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真正的聰明人賈詡,眼光獨到,從未失手

縹緲峰下一粒沙 發佈 2020-01-28T08:02:49+00:00

賈詡這個人,在《三國演義》的小說或電視劇中都不是很有名氣。總之,在三國的歷史中,賈詡只是個小人物,但就是這個小人物,影響了三國的大局勢。

賈詡這個人,在《三國演義》的小說或電視劇中都不是很有名氣。他既不像周瑜那麼風流倜儻,也不像諸葛亮那樣有天人之才。但他做的事情,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甚至影響了歷史的走向。

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這位不出名的關鍵人物。

01說動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本已沒落的東漢王朝遭受重擊

東漢末年,皇權旁落。少帝劉辯只是個擺設,朝政掌握在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手裡。兩大集團爭權奪利,互不相讓。外戚集團的代表是國舅爺兼大將軍何進,宦官集團的代表是十個大太監,號稱「十常侍」。

何進不敵,便想找外援。和司隸校尉袁紹商量之後,徵召董卓帶兵進京誅殺十常侍,這無疑於引狼入室。不過惡果何進是看不到了,因為董卓還沒到他就被宦官們反殺了。

後來宦官們挾持著劉辯逃往北芒山,董卓前去救駕。有此功勞,又挾西涼軍之威,董卓大權在握。經過一段時間的籌謀,廢了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權傾天下。

董卓此人,性情跋扈,殘暴不仁,橫徵暴斂,弄得民怨沸騰。有志之士無不以刺殺董卓為己任,只是西涼軍威猛,他又收了呂布這種猛將,別說刺殺了,十八路諸侯聯合討伐都沒有成功。

直到司徒王允用出了美人計,離間了董卓和呂布這對假父子,唆使呂布殺了董卓,才為天下除此大害。

但是,對於漢獻帝劉協、文武百官、老百姓們來說,局勢卻並沒有變得更好。王允接替董卓之後,恃功自傲,對朝臣們態度嚴厲,還殺了名士蔡邕(蔡文姬之父),只因他曾是董卓舊臣,為董卓之死嘆息了一聲。

照此發展下去,王允有成為下一個董卓的趨勢,過高的權力容易讓人變得面目全非。但王允沒這機會了,因為董卓舊將李傕、郭汜等人帶著十餘萬人馬反攻長安,呂布敗走,王允被殺,東漢政權落入李傕、郭汜之手。

後來李、郭二人內訌,互相攻伐,打了幾個月,死了幾萬人,還縱容兵將燒殺搶掠,對長安周邊的經濟民生造成極大的損害,曾經繁華的帝都,顯出荒涼之態。

劉協不想再呆在這個地方,也企圖找機會逃離他們的控制,便提議東歸洛陽。一路上經過無數戰亂,最後被曹操迎到了許都,成為曹操的傀儡。

可以說到了此時,才是天下大亂的真正開端。

然而,歷史本來可能是另一種走向。

董卓死後,李傕等人本想解甲歸田,又擔心得不到朝廷的赦免。當時在李傕軍中任職的賈詡便說:「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

意思是:聽說長安那些大官想要誅盡涼州人,大家如果分散開來,一個小亭長就能把你們擒拿歸案,不如凝聚在一起西行長安,邊走邊收兵,攻打長安為董卓報仇,如果事情順利,掌權的就是你們,可以名正言順的征服天下建功立業,如果不順利,到時再逃也不晚。

就是這番話,說動了本來只想回家的李傕等將領,才會有了後來的反攻長安,讓本已沒落的東漢王朝,遭受了更嚴重的打擊。

02勸說張繡歸順曹操,增加了曹操官渡之戰的勝算

但是,如果要說賈詡是存心禍亂東漢江山,倒也不見得。以王允當時的態度,西涼諸軍沒什麼好果子吃。和董卓關係不是很密切的蔡邕都慘遭殺害,曾是董卓心腹的將領們更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所以賈詡說反攻長安是救命的計謀,李傕想以此功封他為侯,被他堅定的拒絕了。從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賈詡和李傕等人志向不同,李傕雖然親近他,卻也忌憚他。

興平元年(194年),全國大荒,劉協拿出錢財米糧賑災,李傕竟然侵占為己用。賈詡一再勸阻,他還是不聽。大概從那個時候起,賈詡就知道李傕並非明主,後來找機會離開了他,投奔張繡。

張繡是驃騎將軍張濟的侄子。張濟也是董卓部將,反攻長安時也有他,只是勢力較弱,打下長安後被派去屯駐弘農郡。李傕和郭汜打成一團的時候,他還特意趕去勸說,後隨劉協東歸,被封為驃騎將軍。

