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中國美術館重啟的關鍵詞

北青藝評 發佈 2020-05-23T22:56:37+00:00

2020/1/19 至 2020/6/6。近日,臨時閉館110天之後,中國美術館重啟,吳為山館長恭候在大廳,迎接第一撥兒觀眾。

展訊

向捐贈者致敬

——中國美術館藏捐贈作品展

2020/1/19 至 2020/6/6

中國美術館

近日,臨時閉館110天之後,中國美術館重啟,吳為山館長恭候在大廳,迎接第一撥兒觀眾。遙想1月18日,入夜,美術館裡還是燈火通明,展覽部的工作人員帶領工人進行最後的展廳布置。誰也不會想到第二天開幕的春節大展在不到一周的時間裡即因疫情而關閉。閉館期間,北京下了幾場雪,雪落無聲。本次特展最珍貴的一件作品——蘇東坡傳世兩件作品之一的《瀟湘竹石圖卷》一直在一層圓廳正中央,等候觀眾多時了。蘇東坡一生度過無數寂寞時光,這一次疫情,他也陪著全國人民一起扛過,終於盼到雲開霧散之時。

「向捐贈者致敬——中國美術館藏捐贈作品展」,以全部展廳呈現了900件美術精品,這些作品從3萬餘件捐贈作品中遴選。除了近現代優秀美術作品,還有難得一見的古代書畫收藏。

蘇軾《瀟湘竹石圖卷》全卷展開

一層正中的圓廳,是美術館的主廳,正中央三件最為珍稀:蘇軾《瀟湘竹石圖卷》、徐渭《墨花圖卷》、倪瓚《鶴林圖》。其中的《瀟湘竹石圖卷》輾轉漂泊,到了民國為著名的古玩行「風雨樓」所有。此後被曾任吳佩孚秘書長的白堅夫發現,並與蘇東坡另一幅傳世作品《枯木怪石圖》一起收入囊中。1961年,白堅夫生活困難,到北京琉璃廠售賣《瀟湘竹石圖卷》。經齊白石弟子許麟廬介紹,認識了鄧拓,遂以5000元出手。1964年,鄧拓將此圖連同其他古代書畫藏品無償捐獻國家。

《瀟湘竹石圖卷》蘇軾

圖上最左側有蘇軾題款:軾為莘老作。「莘老」名孫覺,與蘇軾同年進士。兩人在政治上觀點相同,思想也非常接近,後來與蘇軾一起受到政治迫害。據明代吳勤考證,畫作為蘇軾在黃州時贈予孫覺即將赴湖州任上之時。此次展出,美術館幾乎將全卷展開。我們可以看26段跋文。26家題跋,始於元代,止於明嘉靖年間。第一段題在畫作之上,為元人楊元祥隸書,寫於元惠宗1334年,第27段為白堅夫所書。鄧拓先生收藏後,只鈐蓋了收藏章。

12位近現代大家呈現中國美術面貌

圓廳前的小方廳安放了一尊《蔡元培胸像》,是中國美術館第一任館長劉開渠所塑,以此體現蔡元培先生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重要引導作用。

《蔡元培胸像》 劉開渠

1907年,蔡元培赴德國留學,在萊比錫大學的諸多課程中,德國哲學家康德關於審美的思想對他產生了重大影響。回國之後,對「美育」的高度重視貫穿其之後的人生。他倡導「以美育代宗教說」,還利用自己的社會地位與政府職權,大力提攜年輕人。劉海粟、林風眠、徐悲鴻等人先後被他委以重振中華美術的重任。

1919年發起的新文化運動使「美術革命」的觀念成為藝術界的主要思潮,迅速觸及傳統藝術領域,傳統書畫被推上與西方繪畫比拼的「生死擂台」。確實有許多人認為中國繪畫已經衰微,但是仍有一批目睹列強侵略中國的知識分子對不同文明之間的異同進行了冷靜思考,得出的結論恰恰不是全面否定自己的文化。其中的堅守者有金城、陳師曾、黃賓虹、齊白石等。美術館特地在小方廳中展出了12位藝術家的作品,讓觀眾可以速覽20世紀上半葉的「美術風華」。

》常玉

右手邊起,第一幅常玉《馬》,依次劉海粟《黃山雲海》、蘇天賜《水鄉之晨》、吳冠中《誤入嶗山》、顏文樑《晚霞雪景》和熊秉明雕塑《駱駝》。左起第一幅吳昌碩《紅梅》、齊白石《紅衣牛背雨絲絲》、徐悲鴻《奔馬》、林風眠《泊舟》、黃賓虹《蓬萊閣》和劉開渠《蔡元培胸像》。

《黃山雲海》劉海粟

劉海粟傾向於後印象派,早期作品《黃山雲海》以粗大的筆觸,強烈、單純的用色,構築起響亮的色彩樂章,具有藝術表現上的自由與詩意的特徵。與之相對應的徐悲鴻1951年創作的《奔馬》,將堅實的造型結構與中國畫的筆墨韻味相融合,在寫實中追求浪漫的氣質和象徵性。顏文樑是一位不被公眾所熟知的美術教育大家,他是蘇州美專的創始人,對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貢獻早於林風眠和徐悲鴻。顏文樑對色彩極為敏感,很早就悟到光的重要性。他對光、色彩以及由色彩表現出來的明暗如此關注與迷戀,從他83歲創作的《晚霞雪景》中,可以看出強烈的印象主義觀念。

