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血統的高喬牛仔——阿根廷IAe-35系列運輸機

新君清觀察 發佈 2020-05-23T15:36:10+00:00

作為南美洲的ABC勢力中工業實力較強的一支,阿根廷在20世紀初期依靠仿製英美國家機型並且加以改進的方式,初步建立起了以加工組裝製造為主的航空工業,其中阿根廷飛機製造廠則成為了當仁不讓的龍頭企業。

西方來風

作為南美洲的ABC(分別代表阿根廷、巴西和智利的英語首字母)勢力中工業實力較強的一支,阿根廷在20世紀初期依靠仿製英美國家機型並且加以改進的方式,初步建立起了以加工組裝製造為主的航空工業,其中阿根廷飛機製造廠(西班牙語:Fábrica Argentina de Aviones)則成為了當仁不讓的龍頭企業。不過阿根廷人並沒有止步於此,他們希望能獲得國外的技術支持以建立起自行設計製造各種飛行器的能力。

20世紀40年代末熱火朝天的阿根廷飛機製造廠製造車間,前景中正在安裝發動機的是阿根廷自行研製的IAe-24型輕型轟炸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歐亞大陸帶來了巨大災難,卻也給阿根廷人帶來了發展航空業的天賜良機,由於20世紀30年代末阿根廷國內法西斯思潮一度甚囂塵上,阿根廷在戰爭前期一直和德國關係曖昧,直到戰爭臨近尾聲的1945年3月27日才正式對德宣戰。而到了戰爭結束,大量和納粹政權有關聯的德國人匆忙出逃以躲避盟軍審判,其中的很多人就將南美尤其是阿根廷視為落腳點。阿根廷人驚喜的發現,這些人當中不乏一些原德國航空工業的技術骨幹和德國空軍的飛行尖子,於是在接納他們後希望這些人能給阿根廷航空業注入新鮮血液。

來到阿根廷繼續從事航空業的三名前德國空軍著名飛行員,左起分別為維爾納·鮑姆巴赫(Werner Baumbach),漢斯-烏爾里希·魯德爾(Hans-Ulrich Rudel)和阿道夫·加蘭德(Adolf Galland)

在這些德國人當中,庫爾特·譚克(Kurt Tank)雖然並不算聲名顯赫,但卻是個不可多得的航空人才。他不僅是Fw-190系列戰鬥機的主要設計人員之一,還主導了戰爭末期福克·伍爾夫公司的多個「末日戰機」項目。由於在戰時的「突出表現」,在戰爭結束後他先後被英國和蘇聯的航空技術人員審訊,後與大量前福克·伍爾夫公司技術人員一道輾轉來到阿根廷,在這裡他以佩德羅·馬蒂斯(Pedro Matthies)的化名供職於阿根廷飛機製造廠,從此開始了他的南美歲月。在開始時譚克和他的一些阿根廷同行一度雄心勃勃的瞄準了當時航空業前沿技術,希望能發展一型高性能噴氣式戰鬥機,於是他拿出了二戰末期由他本人親自操刀的Ta-183的設計,以此為原型推出了IAe-33「箭」(Pulqui)II型戰鬥機(IAe為西班牙語「航空技術學院」Instituto Aerotécnico的縮寫)。該機雖然設計優良,卻因受制於阿根廷自身航空工業實力而遲遲無法解決一些在試飛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最終在經歷多年的試飛後宣告項目下馬。

保存至今的一架IAe-33原型機

雖然IAe-33並沒有能修成正果,但該機依舊給阿根廷方面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讓他們堅定了和譚克等人合作的信心。就在IAe-33的研發還在進行中時,正好阿根廷空軍機隊中已現疲態的各式雜牌運輸機、觀察機和輕型轟炸機需要後續機型替換,於是希望阿根廷飛機製造廠能生產一種能實現以上功能的新機型。譚克本人之前曾經參與Fw-200系列大型運輸/轟炸機的研製,搞定這樣的任務無疑是殺雞用牛刀。在確定其他人選方面,他特意挑選了曾經共同參與Fw-44系列初級教練機研製的保羅·克拉格斯(Paul Klages)和其他幾名前德國技術人員為骨幹,另外在加上一部分有經驗的阿根廷技術人員後組成了全套研發團隊。新機型的研發進度非常快,到了1950年,該機的木質全尺寸模型已經搭建完成,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該機還曾經計劃在機背安裝一座雙聯裝20毫米航炮炮塔,不過該設計在正式生產型中被取消。在與全尺寸模型同步搭建的還有該機是縮比例風洞測試模型,對該機的測試結果表明,譚克的原始設計非常理想。

