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從貧困戶到「老闆」,她靠養黃牛致富

魯網聊城新聞中心 發佈 2020-05-08T21:48:17+00:00

魯網5月7日訊山東省2018年度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2019年度脫貧之星,東昌府區張爐集鎮花園村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潘海霞現已是個體養殖戶,2019年一家四口人均純收入超過了萬元,成為人人稱讚的「潘老闆」。

魯網5月7日訊(記者 閆雲倩)山東省2018年度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2019年度脫貧之星,東昌府區張爐集鎮花園村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潘海霞現已是個體養殖戶,2019年一家四口人均純收入超過了萬元,成為人人稱讚的「潘老闆」。

說起潘海霞,村裡人沒有一個不誇她好強能幹的。「一個婦女撐起了一個家庭,把公婆和丈夫照顧得很好,同時帶大了兩個孩子,真的非常不容易。」

「我從一名貧困戶變成了養殖大戶,我不能光讓自己富起來,我得帶動我們周邊的群眾一起富。」這是潘海霞現在掛在嘴邊的話。但在幾年前,她家卻是另一番光景。潘海霞是張爐集鎮花園村王新的妻子,丈夫因為身患癲癇且眼睛失明,沒有勞動能力,且有一對上了年紀的父母和一雙正在讀書的兒女,只有她下田勞動。每年丈夫看病和孩子上學的支出,都把她壓得喘過不起來。

潘海霞告訴記者,前幾年,她見別人家建大棚種蔬菜能掙錢,她也在自家田裡建起了大棚,種起了蔬菜。但大棚種植既需要技術,又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力氣來管理。別人家都是夫妻一起干,但她家中就她一個勞動力,除了管理大棚,還得照顧失明的丈夫和年老的公婆,有時候會照顧不過來,導致收入比別人家的都少。2015年底,她聽當地從事肉牛屠宰和牛肉批發的商戶說,近幾年當地牛肉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因為附近不僅沒有黃牛養殖場,由於現代農業的發展,連養黃牛的農戶也越來越少。潘海霞看準了這個機會,說干就干,利用家中院落較大的有利條件,向親戚朋友借了一萬塊錢,養起了4頭魯西黃牛。一年多後,也就是2016年底,黃牛出欄後,除了還債和飼料成本,還賺了好幾千元。

潘海霞嘗到了甜頭,決定多養幾頭。但本錢從哪兒來?於是,她想到了貸款。在分管扶貧工作的田煥芝副鎮長協調督促下,潘海霞辦理了「富民農戶貸」業務。「有這麼好的扶貧幹部幫助我,我還怕什麼,專心地飼養好這些牛犢和幫扶的肉羊,爭取年底賣個好價錢,摘掉貧困戶的帽子!」潘海霞幹勁和信心更足了,話里話外都充滿著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和憧憬。

嘗到了扶貧政策甜頭的潘海霞2018年增加了養殖數量,由原來的5頭增加了7頭牛,在鎮扶貧辦的協調和幫助下,辦理了個體營業執照,建設了家庭養殖場,年底的時候不僅提前還上了貸款,且純利潤達到了3.5萬元。富民農戶貸的5萬元額度已經無法滿足潘海霞擴大養殖量的資金需求,隨後,在鎮扶貧辦和鎮農商行的幫助支持下,辦理了同樣全部貼息的青年創業貸款7萬元。利用這種高額度且全貼息的貸款,潘海霞2019年養了9頭牛。

潘海霞精打細算,勤奮努力,2019年又承包了4畝地,種上了洋蔥,致富的勁頭更足了。目前,潘海霞計劃利用另一處空閒宅院改建成另一處家庭養殖場,這樣養殖量能達到20頭。作為一個農村婦女,她正乘著政策的東風,憑藉自己勤勞的雙手,一步步走向致富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