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專家分析疫情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和應對措施

糧小咖 發佈 2020-05-27T08:41:06+00:00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蔓延,世界對糧食安全的擔憂日益增加。許多國家對糧食安全的擔憂日益增加,試圖通過限制糧食出口等措施來應對,由此引發全球糧食市場的異常波動。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蔓延,世界對糧食安全的擔憂日益增加。那麼,全球糧食市場異動的成因與趨勢是什麼?對中國糧食安全有怎樣的影響?中國應怎樣應對全球糧食安全風險?

一、全球糧食市場異動的成因與趨勢

今年3月以來全球糧食市場出現異常波動的主要成因有三個方面:首先,疫情衝擊導致部分國家糧食安全預期趨緊。隨著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部分國家對國內糧食供給的預期趨緊。這不僅是它們對糧食安全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思維,更是對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的恐懼記憶。許多國家對糧食安全的擔憂日益增加,試圖通過限制糧食出口等措施來應對,由此引發全球糧食市場的異常波動。其次,部分外媒報導加劇全球糧食市場恐慌情緒。彭博社3月25日報導的《多國紛紛禁止糧食出口》,雖然只有500個字,但直接引發並加劇全球糧食市場的恐慌情緒。此前只有2個國家限制糧食出口,但繼此報導後,至少有10個國家惶恐跟進,加入限制糧食出口的行列。第三,蝗災對全球糧食市場不穩定預期具有一定推動作用。據報導,7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目前正衝擊衣索比亞、肯亞、索馬利亞、南蘇丹、烏干達和坦尚尼亞等非洲國家的糧食生產,將給這些國家的糧食安全帶來威脅,對目前全球糧食市場不穩定預期具有一定推動作用。

疫情對後期全球糧食市場的影響,主要取決於糧食主產國疫情的持續時間、防控舉措、影響範圍及其對糧食生產、貿易等的衝擊。特別需要警惕的是,一旦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充分釋放,國際投機資本若藉機炒作農產品,全球爆發類似2008年糧食危機的風險日益增加。

一方面,疫情對全球糧食生產與貿易的影響將逐步加大。疫情已經導致許多國家的經濟處於停擺狀態。儘管目前尚未對相關國家的農作物備耕和生產形成明顯衝擊,但對相關農畜產品生產的影響已經初步顯現。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主要肉類加工商泰森食品公司、嘉吉公司等,近期因部分員工感染新冠病毒而臨時停止部分工廠的運營,對肉類產品供給將形成不利影響。隨著疫情影響持續加深加大,部分農產品出口國或將採取更加嚴格的防控措施,有可能進一步導致糧食物流中斷、交易停頓,阻斷正常的國際貿易活動,推動國際糧食價格上漲。

另一方面,全球糧食市場異動進一步升級的風險較大。後期全球糧食市場異動是否進一步升級,演化為全球糧食安全危機,取決於全球糧食價格是否會急劇上漲。在目前全球糧食供需總體平衡的背景下,引發糧價急劇上漲的,只有投機資本炒作才能做到——投機資本炒作引發糧價高漲,是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的深刻教訓。

2008年的全球糧食危機,實質上是糧食價格高漲的危機。其根本原因在於,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市場混亂,加之美元貶值,美國金融市場的巨額投機資本為規避美元匯率不斷下滑引發美元資產縮水風險,從投資石油、金屬等大宗商品入手,炒至高位後,大舉進入農產品市場,利用當時澳大利亞、阿根廷乾旱的減產預期,藉機大肆炒作,導致糧價大幅上漲。國際糧價急劇上漲,如同「無聲的海嘯」,導致20多個國家出現社會動亂,37個國家陷入糧食危機,8.5億貧困人口遭受飢餓威脅。

目前國際糧食市場雖然與2008年不盡相同,如糧食供需矛盾不突出,石油價格低迷,金融市場流動性尚未充分釋放等。這次疫情衝擊引發的糧食市場異動,也有著不同的成因和路徑,但後期演化為糧食危機的真正威脅,是投機資本對糧食市場的炒作。隨著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逐步釋放,巨量遊資在美國股市進入高位後,極有可能轉向包括農產品在內的商品市場,通過誘導輿論、惡化預期來製造行情,伺機炒作大豆等大宗農產品市場,推動全球農產品價格從結構性上漲轉向全面上漲,釀成嚴重的全球糧食危機。

