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件寶貝為自己「代言」講述前世今生的故事 蘭州日報融媒體平台同期推出系列短視頻歡迎關注

蘭州新聞網 發佈 2020-05-19T08:20:39+00:00

蘭州日報·ZAKER蘭州聯合蘭州市博物館、甘肅天慶博物館和金城關文化博覽園特別策劃推出《文物悄悄話:這些寶貝在蘭州》短視頻系列。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蘭州日報·ZAKER蘭州聯合蘭州市博物館、甘肅天慶博物館和金城關文化博覽園特別策劃推出《文物悄悄話:這些寶貝在蘭州》短視頻系列。

在眾多的館藏文物中,我們精選了五件各具特色的寶貝,讓它們為自己「代言」,講述前世今生的故事。

這些在蘭州的寶貝中,有的就是土生土長的「甘肅人」,比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年齡還要大;有的漂洋過海來到了蘭州,在黃河之濱安了家,只為與你相見;有的第一眼看過去平平無奇,可是細究起來,你會發現深藏玄機;還有的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獨一份。

《文物悄悄話這些寶貝在蘭州》短視頻系列將在蘭州日報新媒體平台ZAKER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社群、「雲西遊」抖音帳號等同步發布,歡迎關注。

最走心的禮物——趙孟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700多年前,南宋書法家趙孟頫揮筆寫下了一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送給好友日林和尚。這幅《心經》整體超凡脫俗,是趙孟頫臨習「二王」的巔峰之作。

700多年來,歷代文人雅士遞藏流轉,最後被甘肅天慶博物館拍得並珍藏。值得一提的是,趙孟頫所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只一本,在朱家溍《歷代著錄法書目》中,記載的有19件,而現在流傳於世的僅存兩件。一件珍藏於遼寧省博物館,另一件就是甘肅天慶博物館館藏的這件。

縱觀趙孟頫的這幅《心經》,全篇260字,布白疏朗有致,在風神、結字、用筆上,無論出筆、入筆的尖峰,牽絲映帶一氣呵成的通達,還是行筆的速度,都更加風神舞動、體勢更挺秀端莊,下筆更肯定利落,線條更研麗。在相同字的處理上絕不雷同,如第二開裡面68個字,有11個無字,每一個無字從入筆的角度,線條的粗細,筆畫的簡省等諸多變化,都可達到字字不同。

通篇通達貫氣,似乎也濃縮了趙孟頫的一生。生於南宋王室,又在元廷為官,一輩子仕隱兩難。或粗拙濃重、或空靈纖柔的筆觸,寫出了趙孟頫的人生起落和心靈慰藉。

3D立體「戲中人」——清代戲樓磚雕

在位於蘭州金城關文化博覽園的秦腔博物館內,珍藏著5塊清代戲樓磚雕。這些磚雕來自於蘭州市榆中縣青城鎮城河村的清代菩薩殿戲樓。

這座戲樓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拆毀於1966年,留存至今的這5塊磚雕是參加拆毀戲樓的人偷偷保留下來的。

你看,這三個活靈活現的石雕人物。那個頭戴翎子、手握尖刀的是心高氣傲的將軍屠岸賈,他殺了公孫杵臼隱藏的嬰兒後,又刺殺了公孫杵臼,程嬰則手握著利刃準備復仇。這齣戲唱得正是《趙氏孤兒·死節》,為力保趙氏血脈,程嬰舍子,公孫杵臼捨命。

每一塊石磚對應著一個秦腔劇目的經典場景。其餘四塊磚雕,分別展示了秦腔劇目《三娘教子》《桑園會》《辛安驛》《秋湖戲妻》。

這些經典的場景被工匠永久地記錄下來,安放在了戲樓台基上,生動地顯現了清中葉秦腔演出的穿戴扮相和形象圖形,表明了清代中葉這些劇目已經在甘肅廣為傳唱,也說明了當時甘肅秦腔演出劇目已相當豐富。

