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III,蘋果歷史上的第一次失敗

區塊鏈每日解讀 發佈 2020-01-26T22:17:07+00:00

AppleIII依然在使用8位電腦,而IBM 5150則是完全的16位電腦,更為重要的則是IBM 5150無論在價格還是在穩定性上都遠勝於Apple III。


作為當前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蘋果無疑是一家堪稱偉大的公司。從最早的個人電腦,到顛覆性的音樂播放器iPod,再到打開了智慧型手機大門的iPhone,可以說蘋果打造了無數成功的科技產品,而這些產品毫無疑問都對科技界產生了顛覆的影響。但是創新並非一帆風順的,在打造了無數成功的明星科技產品的同時,蘋果也有一大批產品失敗得無聲無息,最終只在歷史的塵埃中留下了模糊的痕跡。

而Apple III則是蘋果第一次失敗的產品。

​Apple II是蘋果公司製作的第一種量產的個人電腦——其直系先祖是Apple I,一種有限的、以印刷電路板組成的電腦。而量產則是Apple II得以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從1977年發布以來,到1993年停止販賣為止,蘋果共計生產了500-600萬台Apple II。

而Apple II的成功也讓蘋果成為了個人電腦的先驅者,一度在市場上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但隨著個人電腦的概念被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所接受,眾多科技巨頭也逐漸盯上這個新興的市場。在眾多的競爭對手中,號稱「藍色巨人」的IBM無疑是最具分量的一家。

為了面對來自競爭對手的衝擊,蘋果於1978年開始研發Apple III型個人電腦。Apple III定位於成為一台商用電腦,並且替代大受歡迎的Apple II型電腦,繼續在個人電腦市場上對其他廠家形成壓制。

​CPU方面,Apple III採用2MHz SynerTek 6502A 8位元CPU以及bank switching技術以支持最多256KB內存的尋址。系統方面Apple III採用了稱為SOS(Sophisticated Operating System)的作業系統,該系統支持單用戶單任務及新的BASIC編譯器。顯示支持80列大小寫字母,支持九宮數字鍵。6位元DAC數字模擬轉換、16色的圖像顯示能力,支持目錄層級的文件系統及模擬48 KB Apple II+的能力。內置140 KB 5.25" 軟碟機,並支持至多3個外接軟碟機。

​但是Apple III自上市以來就飽受各種軟硬體的缺陷所影響。一方面Apple III利用模擬模式兼容Apple II,但實際上大量的Apple II高級功能無法在Apple III上完整使用。而Apple III採用的來自美國國家半導體提供的實時時鐘晶片在經過一段時間使用後會突然失效,因為蘋果將該晶片直接焊在了主板上,導致更換十分困難,最終蘋果不得不放棄了實時時鐘功能來解決這一問題。

​軟硬體之外的另一個問題則是設計問題。注重工業設計的蘋果創始人賈伯斯要求個人電腦保持安靜,因此Apple III沒有設計冷卻風扇和散熱孔。再加上Apple III的金屬機箱,並且所有晶片都擠在一起,這些因素加起來導致了Apple III幾乎無法散熱。因為過熱導致了晶片脫離電路板、螢幕顯示器花屏甚至軟盤在彈出後已經處於「融化」的狀態(這也是為什麼Apple III很少有機器能夠保留下來的原因)。

​高達3500美元的售價則是壓倒Apple III的最後一根稻草。定位於商業方向的Apple III既無法提供穩定的運行環境,在價格上也完全沒有任何吸引力。

​而IBM則在Apple III發售的次年推出了使用英特爾8088微處理器,微軟MS-DOS作業系統的IBM 5150。Apple III依然在使用8位電腦,而IBM 5150則是完全的16位電腦,更為重要的則是IBM 5150無論在價格還是在穩定性上都遠勝於Apple III。雖然蘋果在1983年推出了Apple III的改進型號Apple III Plus,但這依然無法阻擋IBM的攻勢,最終Apple III在1984年宣布停產,最終銷量65000台。

Apple III也埋下了蘋果個人電腦衰敗的隱患。而之後Apple Lisa的再次失敗則成為賈伯斯被蘋果董事會清除的主要原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