二、對中國糧食安全影響的基本研判

根據過去中國多次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重大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挑戰的實踐經驗,目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能否有效管控全球糧食市場波動進一步升級對糧食安全的衝擊和挑戰,關鍵取決於中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支撐能力和保障水平,是否能夠在應對危機時真正發揮壓艙石、穩定器的作用。

首先,中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具備應對重大危機挑戰的堅實基礎和有效能力。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中國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按照「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方針,以及「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要求,中國不斷強化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已建立形成符合中國國情糧情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綜合而言,中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具有如下特徵:一是三位一體的保障結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即以主糧為重點的國內糧食生產體系;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糧食儲備體系;有效利用國際糧食市場和農業資源的全球供應鏈。其中,國內生產體系與儲備體系體現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剛性要求,而全球供應鏈則是「適度進口」的政策設計,亦即,通過適度進口大豆、肉類等非主糧農產品,以集中國內資源確保口糧生產。三者互為一體、相互支撐,構成三位一體的糧食安全保障結構。這是多年來中國成功應對各類突發事件挑戰的根本支撐。

二是不斷強化的保障能力。中國糧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主要體現在多年來持續強化國內生產能力建設和儲備調控能力建設。一方面,從國內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看,中國不斷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科技投入,逐步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使國內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在較高水平。自2004年以來,中國糧食生產實現連續16年豐收,從2003年的4.307億噸,增長到2019年的6.638億噸,連上2個億噸級台階。特別是2015年以來,連續5年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在6.5億噸以上的水平。另一方面,從糧食儲備調控能力建設看,中國注重加強並完善中央和地方兩級糧食儲備體系建設。其中,中央儲備體系自2000年建立,主要擔負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戰略性保障功能,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對於地方儲備,要求主產區儲備規模保持3個月的銷量,主銷區保持6個月的銷量,產銷平衡區保持四個半月的銷量,是中國區域性糧食安全保障的重要支撐。

三是統籌國內外的資源配置機制。三位一體的糧食安全保障結構特徵,推動形成了統籌國內外的農業資源配置機制。亦即,按照「立足國內,適度進口」的糧食安全方針,中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採取「國內供給+進口補充」資源配置模式,在立足國內確保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建立農產品全球供應鏈,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以2017年為例,若保持中國農產品供需總體平衡,按照現行國內農業生產水平測算,約需要38.5億畝種植面積。從資源供給看,主要由兩方面構成,一方面,國內供給25億畝,即土地資源自給率為65%。另一方面,通過進口農產品來彌補國內不足的13.5億畝,即土地資源對外依存度35%。其中,大豆進口9554萬噸,相當於7.7億畝種植面積。這種農業資源配置機制,實質是通過「適度進口」非主糧農產品,解決了35%的耕地缺口,以騰出國內寶貴的耕地資源來確保水稻、小麥生產,實現口糧絕對安全的目標。

第二,無論後期全球糧食市場波動以怎樣的方式、在多大的程度衝擊國內市場,中國現行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結構優勢、支撐能力以及資源配置機制,均可從容應對、有效管控。主要表現在:一是,保障口糧絕對安全的基礎牢固。中國稻穀自2007年以來連續13年產大於需,小麥自2013年以來連續7年產大於需,保持長周期階段性供大於求特徵,積累大量庫存,兩者庫存大體相當於全國一年的消費量。與此同時,水稻和小麥進口依存度較低,進口主要用於品種調劑,占國內消費僅1%和2%,具有保障絕對安全極為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是,有效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中國建立並不斷完善以糧食儲備體系和應急機制為基礎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能夠有效減緩和管理國際市場不穩定預期及價格傳導對國內市場的影響。除中央儲備與地方儲備的強有力支撐外,大中城市普遍建立的米麵油等成品應急儲備,加上多層次、多方式的糧油市場配送、供應網絡能夠迅速將米麵油投放終端消費市場,起到穩定市場預期、安定人心的作用。

三是,疫情對今年國內糧食生產的影響在可控範圍內,為應對全球風險奠定較好的基礎。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信息,一季度春耕春播進展總體順利,夏糧(冬小麥)整體長勢好於常年,糧食種植意向面積穩中有增,對全年保持糧食生產穩定有利。

