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王路易十四系列:一個伴隨著光與影且性情割裂的君主

天川歷史 發佈 2019-12-31T07:32:50+00:00

參考文獻:The Military Enlightenment:War and Culture in the French Empire from Louis XIV to Napoleon《被「製造」的路易》《法國史》

一部法國史便是一部歐洲史,在近代法國,無論是大革命、七年戰爭還是拿破崙戰爭,所有的話題都繞不開一個人物——路易十四。

在路易十四時代,法國是歐洲最為顯赫的國度,而路易十四正是這個國家的君主。然而,在他的統治走向結束之時,這個國家的農民卻處於忍飢挨餓的狀態,國家財政瀕臨破產,軍事行動消耗甚巨,且數場大規模的戰爭給法國留下的除了一支龐大到難以養活的陸軍之外(這龐大的陸軍歸咎於九年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在其他方面實在是所得甚少,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使得波旁王朝得到了西班牙(烏特勒支合約雖規定兩國不可合併但實際等同於虛設)和其很大一部分的附屬殖民地,從黎塞留到馬扎然再到柯爾柏兩代紅衣主教和一代財務大臣嘔心瀝血積累的海軍力量終於可以衝出大洋,這也使得後來法國有能力在殖民地問題上一度和英國平起平坐。

也正是因為這些,路易十四成為了歐洲有史以來在政治統治方面最富成效的歐洲君主之一(其年幼登基,馬扎然攝政政府時期在福隆德運動中瓦解和分化了法國那如蛛網般細密的貴族體系,讓王室政府得到了最大的安全,並同時讓大量傳統貴族成為軍事官僚,路易十四親政後更是直接修建凡爾賽宮,把大量地方勢力和自己直接捆綁在一起,可以說完成了歐洲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集權)。

當然,他的種種行為讓歐洲其他各國頗為反感甚至感到恐懼。因此,有些人並不認可路易十四的地位。在那些存放於遍布歐洲各處博物館裡關於路易十四的畫像中,路易十四被描繪成了太陽神阿波羅,他是太陽。

在實際生活中,法蘭西宮廷也是按照畫像中所描繪的樣子來對待他的,人們不僅為他配備了各種合適的行頭,而且,為了能夠讓他更好的扮演一位「太陽王」的角色,他從幼時起便開始被進行符合其神聖形象的教育,宮廷中一切的核心就是路易十四,整個法國在路易十四統治時期都圍繞著這位君主在不停地轉動。

從幼年時代直至耄耋之年,路易十四一直享受著超乎尋常的特權與權力。在這一方面,無論是在中世紀還是早期近代,整個歐洲都沒有任何其他的君主能與之相提並論。對於路易十四而言,他的一生完全是以一種不和常態的方式進行著的。他的身上同時具有著雙重特徵。

一方面,他是法國的國王,他是歐洲的希望,他是「太陽王」(le Roi sole),作為監管人,他要維護法蘭西的偉大。而另一方面,他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決策都會對無數的臣民產生影響,都會牽連著千萬人的命運。作為一個有著常人情感的塵世之人,他有必然的具有強烈的負罪感。禱告和懺悔占據了他中年和晚年的大量時間。正是由於上述這兩個互相矛盾的靈魂在路易十四內心中不斷地衝撞,他的行為往往不合常理,時而暴虐時而又充滿了仁慈之心。

不過對於身處於後世的我們來說,我們應該重視的並不是他的矛盾行為與心理,而是他為了協調這兩種看似衝突的人格所做出的一切嘗試和行為。他偉大的形象並不是他天生具備的,更不是因為他的才能、智慧、以及出色領導能力而獲得的,「太陽王」是被創造出來的。他之所以成為法蘭西的太陽,是因為當時法國無論從宮廷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需要他成為太陽,那麼無論國王陛下本人如何做想,他都必須像演員一樣扮演這個角色直到他生命的終結。

這對於路易十四而言既是榮譽也是負擔,他對「太陽王」這一角色的態度一直將信將疑。同時,他和其他凡人一樣,也不得不面對那些看似平常而又普通的境遇,他不得不長期忍受各種失敗,不得不為自己的行為產生負罪感,不得不承受良心上的譴責和各種煎熬,也不得不去承擔因為各種錯誤的決策所帶來的一系列嚴重後果。雖然他試圖將這些完美的協調在一起,但他的一切行動均未獲得成功。

路易十四曾經有步驟、成系統的焚毀各種文件。甚至在他臨死之前,躺在病榻上的他還在監督侍從們繼續焚毀文件。而且他還對許多檔案材料進行特殊處理。(這裡面就包括他本人的遺體,他開創了一個獨特的葬俗,即為將屍體火化但卻將心臟挖出製成標本長期保存)不過,即便如此,那些反映路易十四國王生活狀況的點滴和細節,絕大多數還是廣為人知的。

