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性價比的故事該怎樣繼續?

中歐商業評論 發佈 2020-01-06T10:39:44+00:00

對於性價比的追求,讓小米在問世時就成為脫穎而出的黑馬,也帶給小米更多的想像空間。撰 文 | 曹欣蓓責 編 | 曹欣蓓小米又出新手機了。雖然每家手機廠商都會推出手機,但今年1月出售的這款旗下Redmi品牌發布的K30,5G版本起售價1999元,成為國內首款2000元以下的5G手機。

對於性價比的追求,讓小米在問世時就成為脫穎而出的黑馬,也帶給小米更多的想像空間。

撰 文 | 曹欣蓓

責 編 | 曹欣蓓

小米又出新手機了。

雖然每家手機廠商都會推出手機,但今年1月出售的這款旗下Redmi品牌發布的K30,5G版本起售價1999元,成為國內首款2000元以下的5G手機。

1999元的售價,也與小米長期的作風保持一致。畢竟自誕生以來,小米就被打上了「性價比」「划算」的標籤,雷軍也曾對市場表態:「永遠堅持硬體綜合凈利率不超過5%」。

這個關於性價比的故事從何而起?如今又講到了哪裡?從財務角度回顧小米在性價比上的追求和5%凈利率的考量,我們可以看到公司業務的發展狀況及戰略布局,對於主打硬體性價比的同類廠商而言,具有借鑑意義。

01 橫空出世:用性價比點亮市場

2011年的夏天,小米手機初次發布,就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彼時,智慧型手機剛普及不久,iPhone 4處在令人仰望的金字塔尖端,是高富帥和白富美的絕對象徵。對於「智慧型手機究竟智能在哪」這個問題,還有很多人無法給出明確解答。

更多普通工薪族手裡握著的還是諾基亞、HTC、三星、索愛等品牌,螢幕只占手機的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餘下的部分都是鍵盤。雖然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這些手機都過於老舊,但在2011年的街頭,擁有一部三星或者諾基亞,絕不會讓你在人群中顯得掉價。

橫空出世的智慧型手機小米1,打亂了當時手機業的格局。小米「為發燒而生」的品牌口號,和宣傳中「國內首款雙核1.5GHz主頻手機,搭載高通MSM8260雙核1.5GHz主頻CPU,採用Adreno 220圖形晶片,1GB內存、4GB機身存儲,支持32GB MicroSD」的配置,讓太多人心潮澎湃。

更令人「發燒」的,是1999元的售價。

要知道,當年iPhone 4在蘋果商店16GB版本的售價是4999元,32GB的售價是5999元。高山仰止的價格,讓太多人無法下定決心換購智慧型手機。但我們可以算一筆簡單的帳:如果買台「小米1」,再加上一、兩百元,購買外置存儲卡(SD卡)。只用兩千元出頭,就能輕鬆達到32G智慧型手機的效果。

1999元的小米手機,成了當時均價4000元及以上智慧型手機行業的「攪局者」。在此之後,小米更是趁熱打鐵,陸續推出了小米2、小米1S青春版、小米2S、小米2A等版本,小米手機成為了各大媒體手機榜單上的常客,更是開啟了國產手機逆襲的序幕。而這些手機,都有一個共同的鮮明特點——划算。

正是這份划算,為小米帶來了源源不絕的人氣,每當小米的新款上市,總能在手機市場掀起軒然大波,人們或是提前在直營店排起長隊,或是守候在螢幕前等待秒殺,在很長一段時間,搶購一空成為小米手機發售後的常態。

2011年9月5日,小米正式開放網絡預訂,半天內預訂超30萬台。

2012年11月19日,中午12點,第二輪MI2 10萬台於2分29秒售完,第六輪M1S青春版 30萬台於12分02秒售罄。

2012年11月25日,中午12點,小米手機1S青春版第八輪20萬台開售,在18分12秒內售罄。

……

作為性價比的典範,小米徹底火了。

雷軍也因此被稱作「雷大善人」,國內的手機廠商紛紛效仿小米,將目光投向中低端市場,用價格征服消費者。小米作為此中翹楚,更是深諳性價比之道,直到今日,無論是翻開小米的半年報,或是打開小米的官網,我們都可以看到由八個字組成的醒目標語:「感動人心,價格厚道」。

