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強戰力,西軍的盛衰興亡

竹簡里的歷史 發佈 2020-01-19T15:35:35+00:00

我們都知道北宋的軍制大致是分為了三部分,分別是禁軍、廂軍,其中廂軍和鄉兵戰鬥力相對較弱,甚至可以說純粹就是打雜的。

我們都知道北宋的軍制大致是分為了三部分,分別是禁軍、廂軍,其中廂軍和鄉兵戰鬥力相對較弱,甚至可以說純粹就是打雜的。

而作為軍中主力的禁軍,雖然號稱有數十萬,但是在北宋長期重文輕武的壓制下也逐漸走向沒落,從開國初年的天下強軍變成了軟腳蝦。

而北宋中後期最不可缺少也最值得為人稱道的就是傳說中的西軍!

其實北宋時期最大的禍患還是遼國,但是在北宋初年,雙方大戰數場,發現都打不贏或者說打不過去,只能在邊疆地區割據放血,於是最後宋朝與遼簽訂澶淵之盟後,北方邊境進入和平穩定時期。

但是雙方還是在想著給對方使絆子,於是西北成了雙方爭奪的焦點。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屬党項政權首領李元昊脫宋自立,自稱皇帝,去宋封號,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宋仁寶元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寫信通知宋政府,希望他們承認這一事實,很明顯雖然大宋打不過遼國,但是遼國也打不過來啊,這個時候的大宋肯定不會看著自己的小弟就這麼造反的。

於是宋仁宗於當年六月下詔削去元昊官爵,並懸賞捉拿。從此,長達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戰爭全面爆發。

而在這之後雖然也有過合約,但是雙方基本上是每隔幾十年就要打一次,而西軍也正是在這種戰火的磨礪中成長起來的。

「西軍」這一名稱具體出現的時代已經不可考,然而慶曆二年兔毛川之戰,第一次出現了與其相對應的概念「東軍」——當時西夏輕視新募的萬勝軍(兵源為京師市井無賴),而稱其為「東軍」。可見當時已經有了「西軍」來稱呼西北戰鬥力比較強大的這隻軍隊。

名將張亢在保衛河東路麟、府的戰鬥中,就令麾下的精銳虎翼軍改換為萬勝軍旗幟以迷惑西夏人,最終取得大勝。

而廣義上來說西軍也不是特指某一隻軍隊,而是在西北前線的這一群軍隊的總稱,他們誕生於關中之地,往往多是關中的百姓,以洛陽種氏、五原姚氏、府州折氏、潞州苗氏、青澗高氏等為首的西軍將門世家掌握這群軍隊的實權。

也正是因為如此,西軍從上至下常常一家數代都在西軍中服役,將軍是一代代的將門,士兵也是一代代的服役,可以說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弊端,再加上西北戰場的常年磨礪,導致西軍的戰鬥力十分強悍。

到了宋徽宗年間,經過西軍將士們連續數帶的戰鬥,終於西夏被徹底壓制了,宋徽宗崇寧元年至政和四年(1102年-1114年),在童貫、种師道的率領下,西軍連續打敗西夏。

宣和元年(1119年),西軍攻克西夏橫山之地,西夏喪失了最好的兵源地,西夏失去屏障面臨亡國之危,西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

但是這個時候北方的另一頭狼站出來了,就是女真。

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兩國結成海上之盟,協議金攻遼中京,而宋攻遼燕京,事成之後,燕雲十六州歸宋,宋需將本來獻給遼的歲幣轉獻金,而遼的其餘國土亦歸金。

但是宋朝的弱小讓女真肆無忌憚,很快就南下入侵了,最終在一次次的抗遼抗金戰爭中,西軍被拆散到各地,強大的西軍被豬隊友帶著走向了滅亡,富平之戰後西軍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但是西軍的底子還在,劉延慶子劉光世、劉仲武子劉錡、郭成子郭浩並為中興名將,种師中部將張俊、王淵部將韓世忠起於卒伍而成長為大將,當年西軍的年輕一輩都成長起來了。

而吳家兄弟帶著西軍殘部退入四川,最終在和尚原一戰中,名將吳玠為大宋西軍奉獻了一場閉幕大戲,展現出了當年西軍打西夏滅青唐的威風。以弱軍將當時縱橫天下的金軍打成了狗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