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沙門氏菌引起的仔豬副傷寒,死亡率很高。

老梁的鄉村生活 發佈 2019-12-15T23:26:13+00:00

仔豬副傷寒的流行特點仔豬副傷寒是由沙門氏菌,引起的仔豬熱性傳染病,成年豬和母豬很少發病,主要發生於抵抗力較弱的斷乳仔豬。細菌可通過病豬或帶菌豬的糞便、污染的水源和飼料等經消化道感染健康豬。

仔豬副傷寒的流行特點

仔豬副傷寒是由沙門氏菌,引起的仔豬熱性傳染病,成年豬和母豬很少發病,主要發生於抵抗力較弱的斷乳仔豬。

細菌可通過病豬或帶菌豬的糞便、污染的水源和飼料等經消化道感染健康豬。健康豬的消腸道內也常有沙門氏菌存在,當飼養管理不良、衛生條件差、氣候驟變等因素使豬體抵抗力降低時可誘發本病。

仔豬副傷寒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在春初、秋末氣候急劇變化季節比較多發,且常與豬瘟、豬氣喘病並發或繼發,豬群中一般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


沙門氏菌病是指由各種類型沙門氏菌所引起的對人類、家畜以及野生禽獸不同形式的總稱。感染沙門氏菌的人或帶菌者的糞便污染食品,可使人發生食物中毒。

沙門氏菌在水中不易繁殖,但可生存2-3周,冰箱中可生存3-4個月,在自然環境的糞便中可存活1-2個月。沙門氏菌最適繁殖溫度為37℃,在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沙門氏菌是一種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

仔豬副傷寒臨床症狀

根據其病程可分為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多發病於斷奶後不久的仔豬,其特徵是急性敗血症症狀,體溫急劇升高至41~42℃,精神沉鬱、喜伏臥、食慾廢絕、呼吸困難、步行搖晃、嘔吐和腹瀉,有時表現腹痛症狀。白皮豬可看到耳、四蹄尖、嘴尖、尾尖等豬體遠端呈藍紫色。

本病暴發初期,常出現有1~2頭突然死亡,沒有任何症狀。2~3日後,體溫稍有下降,肛門、尾巴、後腿等部位污染混合血液的黏稠糞便,有時伴有呼吸困難。病程多為病後2~4天死亡,不死的轉為亞急性或慢性,很少能自愈。


2:亞急性型:基本與急性型相同,僅症狀明顯。患豬呈間歇性發熱症狀,初始有便秘現象,發展至後期下痢,食欲不振,喜飲水,豬體逐漸消瘦,病程一般一周左右,因極度衰竭繼發肺炎而死亡,不死的轉為慢性,自然康復者少。

3:慢性型:慢性型最為常見,開始發病不易發現,隨著病程的發展症狀逐漸明顯,豬體逐漸消瘦,食慾減退,呈周期性惡性下痢,皮膚呈污紅色。體溫有時急劇上升繼而又降到常溫,有的表現肺炎症狀,一般數星期後死亡。也有恢復健康的,但康復豬生長緩慢,多數成為帶菌的僵豬。

仔豬副傷寒的病理變化

急性病例的脾臟明顯腫大,以中部1/3處更嚴重,邊緣鈍圓,觸及感覺棉軟,手感類似橡皮。呈暗藍色,切面外翻,呈藍紅色,腫大的淋巴濾泡呈顆粒狀,脾髓質部不軟化。腎皮質部出血。有時心外膜下、肺膜下也有出血,肺有小葉性肺炎灶,肝臟薄膜下有針尖大小的、先為灰紅色後轉為白色的小壞死灶。有時膽囊黏膜出現粟粒大的結節。胃及十二指腸黏膜高度充血和點狀出血,腸系膜淋巴結高度腫大,切面外翻,呈紅色。


亞急性和慢性病變主要表現在胃腸道。胃粘膜潮紅,特別在胃底部,出現壞死灶,盲腸黏膜增厚,有淺平潰瘍和壞死,腸道表面附著灰黃色或暗褐色假膜,用刀颳去潰瘍,潰瘍底呈污灰色,潰瘍周圍平滑,中央稍下凹,有的形如糠麩,腸系膜淋巴腫大,肝、脾、腎及肺均有乾酪樣壞死 灶。

仔豬副傷寒的防治措施

1:改善豬場的環境衛生,季節更迭氣溫急劇變化時做好保暖工作,消除各種不利因素對豬場的影響。


2:在常發本病的地區,按時對豬群進行仔豬副傷寒菌苗接種。

3:藥物預防,在仔豬多發日齡階段、斷奶時添加土黴素、阿莫西林於飲水中,進行藥物預防。

4:治療:卡那黴素,每天每千克體重6~12毫克,肌肉注射;精神、食慾明顯好轉後,劑量減半,繼續用3~5日;強力黴素,每次每千克體重1~1.5毫克,口服,每天1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