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仕是好官,在野為狂士,在唐伯虎光環掩映下,他也有著精彩人生

青林知青 發佈 2021-10-04T11:19:11+00:00

祝枝山:何苦入塵網,山高可嘯天清、民之時,一般附庸風雅的官宦人家客廳中,都要掛唐伯虎的畫和祝枝山的字,那便顯得很是高大上,這是一種時尚,也是身份的標誌。

祝枝山:何苦入塵網,山高可嘯天

清、民之時,一般附庸風雅的官宦人家客廳中,都要掛唐伯虎的畫和祝枝山的字,那便顯得很是高大上,這是一種時尚,也是身份的標誌。

唐伯虎當然是大名鼎鼎,可現在人們對祝枝山了解得應該不是很多,這自然不包括書畫界的人士,而絕大多數吃瓜群眾是從周星馳那無厘頭的電視劇中,知道這個搞笑又渾身痞氣的江南才子的。

不得不說,這些亂七八糟的所謂文藝作品,在胡編亂造的同時,以娛樂來吸人眼球,卻將歷史人物的真實形象嚴重扭曲,在人們的心目中的這些亂象,殘存於可憐的文化脈絡中,並逐漸形成了一種共識,伴著無知在心中沉澱,可悲。

祝枝山,名允明,字希哲,蘇州人,明代著名的書法家,與唐伯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為「吳中四大才子」。

祝枝山這個名字其實是別人給他起的外號,他因天生右手多出一指,也就是六指,故自號枝指生,所以別人就順勢叫作祝枝山了,後世之人又因他在南京應天府任過職,便尊稱其為「祝京兆」。

不過,祝枝山這個稱呼的認知度是遠高於他的本名,也許,你說個祝允明知道的人並不很多,就如同一般都說蘇東坡或唐伯虎,至少知道的人要多於蘇軾和唐寅,一個道理嘛。

他出生於七代為官的魁儒家庭,是正宗的官宦世家,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與文徵明7歲還不會說話的遲鈍相比,祝枝山是時人眼中神童般的存在。

他5歲時就能書一尺見方的大字,9歲便能作詩文, 10歲已博覽群書,文章瑰麗,才智非凡,當筵疾書,思若湧泉;《明史·祝允明傳》有載:「五歲作徑尺字,九歲能詩,稍長,博覽群集,文章有奇氣,當筵疾書,思若湧泉。尤工書法,名動海內。」

他家學淵源,自己又努力,想不成名也是不能的;但是,這神童於仕途上可謂悲催,高開低走,一輩子就沒當過什麼像樣的官,這也可能是他一生最為遺憾的事。

明代當官是講究出身的,即必須要考中進士後方可授官,所以,參加科舉是士人的必經之路,祝枝山也是在這條路上拼搏了一生,他在17歲時便參加府試,一舉拿下秀才,但在鄉試中卻很是不順,連考5次,好不容易在32歲時才混了個舉人。

接下來的他又衝擊進士,也不知考了多久,反正是考了7次,連兒子都考中了,他卻還是次次名落孫山,於是,只好老老實實地呆在家中,研習書畫,自娛自樂。

科場不順、仕途多舛,但他還是不死心,他努力壓制著心底間時常湧上來的躁動,在內心充滿著煎熬的情況下,苦挨時日。我們從他下面這首《閒居秋日》中,亦能體味出他心中的苦澀。

逃暑因能暫閉關,未須多把古賢攀;

並拋杯勺方為懶,少事篇章恐礙閒;

風墮一庭鄰寺葉,雲開半面隔城山;

浮生只說潛居易,隱比求名事更艱。

閒居不易,求隱亦難,這痛苦的時光一直熬到他在55歲時,不知是買官還是走了誰的門路,抑或名氣太大,官家也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他竟以舉人的身份得授廣東興寧知縣一職,好歹也算是步入官場,主政一方,成為正式公務員了。

吾年五十五,始受一縣寄;

七里劇彈丸,亦有社稷置;

夙懷同劉君,今此幸諧志。

這是他上任伊始寫的一首名為《五十服官政效白公》贈詩,他以後漢劉梁自勉,「位卑未敢忘憂國」,雖然已及衰年,卻依舊壯志雄心,以社稷蒼生為念,報效國家。

明時的廣東相比杏花春雨的江南來說,還未得以開發,而他所去任職的興寧,不但地域偏僻,人口稀少,民眾生活貧苦,還有很多尚未歸化的瑤、畲等少數民族部落,屬於典型的不發達地區。