根據小米公告中「來自董事長的公開信」,雷軍以一件成本15美元的襯衣在中國的商店裡要賣到150美元,定倍率有驚人的10倍;一雙鞋要加5到10倍,一條領帶加20多倍為例,更是用了近一頁半的篇幅表達了公司「永遠堅持硬體綜合凈利率不超過5%」的決心,並寫道「如有超出部分,我們都將回饋給用戶」。

小知識:定倍率是商品零售價格與成本價的倍數。商品成本100元,售價500元,定倍率就是5倍。

感動人心,價格厚道,莫過於此。

但「永遠堅持硬體綜合利率不超過5%」,究竟是什麼樣的概念?一家價格如此厚道,「永遠堅持硬體綜合利率不超過5%」的企業,經營情況又是如何?我們將抽絲剝繭,細探究竟。

02 硬體綜合凈利率不超過5%,「噱頭」還是「良心」?

首先,我們要明確「永遠堅持硬體綜合凈利率不超過5%」的定義。

追問一:5%是什麼概念?

有一個常見的認知錯誤,就是將5%等同於單部手機的邊際利潤率。這就包含了兩個可能誤區,第一,我買了一部2799元的CC9 Pro,小米賺了139.95元。第二,小米手機不能降價,因為再降就虧沒了。例如2019年2月,小米9剛上市時,售價為2999元起步,隨著手機的更新疊代,如果現在在網上搜索小米9,甚至可以看到低至2299元的售價。發布不到一年,從最先規劃的2999到2299,這其中相差700元,超過20%。這不應該,因為不符合5%的紅線。

以上兩個誤區,都是忽視了經濟學中「邊際」的概念。邊際利潤指的是銷售單一產品所得的利潤,例如賣出一台2799元手機所增加的利潤。而綜合利潤是整體的概念,指的是所有硬體產品整體的利潤。

小米所說的5%指的是綜合利率,針對的是整個硬體業務,而不是某個單品。並且,在雷軍內部信中,我們可以看到更詳盡的描述,硬體業務指的是包括手機及IoT和生活消費產品的整體硬體業務。換句話說,作為硬體業務其中的各個部分,有些產品凈利率可能超過5%,有些產品凈利率也可能低於5%,只要整體硬體業務凈利率不超過5%,就是符合的。

追問二:小米做到硬體綜合凈利率不高於5%了嗎?

在雷軍內部信中,我們再次找到了更為精確的說法——綜合稅後凈利率。根據公司公告,我們可以看到小米整個公司2017年凈利潤率為4.7%,指的是經調整淨利潤與營業收入的比值。經調整淨利潤的計算要扣除諸多費用,包括銷售成本、銷售推廣開支、行政、研發等各項開支後,再扣除稅收部分後,加回包括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等調整值(表 1)。

「資料來源:小米2019年三季報

那麼,小米硬體業務的綜合凈利率是多少?

要想知道答案,首選數據來源肯定是財報,但公司沒有披露相關具體數據。為什麼可以不披露?因為通常公司提到凈利率,指的都是公司所有業務的凈利率,很少以每個業務板塊為基準。因此對於某板塊的綜合凈利率進行計算,並沒有披露的硬性要求。

雖然找不到直接數據,但我們可以根據過往的披露綜合分析。從時間點而言,小米在2018年4月向市場喊話,宣布硬體綜合凈利率不超過5%,彼時公司最新完整的年度財務數據為2017年,整體凈利率為4.7%。值得注意的是,整體業務就還包括了高利率的網際網路服務板塊,依然達不到5%。並且在2018年,榮耀總裁趙明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就從全中國來看,沒有幾家硬體公司的綜合凈利潤率能夠到達5%的,」即使與深耕於硬體的海爾比較,2017年其歸母凈利潤與營業收入的比值為4.23%,也未到5%。

我們將目光投向現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帶來了企業效率的提升,那麼,綜合凈利率提升了嗎?根據2019年三季報,小米整體的凈利率為6.47%,較2017年提升了1.79個百分點(圖 1)。如果按此節奏,隨著技術疊代,硬體板塊的凈利率是否也會逐步提升,直至超過5%?