蘭州太平鼓的「鼻祖」——鋸齒旋渦紋彩陶鼓

在四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先民們圍著篝火,系上繪有華麗紋飾的彩陶鼓,手拉手,和著呼喊的節奏,隨著歡快的鼓點唱著、跳著,來慶祝一天的收穫。

這件嗨氣氛的彩陶鼓,是1986年在蘭州市永登縣樂山坪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半山——馬廠類型的彩陶鼓。質地為泥質紅陶,整體造型由兩部分組成。一端為頸部,有小敞口和外沿;另一端為大喇叭形鼓身部分,口沿外側有七個乳釘狀的「倒鉤」,是用來固定鼓皮的。陶鼓的頸部微向內收,這樣便於更好的使用繩索來綁紮固定鼓皮,中空會有良好的發聲效果,兩埠沿的外側各有一環形耳,可以用來繫繩索。彩陶鼓長為30厘米,大口徑為22.5厘米,小口徑為9厘米。

頸部和中空的大喇叭形鼓身繪滿了紋飾。黑色網格紋代表著漁網,紅色條帶紋、黑色鋸齒紋和三個旋渦鋸齒紋都表現了奔涌的黃河,這些紋飾或許就是先民對於黃河崇拜的文字雛形。鼓身精美的紋飾幾何分割十分準確,猶如用尺子精準丈量過一般。

霍金的紅色電動輪椅

說到霍金,這位愛因斯坦式的傳奇人物,在他21歲時,被檢出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簡稱ALS),從此霍金博士被禁錮在輪椅上,全身上下只有三根手指和眼睛可以動。ALS患者通常會在五年之內死亡,而他卻頑強地活了下來,同時在這種難以想像的艱難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在霍金乘坐普通輪椅初期時,他還很有閒情逸緻地經常「飆輪椅」。後來,不得不依託高科技的電子輪椅。

2018年10—11月,霍金的漸凍人基金會和家屬委託英國佳士得拍賣行,對這款紅色電動輪椅進行了全球線上拍賣,最後由甘肅天慶博物館以遠超預估價的30萬英鎊落槌競得。

金屬腳蹬,紅色及褐色皮革包裹,這款紅色電動輪椅,是霍金在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中期所乘坐的,也是霍金在完全失去語言能力前的最後一款「普通輪椅」。

在紀錄片《傳奇霍金》中,霍金的髮妻簡·霍金說道,這款紅色電動輪椅,對於當時的霍金來說,可是最棒的禮物。他需要通過輪椅來移動和與外界交流,以及輔助他開展科學研究。

「一封家書」——東漢墨跡紙

這是一張來自東漢的紙。

1987年的一天,在蘭州市城關區龍尾山伏龍坪的一座東漢磚室中被發掘。發現它的時候,它和同伴被剪成圓形的襯墊物,墊在銅鏡下面。

如今,它被珍藏在蘭州市博物館。用植物纖維做成的它可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墨跡紙之一,也是蔡倫紙的實物證據,為研究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實物資料。所以,被評為了國家一級文物。

先來看看這張紙,紙張基本完整,直徑17.5厘米,有些許霉點和青銅的綠銹,這是紙張和青銅鏡千百年來耳鬢廝磨的印記。從40多字的毛筆墨跡中可以看出,主人用介於隸書和楷書之間的字體,寫下了這封求子問藥的家書。它的同伴,來自於同一封家書,但是腐爛多處,四分之一邊緣破損,上書毛筆字60多字。

別看它只是一張紙,一張用來墊襯青銅鏡的包裝紙,但是薄薄的它所承載的是滿滿的歷史,因而不再是簡單的一張紙。或許,它從側面反映出了東漢時期紙張相對普及,人們在日常書寫時會用到;還有在儲藏、搬運當時更為昂貴的青銅器時,用到了紙來作為保護青銅器的襯墊物。

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紙,它對歷史文物的傳播有著卓越貢獻,即使在今天,依然體現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蘭州日報社西遊記工作室出品策劃製作 韓彤 周言文 安周霜 石雨涵 孟夏 華靜文/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