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要求善待代善子孫的遺言,實則在對雍正處理兄弟關係叮囑期待

雍親王府 發佈 2020-03-20T09:17:47+00:00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輿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布告中外,咸使聞知。」

現存的康熙遺詔的漢文部分中,公認的最有價值,同時也是最為重要內容,便是康熙皇帝對於自己皇位傳承的安排。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輿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布告中外,咸使聞知。」

然而,在康熙關於皇位的傳承安排之前,還向他的繼任者留下了一個交代和要求,那便是要善待禮烈親王代善的子孫後代,對應的具體文字內容為:

「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之子孫,現今俱各安全,朕身後爾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康熙皇帝之所以會留下如此的安排,不僅僅是因為代善家族在大清王朝的建立與發展,以及後來定鼎中原、一統天下的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進而以這種方式對其整個家族的尊崇與褒獎。而更為關鍵的是,代善和碩親王爵位的襲承者,也是康熙堂兄的康親王傑書,對於康熙皇帝皇位的穩固以及整個國家的安定統一,也同樣做出了極為突出的貢獻,這令康熙非常的懷念與感恩。與此同時,康熙皇帝與傑書之間,還保持了非常密切且和善的君臣與兄弟關係,這也令康熙皇帝在臨終前無比的憧憬與感念。

由此可見,康熙皇帝讓雍正善待禮親王代善的後人,既是對雍正的最後交代與安排,同時,也是其對於雍正在處理兄弟關係上面的一種期待與勸諫。


代善家族,當之無愧的清朝「第一鐵帽子王家族」。

歷史上的代善家族,一共誕生了三個「鐵帽子王」的家族傳承世襲,絕對可以堪稱清朝時期的「第一鐵帽子王家族」。

第一個「鐵帽子王」,便是代善本人開創的和碩禮親王世襲。

代善自不用多說,作為努爾哈赤的嫡次子,自幼便隨同其父努爾哈赤南征北戰,立下無數戰功,聲望甚高,成為「四大貝勒」中的「大貝勒」,並且還曾被努爾哈赤確立為自己的接班人,只是後來被廢黜掉了。而在皇太極時期,代善依舊享有了極高的地位,不僅成為皇太極時期的「四大親王」之首,更是在百官中排列第一位。

而代善一生中,除了卓越的戰功外,在努爾哈赤去後的汗位交替以及皇太極去世後的大清皇位爭奪中,代善都發揮了如同「定海神針」般的作用,確保了政權的順利交接,因而他也贏得了極高的歷史評價。

第二個「鐵帽子王」,是代善長子岳托開創的多羅克勤郡王世襲。

岳托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就開始統領鑲紅旗,並且也是同樣的戰功卓著。與此同時,他作為皇太極的「死黨」,在扶保皇太極登上後金汗位的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這之後他又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立下戰功無數,還擔任了清朝歷史上的第一任兵部尚書。

1638年(崇德三年),岳托與多爾袞率兵再一次越過長城,南下作戰。在高陽,他擊敗大明帝師孫承宗,在巨鹿,又大破盧相升,一路打到了濟南府。最終在濟南因天花去世,年僅三十九歲,而他也成為了唯一一位死在征途之中的「鐵帽子王」。

第三個「鐵帽子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開創的多羅順承郡王。

實際上,如果不是勒克德渾的兄長阿達禮自我「作死」,附逆多爾袞,進而葬送了他們的父親穎親王薩哈廉的一世英名,這一支「鐵帽子王」世襲的初創者,必然會是與岳托一樣,對於皇太極登上汗位立有大功的薩哈廉。

不過令薩哈廉感到欣慰的是,他的次子勒克德渾,在清軍南下,橫掃南明小朝廷的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進而被晉封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算是徹底為他們家這一支脈洗刷了恥辱,重塑了家族的榮耀。

實際上,代善家族功勳卓著、貢獻突出,不僅僅是康熙皇帝非常的感念與推崇,包括此前的順治皇帝,以及後來的雍正與乾隆,對於這個家族都是非常的禮敬重,而這份特別殊榮與極高待遇的取得,對於代善家族來說,也確實是實至名歸的。


康親王傑書,康熙皇帝最為信賴與倚重的兄弟和宗室大臣。

康親王傑書,作為初代禮親王代善的孫子,其世襲罔替的和碩親王爵位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襲承來的,而是經過轉襲得到的,或者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撿」來的。

由於代善最為欣賞的兩個兒子岳托和薩哈廉都是英年早逝,並且他們都已經開創了自己的爵位世襲,於是在代善去世後,由其生前最為寵愛的第七子滿達海,襲承了其和碩親王的爵位,進而成為了「巽親王」。

滿達海最大的功勞,便是多爾袞去世後,在鄭親王濟爾哈朗的統一安排下,與端重親王博洛、敬謹親王尼堪,共同對多爾袞及其黨羽進行了徹查與清算,幫助順治皇帝奪回權力,並且穩定了朝堂局勢。然而,就在滿達海去世後的幾年,他遭到了揭發,稱其在清算多爾袞的過程中,侵吞了大量財物,進而被順治皇帝削去了他本人以及其子常阿岱和碩親王的爵位,並降為貝勒。

同時,按照努爾哈赤時期確立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度」,原屬於滿達海的和碩親王爵位,由其同族兄弟,也就是代善第八子祜塞襲承。而此時祜塞已經去世,於是作為祜塞之子的傑書,非常「幸運」的獲得了和碩親王的爵位,其名號也就此從「康郡王」變為了「康親王」。

