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江森自控亞太總部大樓

設計快訊 發佈 2020-05-12T22:01:29+00:00

江森自控,致力於改善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和娛樂環境。從優化建築的性能,到提升環境的安全性與舒適性,積極推動和建築相關的重要成果。美國Gensler建築事務所受邀為其設計位於上海的亞太地區新總部大樓。這座總建築面積約4.

江森自控,致力於改善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和娛樂環境。從優化建築的性能,到提升環境的安全性與舒適性,積極推動和建築相關的重要成果。美國Gensler建築事務所受邀為其設計位於上海的亞太地區新總部大樓。這座總建築面積約4. 4萬平方米的建築位於長寧區虹橋臨空經濟園區,坐落在蘇州河畔。大樓應用了江森自控先進的智慧建築產品和技術,包括暖通空調、樓宇自控安防和消防、等整體解決方案,詮釋了未來智能樓宇、城市和社區。

▼庭院視角

江森自控和Gensler為該項目設定了高標準的可持續性目標,這是中國首座獲得三項可持續認證的建築,包括美國綠色建築協會LEED(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獎) 新建建築鉑金級認證、中國綠色建築設計標識三星級認證和IFC-世界銀行EDGE(卓越高能效設計)認證。與當地市場標準相比,這座建築預計節能可達到44%, 節水42%和節約材料中的物化能源達到21%。

實現健康設計也是項目的重要目標之一,設計專注於建築健康設計的三個方面:採光和視野、戶外空間的可達性和社交空間的打造。包含立面設計在內,以上三個方面均對該建築的造型產生著重要影響。

▼建築外觀

項目坐落於蘇州河畔,曾經污染的河道在政府治理下已經恢復了生機,加之重塑兩岸的自然景觀,這裡已經成為了公眾的休閒之所。Gensler的設計團隊將建築物的整個北翼抬起,規劃了一條綠道,將項目地塊與全新的公共河濱公園相連,從而將城市生活與自然聯繫起來。

這種設計解決方案便於人們進入公園,為員工和公眾提供延伸的室外環境,在上海這樣高密集的城市,為人們提供極為珍貴的與自然的互動機會。以18米的結構跨度將建築物的北翼抬高出地面6米,雖然一定程度的增加了項目的投資,但江森自控和Gensler均認為這一舉措將對鄰里產生積極影響。社區連通性,特別是與自然水系和景觀的連通性,是未來的城市環境在尋求提高生活質量和維持人們移動性所必須考慮的一個方面。

▼延伸的室外環境

▼入口立面

▼抬高的建筑北翼

▼抬升的體量在下方形成連通的空間

總部建築的場地非常狹長,由於毗鄰虹橋機場,高度也被限制在了24米之內。這向設計團隊提出了一個艱巨的挑戰:如何在線性的場地上創建出社區感,同時優化樓面效率。解決方案是建造兩個長矩形建築,以最大化採光和視野。狹長的樓板平面有助於引入自然採光。窗牆比被設定為47%的玻璃與53%的不透明的隔熱鋼板系統。

▼體塊生成示意

▼兩個長矩形建築的體塊布局能夠使採光和視野最大化

▼立面細部

▼狹長的樓板平面

▼立面細節

這兩個獨立的建築物以相反的方向彎曲,然後連接在一起,在中間形成一個大中庭,作為中央社區聚集空間。開放動線環繞中庭,各層樓都通過樓梯相連,為跨社區連接、互動和身體活動提供平台。我們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部門和業務線之間進行充分的對話,將提高生產力和鼓勵創新。這也與江森自控不斷創新的企業文化相契合。

▼中庭

不管是在地面層還是在樓上,整個建築內充分布局可用可達的室外空間,給予員工更多選擇空間,比如專注工作區域、協作區域,或者單純地換一個環境;每層樓都設有露台,人們可以在戶外工作或休息。此外,一個大型的兩層室外屋頂平台可以進行非正式會談或正式的小組會議。在地面層,用餐區外的戶外食堂庭院連接著毗鄰蘇州河的綠地。這個戶外休閒區設有水景,與露台陽台在視覺上相連。分布的、可用和靈活的戶外空間形成的網絡,是提高生產力和幸福感的催化劑。

▼露台與庭院

▼庭院

▼休閒區水景

▼食堂

▼學習與發展中心

▼辦公空間

▼室內空間

▼多樣化的協作區域

我們在江森自控亞太總部大樓的設計中賦予了對未來建築的願景:重新融入城市肌理,強調社群交往,重新引入自然光線等。為實現這些理念,勢必需要額外的資本投入,以及公共和私人利益相關者的進取的思維方式。作為建築師和設計師,我們堅信,將通過設計的力量,對城市和社會的未來產生積極影響。

▼辦公樓入口

▼建築外觀近景

▼整體夜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