雖然無法看到硬體板塊的綜合凈利率,但我們可以根據各業務板塊的毛利率推測。根據財報,小米網際網路服務三季度的毛利率高達62.9%,IoT與生活消費品毛利率12.8%,智慧型手機毛利率9%(圖 2),由於網際網路服務板塊的毛利率顯著高於另外兩個板塊(硬體板塊),顯然7%的整體凈利率中,有不少網際網路服務的貢獻。更何況,較之於毛利率,凈利率需要扣減更多項目,數值也更低。如果要做到單獨的硬體板塊綜合凈利率5%,其實還挺難。

此外,從商品而言,在小米推出69元的充電寶前,1萬毫安時的移動電源普遍定價在200元以上,在小米推出699元的空氣凈化器前,主流凈化器的定價都在千元以上。小米本身就走了親民價格路線,一次又一次高性價比產品的推出,也彰顯了「硬體始終不超過5%凈利潤」的決心。

03 雙輪驅動:硬體導流、網際網路盈利

如果小米硬體凈利率的天花板已經有5%的上限,那麼,公司的整體凈利率是否也有著天花板,難以突破性增長?

這個問題可以在公告中得到解答。雷軍曾表示「小米不是單純的硬體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網際網路公司。」此前各版塊毛利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小米另有「錢途」——三季度毛利率高達62.9%的網際網路服務。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會討論IoT和生活消費品在未來擁有兩位數凈利潤的可能性,但根據雷軍的內部信,我們可以看到IoT和生活消費品同樣歸屬於硬體板塊,受到既定5%綜合凈利率紅線的限制,走的依舊是薄利多銷路線。

新的問題又來了:由於雷軍在內部信中提到,硬體業務包括了手機及IoT物聯網和生活消費產品。根據三季報,我們可以看到小米營業收入的組成:智慧型手機占據60%,IoT和生活消費品占據29%,網際網路服務占據10%(圖 3)。

既然網際網路服務毛利率這麼高,為什麼還要保持硬體板塊的高比重,而不是專心發展網際網路服務?

我們首先要明確小米網際網路服務的概念。小米網際網路服務主要包括廣告、遊戲運營及增值服務。這其中的重要部分就是廣告業務,根據公司2019年三季報,53億元的網際網路服務中,廣告業務收入29億元,占據了半壁江山,遊戲收入8億元,其他網際網路增值服務收入則為16億元(圖 4)。

相對於傳統的網際網路企業,小米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其獲客成本很低。而這背後的頭號功臣,當屬小米的硬體業務。小米走的是通過硬體業務板塊獲取大量用戶資源,從而引流至網際網路服務板塊的模式,因此,用戶購買了小米手機、手環、電視等產品後,自然成為小米生態體系的用戶,其他B端商家可以通過小米向用戶投放廣告,作為C端用戶,則可以接觸到小米有品電商,或是提供理財、貸款、保險業務的小米金融等增值服務。

而這一切的前提,就是用戶買了划算實惠的小米硬體產品。較之於需要高成本拉新獲客的網際網路企業,小米此後直接向硬體用戶提供網際網路服務,這步驟幾乎沒有成本,也成了小米得天獨厚的優勢。

因此,對小米而言,硬體業務就像是源頭與起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小米要發展網際網路服務,就必須要持續發展硬體業務,以實現為網際網路服務長久引流。

那麼,這份「硬體銷售引流,網際網路服務賺錢」的模式,如今發展得如何了?

小米三季報顯示:網際網路服務分部收入由2019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46億元增加15.9%至2019年第三季度的人民幣53億元,主要是由於廣告業務增長。MIUI的月活躍用戶數由2019年6月的2.787億人增加4.6%至2019年9月的2.916億。

初看之下,網際網路服務似乎漲勢正猛,但如果細究,我們卻能看到隱憂下的業務結構調整。

在廣告部分,從同比增速而言,小米三季度廣告業務收入同比增速降低了9%,主要是廣告收入中的預裝收入降低所致(圖 5)。預裝軟體是一個令安卓用戶頭疼的問題。在開啟新手機時,其中已經捆綁了一堆並不需要的軟體。工信部也曾因此發布《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體預置和分發管理暫行規定》,要求非基礎功能類軟體可被卸載。隨著用戶對於預裝軟體越來越「無感」,也給廣告業務持續高增速帶來了隱憂。

此外,小米的系統廣告曾被用戶吐槽,系統廣告多見於通知欄或者應用商店,部分廣告還包含「紅包來了」「領紅包」等誘導性信息,影響通知欄正常閱覽。但在小米2019年秋季新推出的MIUI 11中,小米祭出了「大招」——增加關閉系統工具廣告的功能,如果用戶不想看系統廣告,可以選擇一鍵關閉。但這份提升用戶體驗的舉動,也將對廣告收入產生一定影響。

當撐起網際網路服務半邊天的廣告業務高速增長乏力,網際網路服務該何去何從?