因為這些方面基本上都屬於外顯的東西。雖然人們對路易十四頗感興趣,但人們的興趣點卻非常狹隘,他們關注的焦點幾乎毫無例外地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他的軍事活動;二是他在凡爾賽創造出來的那種如戲劇一樣華麗卻又死板的宮廷生活。

相比之下,對於路易十四內心世界的忐忑不安。對於其內心深處的虔誠生活,幾乎所有的傳記作家和史學家都似乎刻意的將其迴避不談。和路易十四同時代的貴族們和史學家們卻在這個問題上留下了大量的記錄,現代人之所以迴避這些問題,毫無例外的說可以說是受到政治、民族主義、或是其他方面的影響所致。

比如:對於路易十四的生身父親之問題,有很多史學家指出其生父就是紅衣主教馬扎然,而且根據當時王室禮拜堂懺悔室神父私下所做的記錄(其死後出版《懺悔錄》)路易十三根本就是一個同性戀。但如果這麼說,那無疑是對整個法蘭西民族的侮辱,這相當於,聖女貞德女巫屬於一樣性質。即便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三都埋葬在聖西門修道院,不過至今也沒人敢認認真真的給這對父子來個親子鑑定

而且路易十四的弟弟菲利普親王從小就被當做女孩撫養,為的就是其成人後不會與他的哥哥爭權奪利(前車之鑑就是加斯東德親王一直和路易十三對著幹),結果這位的個人生活恐怕要比路易十三更加聳人聽聞。

還有紅衣主教馬扎然,他可以說是法國最後一位實權在握的紅衣主教(路易十四曾經邀請柯爾柏擔任紅衣主教不過後者拒絕擔任),結束三十年戰爭的功臣就是他,最後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上簽字的不是西班牙的安娜(路易十四之母,名義上的攝政)而是他馬扎然,不過這位根本就是個義大利人,並且還嗜賭如命。

路易十四的母親更是一個對人情世故國家大事都一竅不通只會享樂的蠢貨,但也很少有人真的秉筆直書把這些寫作成書(檔案記錄除外,因為檔案只具備紀實性,事情該是什麼樣,它就是什麼樣。當然現代歷史學家在這方面也慢慢的開始拋棄掉民族主義情緒去客觀審視這段歷史了)

不過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們想看到的不過是一個如理想國一般的法蘭西史,卻忽視了這個時期法國的核心——路易十四。他個人的心理狀態以及其自主的意識。在這一方面,無論是那些回憶錄作者還是傳統的歷史學家們幾乎就沒有給我們留下什麼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喬治.蒙格雷迪安語)。

那麼,路易十四究竟是怎樣一種人?在宗教問題和身體狀況上,所有人的看法都基本一致即:在宗教信仰上,他是極度虔誠的,其瘋狂的宗教虔誠已經達到了一種迷信的程度;在個人性格上,他是勇敢無畏的;在年輕的時候,他身形矯健,而到了老年,其體格仍舊十分健壯(這裡與其說是健壯不如說是肥胖到難以形容),不過不可否認的是路易十四的身體確實是十分健康的,其一生至少經歷了7次手術並且還經歷過一次失敗的拔牙手術(這次手術的失敗直接導致其無法咀嚼食物只能吞咽,並且頭部必須仰起否則食物和酒水就會從鼻腔中流出)。

而且每次手術後他都經歷了大放血,這是當時西方傳統醫學的偏見,路易十四之母就是死於術後錯誤的大規模放血。在路易十四當政的歲月中,有很多人都曾對他做出評價,認為他到處都能體現出沉著冷靜之個性。不過,從現有的證據來看,我們並不能認可這種結論。甚至還有很多人還認為,由路易十四培育出來的那種謙恭禮儀是極度講究、異常挑剔、且毫無可取之處的(其實凡爾賽宮裡那套基本上毫無人性的禮儀規定是具有很大作用的,它很大程度上震懾住了法蘭西根深蒂固的貴族階層,保持了中央的穩定)。

對於路易十四本人,近年來的歷史學家通過長期保存下來的檔案和材料已經基本可以勾勒出他的模糊輪廓:路易十四喜好女色、暴飲暴食,在這兩點上是絕對沒有什麼爭議的。對於路易十四其個人,我們可以說他既是一個充滿慈悲之心的基督徒。同時,他又是一個妄自尊大的暴君。

參考文獻:

The Military Enlightenment:War and Culture in the French Empire from Louis XIV to Napoleon

《被「製造」的路易》

《法國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