第三,要高度重視和防控後期農產品全球供應鏈面臨的風險。中國主要進口大豆、植物油、肉類、雜糧等非主糧農產品,以騰出國內有限的農業資源守住口糧安全底線。非主糧農產品全球供應鏈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也是中國糧食安全保障的重要方面。根據目前疫情防控趨勢及全球經濟形勢,後期要重視和防控以下幾個風險因素:一是全球疫情加速蔓延對全球農產品貿易衝擊將日益嚴重。因全球疫情惡化,部分農產品出口國採取「封城」「封國」措施,導致邊境口岸關閉、物流中斷、交易停頓,農產品全球供應鏈面臨斷鏈風險。二是從重大疫情暴發對糧食生產和價格影響的國際經驗看,由於生產資料和農產品流通受阻、勞動力限制流動或遭遇隔離、恐慌性搶購或限制性出口,疫情暴發期間及結束之後都不同程度出現農產品產量下降、供給短缺和價格上漲等問題。由此形成的農產品價格上漲,有可能通過全球供應鏈向中國糧食市場傳導,其風險不容忽視。三是後期若國際投機資本炒作大豆等農產品,將使中國進口企業和加工企業面臨巨大的價格波動風險。不僅進口成本會急劇增加,而且若防控不當,極易重蹈2004年、2008年國內大量加工企業破產倒閉的覆轍。

三、確保中國糧食安全的應對措施與政策建議

針對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全球糧食市場波動有可能進一步升級的風險和挑戰,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央確定的糧食安全方針,要加強監測、及早謀劃,系統應對、綜合施策,牢牢把握國家糧食安全保障的主動權,確保中國糧食供給充足、價格基本穩定,為中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第一,有效管理輸入性不穩定預期對國內糧食市場的干擾和衝擊。這是在當前嚴格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並嚴加防範的重大風險點。建議加強監測、綜合施策,有效引導和管理預期,謹防市場恐慌、搶糧囤糧。尤其要注重確保國內糧食市場和流通信息暢通、運輸暢通和物流暢通,進一步完善和強化應急保障機制,確保糧食供應充足、價格基本穩定。

第二,進一步強化糧食生產能力建設。進一步築牢糧食有效供給基礎,確保6.5億噸糧食產能基本穩定。一要加強和完善農業支持政策體系,繼續推進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實施更加有效、合規的支持補貼措施,切實保障農民種糧基本收益,保護和提高農民種糧務農積極性。二要進一步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支持力度,夯實地方重農抓糧的積極性和責任心,增強地方政府保障糧食安全的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三要加大農業基礎建設支持力度,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有效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四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第三,構建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風險治理體系。要按照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全面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建立從糧食生產到消費全程風險研判、監測預警、宏觀調控和管理體系,全面提升糧食安全保障的宏觀調控水平和風險治理能力。一是,加強糧食全產業鏈風險調查研判,建立動態監測、實時預警機制,完善和優化宏觀調控,把糧食安全風險化解在源頭、防控在前端。二是,建立糧食安全風險治理責任機制,壓實各級主體的責任。三是,建立和完善統一高效、協調有力的糧食安全保障風險治理體系。

第四,加強和完善重要農產品儲備體系。要進一步優化國家糧食儲備的區域布局,完善品種結構,健全物流體系,創新配送機制。

第五,強化農產品全球供應鏈管理。一要建立和加強全球農產品市場風險監測評估體系,進一步提高大豆等大宗進口農產品風險管理能力,有效應對和防控國際市場波動風險。二要加強和完善全球農業食品供應鏈管理,研究制定綜合支持政策,鼓勵中國企業深度融入全球農業食品生產、加工、物流、營銷及貿易產業鏈、價值鏈與供應鏈。

第六,加強國際糧食安全、貿易和投資政策協調。要加強國際協調,確保全球農業與糧食供應鏈安全運行與有效運轉,不斷完善和強化全球糧食安全治理,共同維護全球農業貿易和市場秩序。建議聯合歐洲有關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發起限制對農產品投機炒作、避免全球糧食劇烈波動的國際倡議,有效遏制投機資本擾亂全球糧食市場、引發全球糧食危機的行為。積極支持和參與聯合國機構開展的援助低收入、貧困國家糧食安全的國際合作。(《中國農村經濟》2020年第5期,作者: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程國強、貴州大學經濟學院朱滿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