從業務細分而言,除去廣告業務收入同比降低9%,遊戲收入與其他網際網路增值服務同比皆呈現增長態勢,尤其是其他網際網路增值服務更是實現了同比78.2%的增長(圖 6)。隨著小米向遊戲、金融科技、有品電商平台等業務發力,我們可以看到,在「網際網路服務賺錢」方面,雖然小米除廣告以外的網際網路服務比重還有待增長,但多元化態勢明顯,有望在未來實現多點發力。

04 用戶!用戶!用戶!

我們再來看用戶。為什麼用戶很重要?前文已經提到,小米厚道的性價比、發出「永遠堅持硬體綜合利率不超過5%」的喊話,是為了提升銷售,獲取更多用戶。畢竟「網際網路服務賺錢」的前提,是要「靠硬體導流」,而「硬體導流」歸根到底就是創造用戶。

從「MIUI的月活躍用戶數由2019年6月的2.787億人增加4.6%至2019年9月的2.916億」這句話,就足夠判斷小米用戶持續增長了嗎?

不夠。用戶能否持續保持高增速,還要考察小米智慧型手機的銷售量(圖 7)。作為對公司營收貢獻超過50%的智慧型手機業務,早在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智慧型手機銷售量的同比增速就一度跌至負數。雖然在2019年二季度,同比增速曾回升至零以上,但在2019年第三季度,智慧型手機銷量3,210萬部,再次出現同比負增長。作為網際網路業務的重要用戶來源,不斷增加銷量是月活躍用戶數量的基石。如果小米手機的銷量增速始終無法提振,則將影響到為網際網路服務的引流。但隨著5G手機的推出,這一趨勢有望在未來得以改善。

再來看MIUI的月活躍用戶數(圖 8)。「2019年9月,全球MIUI月活躍用戶數達到2.92億,同比增長29.9%」這句話確實顯示了月活躍用戶數的增長,但如果將目光放遠,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同比29.9%的增長數字,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誘人——因為在此之前,小米MIUI的月活躍用戶數擁有更高的增速。如果手機的出貨量增速持續低迷,月活躍用戶數的增速恐怕將繼續放緩。

但在「硬體引流」方面,我們也看到了新亮點。2019年三季報中,IoT與生活消費品收入同比增長44.4%。小米電視第三季度穩居中國大陸電視出貨量的第一位,並且根據IDC公布的全球可穿戴設備最新報告,小米僅次於iPhone,在各大品牌中出貨量排名第二。小米手機業務的興起伴隨著智慧型手機的發展與普及,而物聯網則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IoT與生活消費品擁有巨大的想像空間。

對於目前的小米而言,IoT與生活消費品業務營收占比接近三成,尚不及占據營收半壁江山的手機業務。如果想要依靠IoT引流,來填補由於手機銷量同比增速乏力所導致的用戶引流放緩,公司還需要進一步加強IoT板塊及銷售。

***

伴隨5G時代的來臨,各大廠商在5G領域的競爭也逐漸白熱化,小米自2017年起,就進行了5G研發,並且每年穩步提升研發投入。根據財報,小米研發開支已由2018年三季度的15億元增加至2019年三季度的20億元。雷軍曾表示:「我們明年預計發布10款以上的5G手機。」按照小米親民厚道的一貫做法,高性價比的5G手機想必將會是市場中的一大亮點。

2020年將是小米成立的十周年,這家從零起步的廠商,如今已是家喻戶曉的品牌。「為發燒而生」的小米,會怎樣繼續這齣關於性價比的故事?小米能否再次複製初次問世時的盛況,在未來憑藉K30等「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5G手機,讓市場為之發燒?我們拭目以待。

— END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