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緣兩岸第一班,構築半導體行業的新發展——復旦-台大EMBA田衛東&葛均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 發佈 2021-09-28T04:21:59+00:00

導讀:2010年,來自大陸的田衛東和來自台灣的葛均共同出現在課堂上,跨越海峽的復旦-台大EMBA項目讓兩位董事長成了同學。那一年是該項目第一屆招生,在教育界和工商管理界享有「海峽兩岸第一班」的美譽,兩校管理學院攜手,通過高校合作辦學為橋樑,讓眾多企業打通和加強兩岸的聯繫。

導讀:

2010年,來自大陸的田衛東和來自台灣的葛均共同出現在課堂上,跨越海峽的復旦-台大EMBA項目讓兩位董事長成了同學。

那一年是該項目第一屆招生,在教育界和工商管理界享有「海峽兩岸第一班」的美譽,兩校管理學院攜手,通過高校合作辦學為橋樑,讓眾多企業打通和加強兩岸的聯繫。

6年後,田衛東帶領芯智控股登陸港交所成功上市,葛均成為其基石投資人。兩人的關係在同學之上又增加了一重:合作夥伴。

到現在,距離課堂初見已經過去了11年,以商學院為起點,田衛東和葛均的同窗情誼延續至今,也在EMBA的助力下,經歷和見證了兩岸商業互通的無數種可能。

復旦-台大 EMBA 田衛東&葛均:

結緣兩岸第一班,構築企業新發展


1

EMBA緣起


2010年的一個周末,田衛東撥通了台灣大學管理學院的號碼。

他所在的深圳市芯智科技有限公司,主營業務是半導體分銷,在這一領域裡,台灣是過去20年中產業從歐美向亞洲轉移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所以,台灣像聯發科等很多半導體公司都是芯智的重要合作夥伴,作為董事長,田衛東會經常到台灣出差。

這一次,他住在台大校園裡。抱著了解產業、廣交朋友的初衷,他決定諮詢一下有什麼課程可以讀。電話接通後,對方響應:可以報名復旦-台大EMBA項目。

兩個月後,田衛東坐在了 「海峽兩岸第一班」的教室里。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了該項目的第一屆校友。

開學第一天,田衛東到西安參加一個半導體峰會。起初,課程在他心裡的占比算不上太高,「工作之餘去讀一讀」就好了,如果和工作事務發生衝突,就把時間和精力的天平向公司這頭傾斜一下,「取捨嘛」。

而第二天,趕到復旦開始上課後,田衛東後悔了。他發現,作為兩岸首個華語雙學位EMBA項目,一年只招一個班,從學生選擇到辦學方式,都嚴謹並且學術化。在復旦上課期間,一定有台大的老師在旁聽,「感覺台大很在意,要確保這個課程能夠達到它的標準」;而且,無論復旦還是台大,兩岸的老師都在課程中給了田衛東不小的啟發。

「復旦的孔愛國老師,對整個中國經濟,尤其是金融市場的了解和認識,都是非常深刻的;台大的湯明哲老師,課程深入淺出,讓我們知道在企業競爭中,策略的制定需要考慮哪些因素。」他感慨,「並不是說走走過場,而是一群專業的教育工作者針對商業人士精心策劃的program,很用心地把大家連接起來。」


於是,全班唯一一個沒有出現在第一屆復旦-台大EMBA項目開學典禮上的學生,此後的每一節課都沒有缺席過。

如今回想起在行業里打拼的幾十年,田衛東發覺,自己的事業受惠於兩次商學院的學習。工作的第一個十年,他到新加坡國立大學就讀了MBA課程,幾年後的2005年,芯智控股成立;第二個十年,他就讀了復旦-台大EMBA項目,幾年後的2016年,芯智控股登陸港交所成功上市。

田衛東學理工科出身,在實踐中完成了從工程師向市場營銷的轉型,又在兩個商學院的學習中,視角從局部延展到了企業的整體運營,並指向資本市場。


2

重返學生時代


田衛東決定報名復旦-台大EMBA項目時,海峽對岸至上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葛均也做出了同樣的決定。葛均從八十年代初開始工作,十年後創業,沉浮又十年,他決定到校園裡「充實一下」。

另一方面,無論在大陸還是台灣,在不同政治背景和相近的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企業家們,都同時抱有另一重初衷:了解對方,互相學習。

田衛東留給葛均的第一印象是勤奮,在同學們眼裡,他經常一邊完成課程,一邊處理公司的事務,閒暇時間很多都被用來完成和供貨商的聯絡。

「像葛總這樣大佬級的人士,企業規模一年能有幾百億的生意,又在商場上闖蕩這麼多年,對於企業管理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和他相比,內地辦公司更傾向於總經理、CEO、董事長、大股東等等一肩挑。」田衛東說,起初自己在上課之餘,確實要留出精力處理公司的事情。他回憶,首次到台大上課時,課程安排了整整一個星期,一位老師第一次見到他就說:「對你來說是個挑戰啊。」

但慢慢地,在葛均等同學的影響下,觀念和管理模式在慢慢發生變化。「發現企業離了自己,不僅不會出現問題,還會更好。」田衛東笑稱,「後來,把規矩制定好,授權體系建立好,公司運營就可以通過報表、例會的形式管理了。」田衛東以「道」和「術」來闡釋,雖然大陸企業和台灣企業相比,在模式和風格上的「術」不盡相同,但因為相近的語言和文化背景,在管理的「道」上有一致性,在互相了解和切磋中,潛移默化地體會「商道人文,融匯貫通」。

