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家長說諾貝爾獎是西方標準,有點危險

可讀一二 發佈 2021-10-04T11:15:51+00:00

在家長群里,有老師可能是為了引導學生熱愛科學,提醒學生家長與孩子一起關注10月4日開始陸續揭曉的諾貝爾獎。

在家長群里,有老師可能是為了引導學生熱愛科學,提醒學生家長與孩子一起關注10月4日開始陸續揭曉的諾貝爾獎。老師並且順口再提了一句,10月4日揭曉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mRNA技術獲獎的呼聲很高。

說句實話,家長群並不是表達民意的地方,平常家長在群里的表現,以點讚叫好居多,要麼就是沉默。只是,這次老師提到諾貝爾獎,還說mRNA技術獲獎的呼聲很高,這mRNA技術是外國的技術,跟我們的新冠疫苗沒有關係,可能是刺痛了某位家長的敏感神經,他忍不住在群里接了一句:諾貝爾獎的評獎是西方標準。

很容易理解,諾貝爾獎的評獎標準是西方標準,言下之意,就是諾貝爾獎因為存在西方的偏見而不能代表科學成就,諾貝爾獎沒有什麼意義唄。

確實,這mRNA技術與中國的新冠疫苗技術路線不同,而中國的疫苗成就這麼高,如果諾貝爾獎不授予中國的科學家,而只盯著mRNA技術有失公平,讓中國人感到不高興。

迄今為止,中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只有一個屠呦呦,還是跟一個日本科學家一起獲得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跟中國這樣的世界大國相比,跟中國的實力相比,獲得諾貝獎的中國科學家只有一人,實在是很不成比例。很多人在鬱悶之餘,就開始怨恨諾貝爾獎評獎不公。

如果要說標準,諾貝爾科學獎的評獎標準還真是西方標準。我們現在所說的科學,就發源於西方。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是沒有科學精神的。中國的傳統文化,說到底是詩性文化,用想像、比喻、聯想來分析世界思考問題,而科學是建立在邏輯分析和實證檢驗的基礎之上,二者之間相距遙遠。可以說,在中國古代,就沒有科學貢獻,當然也就沒有建立科學標準。現在,我們所說的科學,就是西方國家輸入中國的。正是因為西風東漸,科學才進入到中國。

我這樣說,可能很多人會不服氣,甚至,有人會心生怒火,忍不住要破口大罵。但是,罵過之後,你能舉出一個例子來,說明中國有過科學貢獻嗎?或許,有人張口就要說「四大發明」,呵呵,既然是發明,顧名思義,這充其量只能說是技術,而不是科學啊。科學與技術,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過「四大發明」,不能說明中國有過科學貢獻。只是,很多中國人對於「四大發明」印象實在是太深刻了,以至於連科學與技術的區別都搞不清楚。這正好說明,很多中國人的科學素養實在是太差了。

雖然,從初中的數理化課本中,就只看到一大堆的外國人,但是,並不妨礙中國人對科學的西方標準憤憤不平。那為何不用中國的標準來編寫數理化的教材呢?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可以用中國標準來編寫數理化教材,但還是要用西方的標準來編寫數理化教材供祖國的未來學習,正好說明,要說科學,還是要按西方的標準來。

有些讓人感到迷惑不解的是,近些年來,以「西方標準」來指責諾貝爾科學獎的人,是越來多,甚至成為流行趨勢。這樣的指責,可能會緩解中國人在諾貝爾科學獎方面的失望情緒。又沒獲獎,不能怪我,要怪就怪標準不公平。於是,我們可以吐一口唾沫,大叫一聲,有什麼了不起,不要也罷。這種感覺,是不是很美好?

不過,看到別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我們大吐唾沫,其實並不會污損諾貝獎的光彩。在諾貝爾獎第一次頒獎的時候,還是晚清時期,我們還留辮子跪拜皇帝呢,當時沒有幾個中國人聽過諾貝爾獎吧?這會損害諾貝爾獎的權威性嗎?

以「西方標準」為由,來鄙視諾貝爾科學獎,可能會損害我們對科學的認知,對於我們培養科學精神,應該是有損害的。就像我們過於強調「四大發明」,讓很多人連科學與技術的區別都不知道一樣。如果,因為科學標準就是「西方標準」,由此而鄙視科學,那就很危險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