建安元年(196年),張濟因軍中缺糧,前去搶劫荊州牧劉表,中流箭而死。他的隊伍就由張繡繼承了。

也就是說,張繡和劉表有仇。但賈詡到張繡帳下後,提出的第一個建議就是聯合劉表。

張繡對賈詡是非常尊敬的,《三國志》中記載他對賈詡執子孫禮。所以聽了賈詡的話,與劉表結盟,屯兵於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成為劉表在北方的藩屬勢力,與他互為犄角。

建安二年(197年),已經挾制了漢獻帝的曹操決心平定天下,率兵征張繡。張繡審時度勢,覺得不敵,便乾脆利落的投降了。但這個時候,曹操幹了件事兒,惹怒了張繡。

曹操乾的是什麼事兒呢?納了張濟的遺孀,張繡的嬸嬸。曹操愛人妻那是出了名的,納個美貌寡婦不算什麼大事。不知道這位嬸嬸是不是自願的,反正張繡覺得受到了侮辱,懷恨在心。

他大概是想,我把你當主公,你卻想當我叔叔,好沒道理!

張繡的戰力擺在那兒,如果他心有不滿,對曹操是個威脅。曹操就想先下手為強,殺了張繡,徹底吞併他的部隊。結果消息走露,張繡率先偷襲曹營,曹操大敗,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殺,猛將典韋也戰死了,損失慘重。

魏晉學者傅玄所著的《傅子》中記載,張繡就是用了賈詡的計謀才能勝曹操。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又來征張繡,包圍了張繡據守的穰城(今河南鄧州)。雙方正要決戰時,曹操得知袁紹要趁自己後方空虛前去攻打許都,連忙率兵回撤。張繡和劉表聯兵,攻擊曹操後方部隊,被曹操打敗了。

但曹操急著援救許都,沒與他們多糾纏,繼續北撤。張繡不死心,親自率兵追擊,賈詡勸他別去,說「不可追,追必敗」,張繡不信,追到曹軍時果然又被親自斷後的曹操痛打一頓,只得黯然回師。

這時賈詡對張繡說:「促更追之,更戰必勝。」意思是快去追吧,這次肯定能打敗曹軍。

張繡還以為他在說氣話呢,無奈地說:「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今已敗,奈何復追?」之前不聽您的勸告才敗了,為何還要追?

賈詡自信滿滿地說:「兵勢有變,亟往必利。」意思是戰場上瞬息萬變,你現在去能打勝仗。

張繡將信將疑地去了,真的擊潰了曹操的後衛部隊。這太神奇了,張繡迫不及待的問賈詡是怎麼回事,賈詡解釋了一大通,大致意思是:

曹操突然撤軍,肯定是後方發生了什麼急事,但他也防著咱們偷襲,所以剛撤時定然親自斷後,曹軍士氣仍在,又是精兵強將,你匆忙追去必敗;但打了一場之後,曹操認為不會有追兵了,定是急行到中軍,留別的將領殿後,留下的不會是什麼猛將,打不過你。

張繡聽得心悅誠服,從此對賈詡言聽計從。

但是,賈詡雖然幫著張繡打了曹操兩次,卻真心欣賞曹操,認為曹操才是能有大作為的雄主。

前面說過,曹操本來在打張繡,是因為袁紹要攻許都才撤兵的。回師之後,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堵住了袁紹的正面進攻,這就是三國中極其有名的官渡之戰。

曹、袁兩軍對壘相持時,曹操和袁紹都各自拉幫手。除了他們兩家之外,當時的勢力主要有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南陽的張繡。

孫策是不受拉攏的,他想趁曹袁大戰時去偷襲許都,搶到漢獻帝,不料突然被刺殺身亡,諸多盤算都成了空;劉表擁兵十萬,兵強馬壯,只要他出兵,就能左右官渡之戰的勝負,但他目光短淺,哪家都沒答應,保持中立坐觀成敗。

袁紹派使者找到張繡,張繡當時就想應下,沒等他開口,賈詡就當著他的面回絕了來使。張繡也沒生氣,只是問他原因。

賈詡就給他分析,投奔曹操有三方面的好處:第一,曹操有天子,做什麼都名正言順;第二,曹操兵力較弱,更願意付出代價拉攏盟友;第三,曹操有霸王之志,不會計較私怨。

張繡覺得很有道理,選擇忘卻嬸嬸那回事兒,主動率眾歸順曹操。曹操大喜,果然不追究之前張繡的背叛,拜他為揚武將軍,並讓其子曹均娶張繡之女為妻,兩人成了兒女親家。

對於促成此事的賈詡,曹操也沒有虧待,拉著他的手說:「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拜他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不過當時冀州還在袁紹手中呢,這就是個空頭支票。