課程期間,大家除了學習,生活上也被安排得有序而豐富。田衛東回憶,有時候可能早上五六點起來去打高爾夫,八九點回來上課;課餘時間還會有企業參訪、家庭聚會等等。

他最大的感觸是,同學之間的情誼可以超越利益關係。「大家都成長到一定階段之後,重新回到學校,和同學在一起,就回歸了單純和純粹。」就讀EMBA課程期間,有一次田衛東和太太一起去台灣,有同學聽說了,立刻招呼其他同學,大家聚在一起,談天說地。沒有人考慮公司、利益和合作,純粹回歸人與人的交往和情誼。

葛均有同樣的感受,在他看來,生意場上,大家客客氣氣,但同時又「隔層皮」;而在學校以同學的方式相處,少了客套和隔膜,大家更坦誠。

那段校園時光雕刻在葛均的記憶里,他講起,在多樣化的課堂形式中,有一位活潑的英文老師,帶領大家一起排練小劇本,然後各組分別上台表演。「蠻舒服,蠻有意思,感覺蠻好。」葛均說,那些小片段一下讓時光倒轉,企業家們商場打拼幾十年,但那一刻,都回到了校園,回到了無憂無慮的少年時光。

畢業之後,田衛東參與了華南校友會和香港校友會的工作。這是他和學校保持連結和互動的方式,同樣也是觀察和了解世界的窗口。田衛東印象最深的是和學校老師一起做EMBA華南區面試官,獲得面試資格的同學已經經過了篩選,田衛東總能在面試現場和對方進行深度交流。來面試的企業家們來自各個領域,有不同的背景,他發現,不管是高科技領域還是金融領域,都對接受商學院的系統教育有所期待;不管是「富二代」還是「拆二代」,都要面臨「接班」的問題。在面試者的講述中,田衛東看到了不同行業的發展狀況,「對了解整個經濟環境、企業運營環境都很有幫助。」


3

走向更廣闊天地


兩年的商學院教育,給每位參與者留下了屬於自己的印記。對葛均來說,這些課程在他的世界裡建築起了一座圖書館,在之後的日子裡,隨時需要,隨時查閱。「你知道在商場上,經常有一些投資是因為朋友的交情,感情的因素很多,所以決策有時候蠻粗糙的。經過EMBA的訓練,會去分析、探討和整理以前的案例,這樣會更理性、更科學,決策也會更細膩。」

在知識結構和企業管理方面,那兩年給田衛東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博弈論」

以往,企業運營和競爭,更多是出於自身:我有什麼產品,市場需要什麼產品,成本怎麼樣。經營者通常針對市場做定價,做核心要素的配置等等。但田衛東發現,微觀經濟學理論、定價理論、均衡理論等等,和真實生活最大差異是,市場是變化的,對手的競爭策略在調整,而調整是殊途同歸的,最後都要達到一種均衡。

「博弈論」的觀點被引入之後,則會關注核心競爭對手的策略,對企業運營有直接的幫助。「比如說如果我們要定價,怎麼定這個價錢,其實可以根據對方出牌的幾種可能來制定相應的策略,而他出牌的那幾種可能,實際上也是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來尋求一種均衡,比如說它不能虧本,比如價格底線在哪裡,企業規模定位是怎樣的,或者他的學習曲線是怎麼樣的,都可以量化,我覺得很有意思。」

海峽兩岸歷史背景的不同,也互相提供了經驗和借鑑。

葛均表示,台灣企業常常比較「天真」,認為好的技術代表一切,是萬能的。但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尤其是和大陸同學交流之後,他發現,只有科技是不夠的,單打獨鬥也是不夠的,還要有全方位的、更深遠的考慮。

對田衛東而言,台灣企業提供了更全面的學習樣本。大陸土壤上成長起來的一些企業,在改革開放這幾十年,隨著市場快速成長,國際分工和定位的明確,再加上自己審時度勢,很多都發展得不錯。「就像上課期間來自台灣的班董所說的,大陸的企業只經歷了一種向上的增長,但我們已經來過幾輪了。你會發現,可能長得快,根基未必有那麼深。而相比之下,台灣的很多企業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也在經濟的各個周期歷練過,所以會更加全面,和世界的契合度更大。這就啟示我們在運營企業的時候,不只是追大追全,還應該有風險意識和周期觀念。」

畢業之後,因為是同行業,田衛東和葛均見面的機會更多些,田衛東到台北,葛均就邀請他吃個飯、喝個茶;葛均到深圳,田衛東就請他打個球、聊聊天。


田衛東和葛 均


他們是同齡人,相差不過七八歲。田衛東稱讚葛均的低調,睿智,舉重若輕,葛均稱讚田衛東實幹,真誠,有魄力。同行業打拼,更能惺惺相惜,葛均知道他白手起家的不易,就更對「現在拼出這麼大的局面」抱以欽佩,田衛東更是真誠祝福葛均在大陸共襄盛舉,大展拳腳。

經歷了商學院的教育,畢業之後,田衛東希望企業運營更加正規化、國際化,2016年10月7日,芯智控股登陸港交所成功上市,他邀請葛均作為基石投資人。

接收到了這份尊敬,並基於對田衛東的信任和支持,投資一拍即合。葛均說:「對他和他的公司有期待,同時也給我一個學習的機會。因為我在國內通路領域的體量蠻大的,看他上市的過程怎麼走,可以給我做一個參考。」

看向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未來,田衛東表示,那裡有巨大的紅利,無論是趨勢還是政策,都將會支持產業的崛起。而在這個過程中,半導體分銷是很重要的板塊,「實際上在呼喚著龍頭企業」。對田衛東和葛均而言,作為同學,也作為合作夥伴,沿著復旦-台大EMBA項目帶來的機緣一直走到今天。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他們互相期待和鼓勵著,在市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共同創造兩岸商業互通的更多可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