘆絲、洪嘯巴烏的締造者。中國陶笛藝術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陶笛藝術研究所所長。現任華中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師。

我也是偶然間,在中國大學MOOC網上偶遇到他的課程——《生活中的自製樂器與演奏》。

中國大學MOOC,是教育部與網易聯手打造的網站,收錄了國內各大高校組織頂尖師資,專門打造的各類網絡課程。

趙老師的課通俗易懂,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來製作好玩的樂器,講解詳細,製作方法簡單實用。

比如簡單上手的葉哨,用吸管做空靈的排簫,高低音階的「碗琴」、「石頭琴」,讓洗衣機水管唱歌……生活中無處不是創意。

參與MOOC中的部分學校採用課堂實錄的形式,相當於我們是和北京大學的學生,享受的同款教育資源。還有很多高校,指定學生要完成這網站的某些課程,作為自己必修學分。

趙老師的課就是由華中師範大學選報,大家都可以免費參與聽課,希望認真學的,還有作業、師生論壇和結業證書。

這課也是一直受追捧。評論區有寶媽表示,感覺特別適合早教,準備回家和寶寶玩起來。也有不少工科學生學得津津有味,相近恨晚。

最讓我感動的是這位觀眾,準備把這樣優質的音樂啟蒙內容,傳播給更多的孩子。

錦色華年mooc:

超級喜歡趙老師對待音樂的態度,聽了幾節課,我開始留意生活中細小可見的音樂聲。覺得音樂從來沒有離我這麼近過,以前總覺得樂器和音樂離我十分遙遠,我的這個專業,學陶笛200多,葫蘆絲200多,塤300多,樂器都買不起,學了個最便宜的陶笛(笑cry)現在能用一個小小的塑料葡萄吹出陶笛的聲音感覺很神奇。我將來是一名農村小學的教師,我希望能夠將這種對待音樂的態度感染給我將來教的孩子們,讓他們也能愛上音樂。


正如卡特烏拉小鎮的故事,孩子們學習古典音樂、演奏樂器,並不能直接解決溫飽問題。

但音樂能讓我們的生活,照進一束光來。讓人認識到,即使生活在最不利的條件下,也請不要停止夢想。

衷心希望更多的孩子,能擁有夢想的翅膀!

HandyKid,兒童藝術科學啟蒙

我會跟大家分享適合在家帶孩子玩的趣味科學小實驗、科技DIY項目、親子手工等,平時也會推薦經典童書、益智玩具和教育紀錄片。

關注@HandyKid,讓教育更精緻,讓陪伴更優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