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在撰寫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

憶史課堂 發佈 2020-04-25T02:22:56+00:00

要學史,有一本書是必須要讀的,那就是《史記》,二十四史之首,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兩萬六千五百餘字,文學地位相當高,被評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要學史,有一本書是必須要讀的,那就是《史記》,二十四史之首,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全書兩萬六千五百餘字,文學地位相當高,被評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最初叫《太史公書》,它的作者,就是家喻戶曉的司馬遷,他的父親司馬談學識淵博,通曉古今,於是他自小就養成了好學的性格,最終學問與成就都遠高於他的父親。

說起《史記》這本書,今天不談歷史地位,談一談它的創作之路有多艱辛。


開始寫作

早年間,司馬遷外出遊歷,領略各地的風土人情,輔以他廣博的學識,他很早就開始進行《太史公書》的寫作。


但他的寫作之路並不平坦,甚至是艱難的。他的父親去世後,他便接替了他父親的官位,許是因為學識淵博,使人謙恭溫和,司馬遷一直是一位寬和的官員。且為人正直,一心為民。

牢獄之災

他做官時,正是漢武帝時期,有一位叫李陵的將軍,不忍匈奴猖狂百姓遭殃,所以自請帶兵與匈奴對戰,或許是他低估了匈奴的實力,也或許是他過於自信,帶了五千兵馬便去了。然而匈奴人一向驍勇善戰,李陵和他的五千兵馬並不是匈奴人的對手,遂打了敗仗,被匈奴人俘獲。

消息傳到漢武帝耳中,他非常生氣,但還不算是失了理智,便問當時為官在朝的司馬遷對此事如何看,司馬遷仁厚且明事理,便為李陵辯解,說他並不是不愛國,但他家中有年事已高的母親,被俘虜投降也是無奈之舉。武帝十分生氣,沒想到在自己如此震怒的時候居然還有人為一個叛徒辯護,於是將司馬遷抓了起來投入監獄。

宮刑之苦

不久後,公孫敖傳回消息,說李陵確實叛變,正在匈奴的軍營為匈奴練兵,揚言攻打長安。正在氣頭上的漢武帝並沒有在意消息的真假,因為在他眼中,李陵的背叛已經是毋庸置疑的,換句話說,他認定了李陵背叛,無論李陵是否真的背叛了漢,他都已經是罪人。

一怒之下,漢武帝殺了李陵的親人,又給司馬遷定了個誣陷的罪名,要斬首。當時的律法規定,要想免死,要麼付巨額贖金,要麼接受宮刑,否則難逃一死。

而司馬遷還沒有寫完《史記》,沒有完成他父親的遺願,他不能死。眼下有兩條路可走,但為官清廉的司馬遷拿不出巨額贖金,第一條路被堵死了,他便只有第二條路可走了。

受宮刑,不止是身體上的侮辱,還有來自心理上的痛苦,和外來的言語的刺激。司馬遷受刑後,一度消沉頹廢得想要自殺。

堅定不移

然而他的意志最終還是戰勝了他的頹廢,他想到了左丘,想到了孔子,想到了孫臏,那樣苦難的環境,既然別人都能堅持下來,沒理由自己不能。於是他又重新拿起了筆,整理思路,將未完成的《史記》寫完。

《史記》一書,歷時一十四年,無論司馬遷的心境如何,遭遇如何,他的筆都不曾真正停過,且每一個字都認真書寫,沒有一字潦草。我想他是真的很愛這件事,為了寫《史記》他傾注了一生,哪怕受宮刑,他也撐過來了。

而造成這一切的漢武帝,得到了司馬遷什麼樣的評價呢?歷史上,若論大的功績,漢武帝確是可圈可點,在他的帶領下,漢朝的疆土不斷擴張,屢次來犯的匈奴也得到了鎮壓。

評價武帝

在司馬遷筆下,肯定漢武帝的功勞的同時 亦指出了他的不足。漢武帝雖有帝王的殺伐果斷,卻缺了一些仁慈,他有些偏向於暴戾了。如果說是司馬遷公報私仇,一直記恨著漢武帝對他的傷害,也不對。

司馬遷寫史記的角度一直是百姓的角度,在他眼中,連年的征戰雖擴充了疆土,走向了強大,卻給百姓造就了很大的壓力。在漢武帝的統治下,百姓算不得民不聊生,可也算不得安康太平。

自古以來,帝王不願意與別國有戰爭,就是因為戰爭勞民傷財,在戰爭環境下的百姓自然是苦不堪言。理所當然的,漢武帝帶領軍隊大殺四方時,征戰所需要的錢財和人力,無一不出自百姓,甚至引起了一些農民起義。

而司馬遷將這一切都客觀地評價了出來,並沒有因為記恨而誇大他的錯處,也沒用因為懼怕一味得捧他的好處。《史記》的客觀性由此可見,它的文學價值,也名副其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