傑書第一次發揮重要作用,便是在康熙皇帝「智擒鰲拜」的時候。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在索額圖的幫助下,藉由其訓練的布庫少年,設計「智擒」了權臣鰲拜。與此同時,康親王傑書則當眾宣讀了鰲拜的「三十大罪狀」,並認為鰲拜應該論罪處斬,最終鰲拜被康熙皇帝免除死刑,判以終身監禁。

由此可見,儘管在整個事件中,傑書雖不如索額圖那樣發揮了至關重要的「首功」作用,但是也是「智擒鰲拜」的重要參與者與實施者,這也說明,此時在鰲拜威嚴脅迫下朝不保夕的康熙皇帝,對於傑書是非常信任的。

而也正是傑書以「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名義,宣讀了鰲拜的罪狀,算是就此坐實了鰲拜的過錯,也為康熙皇帝處置鰲拜、收回權力提供了合法性的基礎,此也可以看做了一項非常重要的功勞。

在這之後,「三藩之亂」爆發,康親王傑書也迎來了屬於他的「高光時刻」。

這一時期,傑書被康熙任命為征南大將軍,率兵南下征討靖南王耿精忠的叛軍。

他先是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在浙江成功圍剿掉耿精忠的部隊,使其就此撤回福建。後又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率兵攻破仙霞關,殺進福建,並且將耿精忠的叛軍打得是節節敗退,最終在這一年的十月,敗局已定的耿精忠選擇了向康親王傑書投降。

在此之後,傑書又繼續率兵鎮守福建,不僅多次抵禦住了台灣鄭氏集團的猛烈進攻,更是轉戰福建各地,將鄭經的軍隊徹底趕出了福建,全面平息了東南沿海的戰亂。

而康親王傑書,也就此立下了「不世之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肯定與讚揚。

此後,傑書又在康熙皇帝征討噶爾丹的過程中,發揮了「餘熱」,被康熙皇帝委以了鎮守歸化的重任。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親王傑書逝世,康熙皇帝非常的悲痛,為其上諡號為「良」,以肯定其一生的功績,並且給予了傑書極高的評價。

「勛留竹帛,尚思宣力之懿親;澤沛宗藩,懋展飾終之令典。」

而縱觀傑書的一生,他的功勞,他的貢獻,也絕對配得上這份殊榮。


康熙皇帝非常希望,在他的兒子之間,也能建立如此的兄弟君臣之情。

康熙皇帝,其實是非常看兄弟君臣情誼的。

而之所如此,不僅僅是他的堂兄弟康親王傑書對康熙本人以及整個國家有過巨大的功勞與貢獻,他的兩位同父異母的兄弟,即裕親王福全、恭親王常寧,也都為康熙皇帝南征北戰,立下赫赫功勳,特別是在征討噶爾丹的過程中,這兄弟二人可謂是居功至偉。

與此同時,不管是傑書,還是福全、常寧,都保持了對於康熙皇帝的絕對忠誠,康熙對其也是非常的信任與器重,這也使得他們之間既是君臣又是兄弟的親密和諧的關係,成為朝堂上的美談。

或許是因為體會到了這份關係的難得,從康熙對於其皇子的一系列安排來看,他是非常希望自己的兒子們之間也是能夠如此的。

康熙皇帝對於太子胤礽進行了不遺餘力的培養,除了詩書與弓馬,也在鍛鍊其治國理政的才幹。而對於其他皇子,康熙皇帝也是頗為上心:三阿哥胤祉,不僅學識淵博,並且弓馬嫻熟,甚至在算數、律法上也是頗有造詣;大阿哥胤褆、五阿哥胤祺以及七阿哥胤祐這些皇子都曾跟隨康熙上過戰場,十三阿哥胤祥與十四阿哥胤禵則是出了名的文武雙全,胤禵更是在康熙晚年封為「大將軍王」,帶兵平叛;至於雍正以及八阿哥胤禩等人,康熙也對其進行了職務分配,以培養其處理政務的能力。

而按照康熙皇帝最初的想法,他希望在其去世後,形成的是太子胤礽繼承皇位,其他皇子積極輔助,進而兄弟間通力協作,共同開創一段王朝盛世的場景。

然而,康熙的美好想法卻被現實所無情的擊碎。一方面是太子胤礽貪婪奢靡、驕縱輕狂,致使康熙兩度將其廢黜,另一方面,眾位皇子又表現出了對於皇位強烈的覬覦之心,最終形成了康熙朝晚年「九子奪嫡」的政治局面。

就這樣,在經歷「九子奪嫡」的摧殘,並且是在見證了骨肉相殘、兄弟鬩牆的慘烈之後,康熙的心中必然是極度的傷感與無奈,回想與懷念他與康親王傑書,以及裕親王福全、恭親王常寧等人之間的和睦感情,也就成為了必然。

於是,康熙皇帝留下了這段要善待禮親王代善子孫的話,除了是對其家族功勞的肯定,更是在對其與傑書關係的感念,同時他也希望繼任的雍正皇帝能夠感受到兄弟之間感情的珍貴,用寬容之心進行重用與善待。

當然,康熙的接任者雍正,對於與自己關係親密的十三阿哥胤祥,給予了極高的禮遇,對其非常的信任與倚重,胤祥也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雍正進行了回報。他們二人之間的感情與關係,也絕對堪稱「千古君臣兄弟」的典範,甚至是遠超康熙與康親王傑書。

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對於其他參與了「九子奪嫡」的政敵們,雍正則完全展現出了另一番姿態,這些雍正曾經的政敵們,皆遭到了雍正殘酷的清算與嚴厲的處罰,大多不能以善終收場。

面對此情此景,如果康熙泉下有知的話,其也必然再次感受到極度傷感與無可奈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