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統治者為何堅持弓馬騎射而排斥火器?原因不只是出於信仰

閃電侯爵 發佈 2020-06-04T09:09:16+00:00

自從努爾哈赤十三遺甲建州起兵,東亞有史以來又一支聞名天下的勁旅——八旗鐵騎便登上了歷史的舞台,這支同樣出自於女真的精兵再次書寫了「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神話,龍興赫圖阿拉,宣威薩爾滸,建都盛京,大戰寧錦,決勝一片石,最終占領北京,定鼎中原,這支精於騎射的部隊讓所有敢於與之對陣的敵軍聞風喪膽,就連明末最精銳的關寧鐵騎也望塵莫及。

自從努爾哈赤十三遺甲建州起兵,東亞有史以來又一支聞名天下的勁旅——八旗鐵騎便登上了歷史的舞台,這支同樣出自於女真的精兵再次書寫了「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神話,龍興赫圖阿拉,宣威薩爾滸,建都盛京,大戰寧錦,決勝一片石,最終占領北京,定鼎中原,這支精於騎射的部隊讓所有敢於與之對陣的敵軍聞風喪膽,就連明末最精銳的關寧鐵騎也望塵莫及。當然,再強悍的軍隊也有過一時的挫折,憑藉堅城大炮,袁崇煥在寧遠城給了八旗兵以重創,連努爾哈赤也中炮受傷,抑鬱而死。從此清朝的統治者對火器有了新的認識。後來明朝登州兵變,叛將孔有德等降清,給當時的後金帶來了最先進的火器,其中就包括讓努爾哈赤斃命的紅衣大炮,在這之後經過被俘虜的明朝工匠的仿造,大清國終於建立了自己的炮兵部隊。初戰大凌河,清軍的火炮便讓對手吃盡了苦頭,明軍沒想到,本來為抵禦清軍進攻引進的紅衣大炮現在變成了屠戮己方的利器。日後,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李自成倉皇西逃,潼關城下,清軍的紅衣大炮再次大顯神威,轟塌了這座千年雄關,一瞬間,兩軍對峙變成了一方對另一方的屠殺,李自成狼狽撤退,日後慘死在了農民的鋤頭下,大順政權曇花一現之後,便土崩瓦解。剿滅了李自成部後,清軍南下,繼而攻滅了幾個南明小朝廷,一統天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

在清朝統一中原的戰爭中,火器可以說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得到了清初統治者的重視,在清朝開國的幾十年間,火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康熙帝還將在雅克薩之戰中立下汗馬功勞的一門火炮封為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可是在這之後,清朝的皇帝似乎對火器的興趣消失了,康熙帝流放了發明連珠銃的戴梓,對火器的發展也不像以往那樣重視了,而雍正朝後,清朝統治者重新開始倡導弓馬騎射,火器的製造水平出現了倒退,以至於百年後的鴉片戰爭,清軍的火器甚至還不及明末火器的水平,在英軍的火槍火炮前變成了玩具,清朝的天朝上國之夢也從此出現了裂痕。為什麼清朝統治者後來重拾弓馬騎射而排斥火器呢,這裡面有著他們對祖先傳統技藝的信仰,但還有更多的原因,下面我們來一一分析。

一、早期的火器對比弓箭殺傷力優勢不大

早期的火器是通過黑火藥加鉛彈給敵軍以殺傷的,這種火器除了火炮可以給敵方較大的殺傷外,一般的鳥槍,火繩槍之類的火銃,其殺傷力比不上弓箭,很難穿透當時軍隊裝備的棉甲。在薩爾滸之戰中,明朝火器營一次齊射其實並沒有給身著重型棉甲的後金軍隊以多大殺傷,反而被其精銳騎兵衝擊的七零八落。且明末清初的火槍無論在射速,射程還是精確度上都要遜於當時清軍的弓箭。據記載,清朝的兵丁鳥槍射程約100米,射速僅為1至2發/分鐘且由於鳥槍沒有膛線,準確度不佳,基本上30米開外對目標的殺傷就很小了,即使成排射擊,由於鳥槍本身製造質量的參差不齊,射擊效果也會有很大差異,再加上早期槍炮為追求殺傷力,一味地增加口徑和火藥填充量,由於製造工藝的缺陷,經常會出現炸膛,給士兵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在經過了統一戰爭後,像攻城這種攻堅戰次數減少,對於火器尤其是大炮的需求也就隨之銳減,因此統治者也就不再特別關注這種安全性較差且殺傷力差別很大的武器,使得清朝火器的製造水平出現了倒退,到了鴉片戰爭時期,清朝的火槍火炮在英國人眼裡就像玩具,射程近,威力弱,成了只能打鳥的鳥槍鳥炮。

與火槍相比,清軍裝備的弓箭屬於筋角反曲複合弓,在當時世界處於領先水平,清弓的特點是弓梢長而反向彎曲,弓梢根部有弦墊,弓體用牛角,木材,和牛筋等材料製成。有人曾用清弓和當時的英國長弓對比,發現清弓比英國長弓還要更勝一籌,可見其殺傷力之大,清軍的弓箭射程一般能夠達到50到130米,且弓箭的射速和精確度要遠高於火槍,使得清朝統治者一直篤信弓馬騎射。

