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剋星張仲景後,三國中不可或缺人物,王熙在中醫中承上啟下

文化小弟 發佈 2020-01-29T14:05:52+00:00

但是在那個戰亂紛飛的國家,在印刷術沒有的年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缺失嚴重,古代書本手抄本,而且三國時期屬於多數刻在竹簡上,因為在竹簡上摘抄,才得以保存,也算是「因禍得福」。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在中醫歷史上擁有重要作用,現代的中醫藥學不可不學的一本書。但是在那個戰亂紛飛的國家,在印刷術沒有的年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缺失嚴重,古代書本手抄本,而且三國時期屬於多數刻在竹簡上,因為在竹簡上摘抄,才得以保存,也算是「因禍得福」。

王熙,字叔和。叫他王叔和的人較多。因為是三國時期魏國的太醫令,而且自身對於醫學也非常看重,再看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殘篇,深知此書的重要。

此時已經是太醫令的王叔和,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搜集《傷寒雜病論》,終於在各地搜集到,自己整理和修復將其完成,可惜只有《傷寒論》,沒有關於任何雜病部分。

直到唐朝時期,有人發現了一本不起眼的書,此書已被蟲蛀,因其一部分跟《傷寒論》極其相似,後人將其傷寒部分刪去,將雜病部分命名為《金匱要略》,雖然不完整,但對後世醫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整個《傷寒雜病論》如此得以傳世。

王熙,此人所做書籍《脈經》也是關於脈絡和針灸相關。此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脈學專注。為何此人如此成就,在後世不顯山不露水,只因三國時期有神醫華佗,華佗在三國時期即可以刮骨療傷,更是對曹操提出開顱手術,這可是比現代醫學早了一千多年。而且與張仲景只差五年左右,此時的王叔和屬於兒童。

王熙,出生於權貴之家,與王粲同族。不過幼年時期的王熙家境貧寒,在行醫時期,因身穿破落,也是艱難度過。隨著四處游醫,聲名漸顯,名噪一時,向他求醫的人越來越多。在32歲時,才被聘請為魏國少府的太醫令。

不僅開創了針灸一道,在養生這塊,也不輸於華佗。現代養生學所說的,符合四季飲食習慣,不違背宇宙運轉,初夏秋冬應該吃春夏秋冬的食物。吃東西,也要控制量的多少,才能活的更長久。

目前中醫藥大學,所學的四本著作中,有兩本是其所作。對後世醫學,貢獻不可謂不大。

參考資料:張雪亮、成莉、國華《湖北麻城「藥王」王叔和初探》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