對此,祝枝山的心知肚明的,而他毅然拋棄安逸的生活,告別風花雪月的雅趣閒情及親朋好友遠赴蠻荒,說明他骨子中那強烈的儒家入世情懷,是融化在血液中的一種堅定。

蕭瑟灘聲怒復幽,四程猶未是炎州;

行人不解居人語,章水相逢貢水流;

蔞葉檳榔須學啖,蓴羹鹽豉向誰求;

英賢滿路容參謁,珍重昌言日拜收。

包括海南在內的兩廣之地,自唐代開始便是朝廷貶謫官員的主要去處,留有如柳宗元、蘇東坡等眾人南遷的足跡,上面這首詩便是他沿途拜謁這些先賢所作,一述其追思並效仿之情。

作為一名立志報國的文人,以社稷蒼生為念,雖處「地將海作帶,天借山為關」的邊地,他還是以其特有的長項,在此地廣播學種,他教化禮儀,移風易俗,講學授課,獎掖後進,興建寺廟,使得此地文風大盛。

出郊西南五里強,翰林留得讀書堂;

漫漫古岫雲煙薄,寂寂閒陂草樹芳;

幾點遠村依野水,一間空殿鎖斜陽;

山靈為我鄉人問,更許何年會有光?

這首《游神光山》亦是他在此任職時所作,此山在興寧「出郊西南五里強」,在詩人的筆下,這留有當地先賢讀書堂的地方,那叫一個美,幾處薄雲,幾處野草,都在夕陽的光映下,鮮活了起來。

借著遠村,依著野水,空寂的屋殿雖無人前來祭拜,但詩人卻堅信,這裡水色山光是有靈氣的,定會在我們大家一起的努力下,重振學風,不負先賢厚望。

祝枝山不但在此寫有大量詩文,親自編撰地方史志,現存於蘇州博物館中,長達萬餘字的手稿,也充分證明了他為此所付出的心血。

一縣之地方官,安民是第一要務,此處在他任前,盜匪橫行,民心悚然,嚴重影響地方安居穩定的發展大計,他強化治安,組織武裝,剿匪安民,遂民心大定,《明史》對此亦給予充分肯定,記曰:「授廣東興寧知縣,捕戮盜魁三十餘,邑以無警。」

祝枝山是個愛民親民的好官,他大興水利,造福於民,並且還儘可能地減免賦稅,甚至為此還受到了上方「罰俸」的處分,但對此他亦無怨無悔,一笑了之。

浙水兩岐非異土,天涯萬里又同官;

吳江蓴菜皆成夢,庾嶺梅花且共看;

立望星河秋耿耿,醉聞鍾皷夜漫漫;

人生離合真難定,明日清樽好再乾。

這雖是一首同友人相聚時的唱和之作,但從中我們是能夠看出他博大的胸襟,面對困苦和官場傾軋,他雲淡風輕地堅守底線,任由雲來風去,瀟灑地行走在自己認定的路途上,不為煩惱俗事所左右。

他在廣東一呆就是5年,遠離天聽,年齡老衰,又同上司有隙,所以升遷無望,於是在63時便申請內調,任京兆應天府通判。

明朝一直是實行「雙都制」,遷都北京後,在南京還保留著一個備用朝廷,所轄之地稱為「南直隸」,是用以給那些退休或失去權力的官員養老之所,不管其名頭再大,也無實權,其全部職責也僅僅是管理周邊之地的賦稅收繳。

祝枝山便是這南直隸的官員,通判一職也就是協助主官管理一些雜事,如雞肋般的無趣,於是一年後,他便藉故辭官,回到故鄉安度晚年,直至66歲時離世。

就現在來看,祝枝山的身影一直是借「江南四大才子」而現身,更準確地說,是借唐伯虎而被人所認識,我不知是否有以他為主角的文藝作品問世,但總感覺他是被唐伯虎的光耀所遮掩,認識度是很低的。

唐伯虎與文徵明年齡相當,徐禎卿要小近十歲,而祝枝山又比唐、文二人年長十歲,是這一幫人中的大哥大,所以,《明史》有言,「吳中自枝山輩以放誕不羈為世所指目,而文才輕艷,傾動流輩,傳說者增益而附麗之,往往出名教外。」