二、統治者對火器流入民間頗為忌憚

早期的火器雖然在性能上略遜於弓箭,但也有其優勢,

第一,火槍的製造要比弓箭簡單,成本較低。清弓雖然性能卓越,殺傷力極強,但製造工藝複雜,《大清會典事例》詳細介紹了清弓的製作過程,準備弓胎~胎面粘牛角~胎背粘牛筋~外粘樺樹皮,製作繁瑣,原材料稀缺,因而產量受限。清箭的生產主要取材楊木、柳木和樺木,製作周期也很長,生產量有限,且使用弓箭作戰時,箭一旦射出基本無再重複利用的可能,戰場消耗較大。反觀火槍,最重要的是製造槍管,其他如火藥可以大量的生產,而鉛彈甚至可以由士兵自行製作,取材方便,生產量大,補充便利。

第二,火器相對弓箭使用簡單。一般培養一名弓箭手需要三年的時間,且選擇弓箭手本身需要經過精挑細選,身強力壯者才能勝任。而火器使用只需要經過簡單的培訓就可熟練掌握,使用方便。

正是因為火器的以上兩點優勢,使得民間很容易製作使用火器,同時由於滿清王朝屬於異族統治,對民族矛盾很敏感,他們懼怕漢族百姓一旦擁有此類頗具威力的武器就會揭竿而起,反抗朝廷。所以清朝統治者嚴加限制民間持有火器。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山東巡撫國泰奏請所屬民團操演鳥槍, 乾隆皇帝未予批准, 並密諭各省督撫:

況火藥所關甚巨,亦未便散給人役。若概使演習鳥槍,並令熟練進步連環之法,於戢暴防奸之事,並無裨益。況各省訓練純熟火器者多人, 則又不可不豫防其弊。即如前年山東逆匪王倫滋擾一案,幸若輩烏合之眾,不善施放槍炮,所 以一舉殄平,此其驗也 。

從乾隆旨意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清朝統治者對於民間持有火器的警惕,正因為這樣的原因,天下太平之後,清廷開始限制火器的發展,並銷毀前朝關於火器製造的書籍。如宋朝時編著的《武經總要》,明朝時編著的《武備志》都被列為禁書,一律焚毀,使得《四庫全書》中關於火器製造方面的資料很少。且在乾隆時期,文字獄大興,凡是在火器製造方面著書立說的名家很多被殺害流放,至此很少有人再敢研究火器,火器製造也就因此開始退步。

三、閉關鎖國導致清朝上下沒有重視西方火器的發展

大家都知道清朝由於初期鄭成功割據台灣,意欲反清復明,所以清朝初年就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片板不可下海,鄭氏歸降後,閉關鎖國的力度有所減輕,但清朝統治者妄自尊大,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將其他國家視為蠻夷,漠視其發展,使得清朝沒能跟上世界的發展,尤其是火器方面則遠遠落後於西方。

乾隆時期,馬戛爾尼代表英國訪華,為清朝帶來了工業革命的最新成果,其中就包括了各種新式的火器,包括榴彈炮、迫擊炮、步槍、連發手槍等,可是傲慢的清朝官員視之為「奇技淫巧」,不屑一顧。本來,馬戛爾尼是想讓中國開通口岸與之貿易,可是清朝統治者的傲慢讓他失望了,帶著遺憾,馬戛爾尼離開了中國,當然也留下了不屑的語言:「中國就像一艘破敗不堪的頭等戰艦,擊敗他並不困難。」這句話在不久的將來就變成了現實,鴉片戰爭中,清朝的海岸防禦體系被近代化的英軍戰艦大炮擊得粉碎,可卻毫無還手之力,而此時躺在清廷皇家御用倉庫中的馬戛爾尼進獻的火槍還是一嶄如新。真是一種悲劇,更是一種諷刺啊。

結語

雖然鴉片戰爭的驚雷讓清朝統治者驚醒,開始追尋西方的步伐發展自己的近代工業,尤其是開始引進仿製各種火器,但是腐敗的體制讓有識之士的努力終歸徒勞,所謂的「同光中興」不過是一體官僚吹捧虛構下的海市蜃樓,即便仿製成了列強的大炮火槍,但武器質量極差,不堪使用,氣的身為北洋大臣的李鴻章堅決拒絕國產步槍火炮裝備部隊,堅持進口國外的裝備,可是克虜伯大炮,馬克沁機槍等先進的武器依然無法阻止大清國這艘破敗戰艦的沉沒,1911年,內外交困的大清王朝滅亡,繼之而來的又是一個矛盾重重,艱難前行的時代,中國的火器製造也隨著那個兵戈四起的時代艱難崎嶇的發展,在困境中積累、進步。

參考文獻

1.范傳南,「弓馬騎射」籠罩下的清代火器——清代火器發展及使用狀況述論

2.李元駿,鴉片戰爭之前的清朝火器衰落之謎

3.邱捷,清朝前中期的民間火器

4.儀德剛,清代滿族弓箭的製作及管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