有了張繡的加入,曹軍勢大不少,又有袁紹手下的謀士許攸來投,獻計燒了袁紹的糧草,再經過數番惡戰,最終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十萬精兵,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但張繡投奔曹營,對於曹操的意義絕不是多些兵馬這麼簡單。因袁紹勢大,看起來很有勝算,曹操手下許多將領與之暗通款曲,準備一有不對就轉換陣營。張繡的到來,間接證明了曹操更有前途,穩住了軍心,也堅定了將領們抗袁的決心。

也許正是看到個中價值,賈詡才會勸說張繡歸順曹操,增加了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的勝算。曹操是個不吝於獎賞戰功的人,賈詡為張繡挑選的這個時機,非常的合適。

這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更能讓曹操感念於心。

03參與曹魏繼承人之爭,暗助曹丕上位

投到曹營之後,賈詡繼續發揮著作用,雖說「冀州牧」之職是虛的,但曹操對他很看重,許多事情都徵詢他的意見。

赤壁之戰前,賈詡勸說曹操應該以安撫百姓為主,時機成熟再征討劉備和孫權。可曹操太過急切,認為北方之霸袁紹都打不過自己,何況是孫劉?結果大敗而歸,對賈詡又信了幾分。

向南發展受挫,曹操的目光就看向了關中,準備穩定大後方,休養生息後再征孫劉。但關中本有韓遂、馬超等勢力,大家表面上雖然歸順曹操,實際上不願意曹操進軍於此,便結成聯軍共同抗曹。

曹操問賈詡怎麼辦?賈詡回了四個字:「離之而已。」

離間計是老招式了,但招不在老,有用就行。以韓遂和馬超的關係,用離間計顯然是最妙的。曹操依計行事,寫信離間馬超和韓遂,果然使得他們發生內亂。

曹操趁亂出擊,一舉平定了關中。

此戰賈詡立功頗多,但他對曹魏政權最大的影響並不在此,而是參與曹魏繼承人之爭,暗助曹丕上位。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已經是63歲的老人,卻還沒有立繼承人。曹丕和曹植暗中相爭,矛盾激化。

曹丕有務實之能,且排序居長,但曹植才華橫溢,更得曹操歡心。曹操舉棋不定,賈詡則看中了曹丕。

曹丕平時也很尊敬賈詡,向他問計。賈詡就說:「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

意思是:希望您能夠弘揚道德,培養氣度,實踐士人的責任和義務,從早到晚都勤勤懇懇,孜孜不倦,不做違背孝道的事情,這樣就可以了。

曹丕聽從了他的建議,既然比不過曹植的才華,那就不在才華這一項上相比,而是發揮實幹精神,並刻意表現自己的孝順,博得了曹操的認同。

曹操曾問賈詡對於立嗣的看法,賈詡閉口不言。曹操問他為何不答,他微笑道:「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

於是曹操大笑,當年就立了曹丕為繼承人。

怎麼回事呢?袁本初是指袁紹,劉景升是指劉表,他們都因廢長立幼而導致基業盡毀,占便宜的那個人正好是曹操。血淋淋的例子就擺在眼前,曹操認識到了廢長立幼是亂家之源,從中吸取了教訓。

賈詡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他雖然是曹丕上位的大功臣,卻相當低調。

《三國志》中的記載是:詡自以非太祖舊臣,而策謀深長,懼見猜疑,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

意思是,賈詡認為自己不是曹操的舊臣,卻參與到「立嗣」這種影響未來的大事,擔心曹操猜疑,閉門自守,不和朝臣有過多的來往,兒女婚事也不攀結權貴,天下談論智謀之士時都十分推崇他。

賈詡的這種謹慎,讓他安安穩穩的活到了曹操去世。

之後曹丕繼位,賈詡的豐厚回報就來了,拜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增食邑三百,前後共八百戶。長子被封為駙馬都尉,幼子也列侯,一門富貴。

曹丕有著雄心壯志,篡位稱帝之初就問賈詡:「我想統一天下,你覺得應該先打蜀還是吳?」

賈詡的回答是哪個都不打,先治理好國家再說。但曹丕沒聽,去打東吳,沒達成預期目標,只好接受了孫權的議和。

黃初四年(223年),賈詡去世,享年77歲,是三國中難得的高壽者。

總之,在三國的歷史中,賈詡只是個小人物,但就是這個小人物,影響了三國的大局勢。他是一個真正的聰明人,眼光獨到,從未失手。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