既然這是正史所言,而他們的民間形象,都是倜儻不群、狂放傲羈,是一幫叛經逆道、玩世不恭的風流浪子,但是,這是很有些誇大之嫌的,至少祝枝山在入仕後的表現,還是與民間傳說有著很大差異的,是有著報國之心的。

然而,他在仕途的言行與在鄉野中是存在差異的,肯定不是一中規中矩之人,而且反差極大,史載其「好酒色、六博,善新聲,求文及書者踵至,多賄妓掩得之;惡禮法士,亦不問生產,有所入,輒召客豪飲,費盡乃已,或分與持去,不留一錢。」

蓬頭赤腳勘書忙,頂不籠巾腿不裳;

日日飲酒聊弄婦,登床步入大槐鄉。

從這首小詩中,我們也能看出他荒誕無常,似乎是一個人的多個不同面目的展現;但他晚年亦是窮困異常,甚至身後常跟著一堆的追帳之人,但言行不改「放誕」,史書載為「晚益困,每出,追呼索逋者相隨於後,允明益自喜」,如一老頑童般地天真狂放。

這可絕非小說筆記的閒言,也是正史所載,也就是說,祝枝山也是好酒好色好賭博,性格豪放,不以生產為計,因此還常陷無錢的窘境,這大概就是一種名士風流吧。

既然被稱為才子,這幾位於詩書畫的水平當然是極高的,但細分起來,他們幾人於詩詞相對明代的高手,也只平平,大概文徵明是其中最好的,祝枝山的詩詞相比唐伯虎是遠超之,那唐同學的詩幾近「打油詩」,但因名氣大,在詩名上卻也贏得一片地讚許。

祝枝山的草書不說是同這幾人相比,即使在有明一朝也是頂級高手了,而他的楷書和行書也被歷代所追捧,被譽「為國朝第一」,這方面也許只有文徵明的隸書能與之頡頏,所以,明大文學家王世貞曾評價道:「天下書法歸吾吳,祝京兆允明為最,文待詔征明、王貢士寵次之。」

文中所提這王寵亦是書法名家,也是唐伯虎的兒女親家,他對祝枝山的書法也是盛讚不已,稱他的書法是「點畫狼藉,使轉精神,得張旭之雄壯,藏真之飛動。」

祝枝山的書藝成就是來自於他的兩位長輩,即外公徐有貞和岳父李應禎,這二位俱是明代書界大師級的人物,文徵明曾這樣評價祝枝山的書法藝術傳承:

「早歲楷筆精謹實師婦翁,而草法奔放出於外大父,蓋兼二父之美,而自成一家者也。李公嘗為余言,祝婿書筆嚴整而少姿態,蓋不及見晚年之作耳。」

從文徵明的敘述能看出,他是在二位先輩高超書藝的基礎上,有繼承、有融合、更有發展,他臨摹了大量古代先賢的書法,融各家法度而匯於一爐,又不拘一格地「以意取之」,遂能時出新意,揮灑自如,獨步一時,名動海內,成為明代最有成就的書法家。

祝枝山一生的著述頗豐,如《祝子罪知錄》、《讀書筆記》、《懷星堂集》等,記載了很多時事舊聞,足以彌補史書之不足,比如那著名的朱棣誅方孝孺十族之事,便是來自他的《野史》一書,當然,後世對其真實性還是大有懷疑的。

還有一件事有些搞笑,他被後世視為是將小弟唐伯虎推向深淵的第一人,此事其實也不怪他,但是也可以認為,如果沒他,唐伯虎肯定不會如此悲摧。

大家知道,現實中的唐伯虎其實並沒有現今電視劇中那麼風流瀟灑,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倒霉摧的」,最後混得個連生計都難以維持下去了。

本人這唐伯虎在家鄉過得很是不錯,成天小酒詩書畫,美人相伴,其樂無窮,他同祝枝山是正宗老鄉,二人相交甚厚,作為在科舉中久考不中的兄長,卻攛掇小唐同學去參加科考,果然,唐同學一考便高中,唐解元的聲名遠播四方。

後來唐伯虎衝擊進士,路遇粉絲徐經,二人一同進京應試,卻陷科場舞弊案,二人俱被除名為吏,不得入仕,導致唐同學一生淒涼,抱憾終身。

要是再多關聯一下的話,這與唐伯虎一同被黜的徐經,立囑後世不得科考為官,在他的後人還真出了一位一生不入仕為官,以遊歷山河壯其志,將旅行玩成科學的高人,他叫徐霞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