風洞測試中的IAe-35縮比例模型,注意其機背並沒有炮塔

在風洞測試完成後IAe-33進入了原型機測試階段,包括靜力測試和試飛在內共計生產了3架原型機。編號為Ea-001的第一架原型機於1952年9月21日由豪爾赫·柯南·道爾(Jorge Conan Doyle)上尉首飛成功,之後生產的第二架原型機則在1954年被用於靜力測試。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表示對這架國產運輸機的支持,時任阿根廷總統的胡安·庇隆(Juan Peron)多次過問該機的研發生產事宜,並且曾親臨試飛現場查看。

相比起「箭」II,該機的研發並不存在什麼技術難題,因此試飛過程非常順利,到了1955年,該機的生產型生產工作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不過就在當年9月16日阿根廷爆發政變,庇隆被推翻後於9月19日流亡烏拉圭,而庫爾特·譚克等人也在之後離開了阿根廷,失去了政治和技術支持的IAe-35乃至整個阿根廷航空業一時間舉步維艱。不過好在當時整個IAe-35的設計已經趨近於成熟,新政府在進行一番評估後也認為有必要繼續推進該項目,就在短暫的停滯後IAe-35的研發被重啟,一系列改進工作也隨之展開。根據試飛的結果,阿根廷技術人員對第一架原型機的風擋和機鼻進行了重新設計,進一步優化了其氣動性能。此後,生產型機開始總裝,並且於1957年3月29日首飛成功。到此,該機終於得以進入批量生產階段,這也是庫爾特·譚克在阿根廷眾多設計中唯一成功批量生產的機型。

飛行中的IAe-35四架原型機,注意其機鼻形狀的不同

中規中矩的雜糅

如果從細部看,該機的很多設計都可以在二戰期間的德式多發機型上找到淵源,不過阿根廷人也設法融入了自己的設計元素,這其中既包括阿根廷飛機製造廠在長期特許生產英美機型過程中所潛移默化受到的影響,也包括了阿根廷技術人員通過自身摸索所提出的新思路。

IAe-35三視圖

該機採用全金屬下單翼布局,機體全長13.98米,翼展19.6米,機體空重35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760千克。機體整體可以被分成4個部分,機翼為平直翼型,兩側機翼連接在機體中央部位,在機翼外段布置有襟翼、副翼和油箱,而尾翼則採用了二戰轟炸機中常見的雙垂尾設計,雙垂直尾翼安裝在水平尾翼兩端。

作為一款運輸機,該機除了在機體左側設置了人員進出艙門外,還在機體後段設計了人員/貨物進出跳板,為此在機體後段設置了一個階梯斷層。由於該機採用前三點式起落架,因此人員車輛及其他貨物在進出後機身時非常方便。

停放在機場上的一架IAe-35,後跳板已經放下

在早期試飛中,該機原型機曾經使用兩台阿根廷自主研製的IAe-16「高喬人」(西班牙語:Gaucho)九缸氣冷式活塞式發動機。該型號發動機系阿根廷航空技術研究所(西班牙語:Instituto Aerotécnico de Argentina)根據之前特許生產的美國萊特(Wright)R-975「旋風」(Whirlwind)9系列氣冷式發動機的技術基礎上研製,並且曾經被應用於阿根廷飛機製造廠生產的IAe-22DL系列教練機(該機根據美制北美NA-16系列教練機改進而來),最大功率450馬力。很顯然,這樣的發動機根本無法支持該機性能提高,因此在之後該機換裝了動力更加充沛的IAe-19「印第安人」(西班牙語:Indio)活塞發動機,該發動機最大推力可達620馬力,在其推進下IAe-35巡航速度為320千米/時,最大時速可達361千米/時,最大航程1570千米。

流水線上生產出的一台IAe-19發動機

正在總裝中的一架IAe-35上安裝的IAe-19發動機

作為一款脫胎於20世紀40年代末設計概念的機型,IAe-35採用了兩人制駕駛艙,並且在機鼻處設置了導航員艙,導航員艙設有大面積玻璃觀察窗,以便導航時進行地物參照。

在IAe-35機艙內部拍攝的座艙布局圖

總體來說IAe-35的設計僅僅達到了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的技術水平,在20世紀50年代已顯落後,但是這樣的設計水平正好與阿根廷的航空技術水平相匹配,避免了過於追求先進性而反而導致機型難產直至下馬的悲劇。

浴火撒哈拉——HA-220海外戰記

來源《艦載武器》雜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