《晚霞雪景》顏文樑

在探求中國美術現代化的道路上,林風眠是另一位旗手。他的《泊舟》靜靜佇立在沉沉的黑夜之中,不遠處發亮的一帶,是月光映在水面的反光,若即若離,應和著遠山後的另一個世界。一前一後掠過兩隻蒼鷹,這在林風眠的作品中極為少見。吳冠中、熊秉明、趙無極、朱德群都畢業於林風眠任校長的杭州藝專,屬於第二代跋涉者。

《紅衣牛背雨絲絲》齊白石

左起吳昌碩的《紅梅》,梅枝參差交錯,梅朵綻放,似有盤旋向上之勢。他畫梅,「直從書法演畫法」,用石鼓文的線條鋪陳梅干與梅枝,用草書的筆法圈點梅花,縱橫捭闔,酣暢淋漓。旁邊是齊白石創作於1952年的《紅衣牛背雨絲絲》,天真可愛,真氣瀰漫。這一幅窄窄的立軸,齊白石特別擅長在這種比例的尺幅上畫出精彩。只見左下角一頭水牛伸頭邁步向畫外緩緩走去,背上平躺一牧童,頭沖牛尾,上身著大紅布衫,光著下半身,手中捏控著一根細細長長的風箏線。觀看者順著上揚的墨線,看到了頂著右上角的那隻紙鳶。

畢卡索領銜海外大家

東展廳中布置了一系列國外作品。其中有90歲高齡的畢卡索創作的《帶鳥的步兵》。綜其一生,畢卡索的藝術不是精心把玩色彩和形式,而是內心處境和生存體驗的急切表達。他的人物形象特別關注忍受痛苦的「人」。這個孤獨無援的老兵,無家可歸,動搖不定,處於一種分崩離析的心理狀態之中,只有手腕上停落的那隻小鳥,帶來暫時的安慰。

《帶鳥的步兵》畢卡索

薩爾瓦多·達利的《農牧神人頭角》佇立在美術館院中。超寫實主義大師借羅馬神話中牧神在微醺時迷醉下的形象,賦予了人類的同情心,體現了他詮釋宗教題材的獨特視角。

《檸檬立體靜物》羅伊·利希滕斯坦

羅伊·利希滕斯坦的《檸檬立體靜物》頗為引人注目。這位美國「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善於憑藉超常的感知能力,將普通生活和各種媒體中所見「移植」到他的作品之上。這幅簡潔的靜物畫體現了畢卡索立體主義和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對他的深刻影響。

《橫渡大西洋》大衛·霍克尼

當代在世最為著名的英國藝術家大衛·霍克尼創作於1965年的《橫渡大西洋》是其早期作品。圖中所繪波浪經過了設計,一個個飽滿的半圓形,映襯在以藍色為基調的色彩之中。畫面總體上呈現出一種超然冷漠的氣質。

傑出的版畫家李平凡將珍藏多年的日本浮世繪作品捐贈給了中國美術館,使觀眾得以欣賞到喜多川歌麿《妝後》、歌川國芳《風景》、安藤廣重《雨中行》和葛飾北齋《千繪之海》。

無私奉獻的捐贈者們

既然是捐獻者大展,必須挑選其中的四位捐獻者簡略介紹幾句。

鄧拓先生從青年時期起,就開始關注傳統中國書畫。在此後投筆從戎的革命生涯中,他也沒有忘記搜集古代書畫,保護古代文物,對民族和國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64年,他將一生的古書畫珍藏,共計145件套捐獻給國家。鄧拓先生的收藏是集歷史性、文人性和專業性為一體的綜合研究性收藏。其藏品上迄兩宋,下至晚清,構成了較為完整的風格譜系和歷史文化序列。

老舍先生以一位文學家的眼光收藏了一批中國繪畫的精華。多年以來,憑藉他獨特的美學理解,與夫人胡絜青一道收藏了不少文人畫珍品。有的為友人饋贈,有的是間接求得,還有的從市場購入。幾十年來,所藏跨越古今,尤以20世紀以來的中國畫作品為佳。2015年由老舍先生的子女捐贈給美術館的明清書畫和近現代藝術大師的一大批作品,大大地充實了國家美術館的館藏。

吳冠中先生在生前把自己最精彩的64件作品無償捐贈給了中國美術館。這一批涵蓋他各個創作年代的畫作使我們有機會審視一位畫家在藝術生涯中所邁出的重要足跡。這是作為藝術家個人,成系列有計劃捐贈國家的一次經典範例。

德國收藏家路德維希先生不僅給中國美術館,也給中國帶來了最大規模的成系列的20世紀現代繪畫作品。1996年,路德維希夫婦決定從自己龐大的收藏中挑選89件(117幅)歐美現代藝術品無償捐贈給中國。路德維希是20世紀60年代德國經濟奇蹟中崛起的著名企業家,人稱「巧克力大王」。作為三大世界級現代藝術收藏家之一,他酷愛畢卡索,擁有835件他的作品,是世界上最大和最重要的私人畢卡索作品收藏者。

中國美術館自建館以來,在近一個甲子的歲月里,得到了眾多美術家及家屬、藝術機構和個人的支持和慷慨捐贈,業已整理出來的1200餘位捐贈者捐贈的11萬件藏品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書法篆刻、攝影等9大板塊。這些捐贈,使中國美術館有了更為完整和豐富的收藏序列,構成了以20世紀以來中國美術作品為主的收藏陣容。

圖文|王建南

編輯|史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