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類綜藝能帶來「演員的誕生」嗎

環球網 發佈 2020-01-17T12:44:24+00:00

李司坤 近年來演技類綜藝集中湧現,除了已經走到第三個年頭的《我就是演員·巔峰對決》(該綜藝最早名為《演員的誕生》,2018年更名為《我就是演員》)以外,還有《演員請就位》《演技派》等。

李司坤

近年來演技類綜藝集中湧現,除了已經走到第三個年頭的《我就是演員·巔峰對決》(該綜藝最早名為《演員的誕生》,2018年更名為《我就是演員》)以外,還有《演員請就位》《演技派》等。與此同時,表演功底不紮實的小鮮肉、流量明星引發觀眾審美疲勞,回歸演技似乎成了演技類綜藝所要肩負的使命。《我就是演員·巔峰對決》(以下簡稱《巔峰對決》)總導演吳彤在上周決賽開始錄製前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也談到這一點,他認為表演類節目的興起,使得大家開始尊重戲骨。

1月11日播出的《巔峰對決》決賽中,李冰冰憑藉《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片段的表演贏得年度總冠軍。《環球時報》記者參與了決賽當天節目錄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哭二鬧三上吊,或者摸爬滾打、砸東西,每位演員都有他們的表演方法,比如張國立是怎麼演阿爾茨海默患者的,李宇春是怎麼演癱瘓患者的。」《巔峰對決》總導演吳彤說,觀眾如果經常看這個節目、每一場表演都看,欣賞表演的能力會有一個進階。

在《巔峰對決》《演員請就位》等節目中擔任點評嘉賓的演員李成儒看來,演技類綜藝的意義還體現在對演員演技的提升。「所有演員在三天內集中,選擇劇本、找導演和助演嘉賓,大家一起研究、探討、對台詞,然後走台,最後在台上用25分鐘左右來展現一個完整的作品,這很檢驗演員功力。」

在享受流量紅利的同時,演技類綜藝也面臨「演技缺乏統一評價標準」的爭議:現場觀眾看的是舞台劇表演,但電視觀眾只能被經過後期剪輯的鏡頭語言帶著走。《環球時報》記者事後在螢幕上再次觀看《巔峰對決》決賽,與現場感覺明顯不同。對於這一點,節目組也沒有明確答案。主持人伊一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到底是話劇表演還是影視劇表演,這個問題從第一季一直探討到現在。」她認為,不管是舞台劇還是鏡頭前的表演,都需要演員把感情呈現出來。

時間緊、節奏快,是參加演技類綜藝演員們的另一挑戰。《演員請就位》競演選手祝緒丹曾直言:「對比我們平時拍戲,綜藝節目給的時間太短太短了。」演員明道稱,雖然大家都在極力呈現演員表演的過程,但這並不是真實的拍戲。李冰冰在完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表演後,同樣表達了由於排練時間緊張、壓力巨大給她帶來的痛苦。在採訪中,吳彤承認準備時間緊給演員帶來挑戰,他同時表示,如果演員一周只拍一個片段,大家去看《最美表演》就好了。「我們要看在48小時準備時間的遊戲規則下,誰最能突破自己。」

「參與演技類綜藝競演的演員主要是兩撥人,一撥是已成名的明星,另一撥是所謂的網紅明星或粉絲明星。」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兩種明星的兼顧保證其收視率,也是此類綜藝扎堆出現的原因。他也提到,演技類綜藝儘管有一定真實性,但其作為一檔綜藝節目,需要體現更強的衝突性和戲劇性。當劇情不夠硬、表演橋段選得不好時,參演明星就沒有展現真功夫的機會,無法真正提升演技。李成儒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對於一個真正具備實力的演員來說,在接到一個劇本時,已經不用像老一輩藝術家那樣提前半年體驗生活了。「時代不同了,節奏快了,只要平常多讀書,人生經歷豐富了,不就拿起就有嗎?」對於此類綜藝無法真正提高演員演技的質疑,他不認同:「第一,演員起碼要有台詞功底,不能讓觀眾聽不清。第二,在20多分鐘的時間裡,演員需要思考怎麼才能完整、出色地展現角色的感人和動人之處。」他認為,對於演員這一行業來說,這樣的欄目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再有五六個都不為多,這樣演員們可以充分挑戰自己,對年輕演員也可以有個提攜」。

責編:張嘉玉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網 huanqiu.com 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