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古法之作《武帝歌》,古淡瀟洒

筆尖上的藝術 發佈 2020-05-11T19:46:27+00:00

本幅書漢武帝劉徹《瓠子歌》及《秋風辭》各一首,見於《漢魏六朝詩選集》卷一。此書學蘇、米,古淡瀟洒,追求逸趣,而章法布局疏朗勻稱,且多用側鋒、枯筆,有筆不盡意之趣。


本幅書漢武帝劉徹《瓠子歌》及《秋風辭》各一首,見於《漢魏六朝詩選集》卷一。此書學蘇(東坡)、米(芾),古淡瀟洒,追求逸趣,而章法布局疏朗勻稱,且多用側鋒、枯筆,有筆不盡意之趣。在博取古法的基礎上又按己意融合變化,深悟古法然不拘泥於其中。



這種描述有幾點需要注意:


1、「此書學蘇(東坡)、米(芾)」,這是外行人寫的話。董其昌不學蘇東坡,追學米元章倒是真的。從書法上講,米董是一家,蘇黃(黃庭堅)是一家;米董都是悟者,蘇黃都是才子。這是有區別的。


2、「多用側鋒、枯筆」,這也是外行話。董門書法講的是中鋒,而且是隆起的中鋒脊,不是死死壓筆向下的現代中鋒概念。董氏書法「反側為正」,你不開眼就只能看到側,不懂如何為正。


那麼,我們要如何看懂這幅書法呢?


我只挑出一個單字放大,你就知道了。



這個「滿」字今天單挑出來,就是告訴大家看懂董氏這篇行書的一把鑰匙。


不需要過多的分析指點,你就能看到,此字(尤其是右邊部分)清晰的鋒線、墨層變化,也能清晰的看到一條中鋒脊,而且,這條中鋒脊是在旋行翻滾的。


看懂這個字,你再去仔細看這篇書法中的每一個字,這才是董氏寫字的另外一層深意:他很多時候,寫字都是在教他的弟子,所謂「示法」。



我知道,有書友會說,這就是興之所至自然而生的。那麼好,第一:拿起你的筆,寫出來讓大家看看唄!第二:去認真研讀董氏其他書跡,發現更多的同例。然後就理解孫過庭說的「不悟所致之由,徒見成功之美」了。


回到上文,為什麼說米董是一家?


你要多讀書。米芾曾言:「得筆則雖細為髭發,亦圓。不得,雖粗如椽,亦扁。」


董其昌這字也就一枚硬幣大小,運用筆鋒的能力你現在一目了然了吧!這就是「雖細亦圓」。圓不是妄言,古人是這麼做的,只是我們今天都不這麼做了。


多扯一句:現代人學的書法都是扁的。我這句話沒毛病,現在你也懂了。



古代書家的傳世法帖,有兩種用途:


一、開眼尤其是真跡墨跡,每個人都在看,但看到的東西各不相同。開不開眼,就是一層窗戶紙的問題。


二、臨摹當代人對臨摹的理解,都是描摹外形,也就是在「扁」上面做文章。但是還有更高級的一種臨摹,是臨摹方法。以前說過,是要透過墨跡看到古人的手上動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