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狄龍到周星馳,香港電影到底有多輝煌?這個答案很中肯

雲納君 發佈 2020-05-01T14:58:00+00:00

似乎在眾多的05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人,似乎連香港電影的黃金歲月都未曾聽說過,更別提,張國榮,成龍,周星馳,周潤發,劉德華,李連杰,楊紫瓊,朱茵,這些著名的電影人了。

雲納君系【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看娛樂熱點深度解讀,認準理娛君!

今天的觀眾好像不太看香港電影了。

似乎在眾多的05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人,似乎連香港電影的黃金歲月都未曾聽說過,

更別提,張國榮,成龍,周星馳,周潤發,劉德華,李連杰,楊紫瓊,朱茵,這些著名的電影人了。

這其實是件很悲哀的事情,它再度證明了,人類的記憶也好,文明也罷,隨著歲月的流逝,它會逐漸被保存在文化的長河裡,成為文化中的一部分。

過去輝煌的歲月,也像過去的封建王朝。

當新的史書開始書寫,上一代王朝的史書則被重現編撰,

而那些過去的東西也早已經被忘得乾乾淨淨,我們只能從古蹟中找尋到它的身影。

香港電影的黃金歲月又會被多少人記起。

本文要點目錄:

(提供目錄,方便大家查閱到想要看到的內容)

  1. 上世紀50至70年代末—電影風月
  2. 上世紀70至80年代末—黃金歲月
  3. 上世紀90至本世紀千禧年—英雄落幕
  4. 2003年至今—英雄北上

電影風月

江湖的傳聞上,談起50-70年代末的香港電影,邵氏電影公司必定榜上有名。

在那年代,無論是是古裝黃梅戲,還是民國鐵事,又或者是功夫電影,

凡是能夠貼上「SB」標籤的,沒有一部不是大賣的。

後人只談「邵氏四大兄弟」的周邊緋聞與商人本質,卻曾不談及邵氏四兄弟在電影的成就與影響。

邵氏四兄弟:

大哥邵醉翁是製片和導演,二哥邵囤人是編輯,三個是邵仁枚負責發行,而排行老六的邵逸夫是攝影師。

(老四與老五是邵氏姐妹)

早在1924年,民國時期,四兄弟便趕上了電影浪潮的黃金時期。

他們在上海成立了天一影業,後來又趕著時代的浪潮把業務拓展向東南亞,在邵氏影業早期的鼎盛時期,曾達到過上百家統一管理的影院。

如若不是太平戰爭與二戰的爆發,邵氏電影的帝國雄心早已拔地而起。

18歲便開始掌鏡的邵逸夫先生,自然知道電影到底該怎麼拍才好看。

他經常在電影上線前夕與放映後對觀眾的點評很看好,

在那個年代電影還是屬於上層階級的娛樂文化產物,但也有著不少留樣歸來的貴族知識分子的點評。

這些都給邵逸夫日後的邵氏帝國埋下了很好的種子。

1958年,二戰結束,百廢待興。

此時的香港也隨著輕工業與小工製造業,經濟開始騰飛。

而在南洋經商的邵氏兄弟敏銳的聞到了商機的氣息。

同年,老三與老六來到香港,建立邵氏電影,東山再起。

他們做電影是來經商的,但卻也是來真的做電影的。

兄弟兩人憑藉著多年的實踐經驗與對好萊塢電影工業鏈的參考與研究,

老六邵逸夫親自為公司設計了嚴密的管理制度,

從演員,道具,發行,院線,攝影棚,全部通殺,到處布局。

即便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永盛影業的崛起,但卻依舊比邵氏電影矮一截,因為院線掌握在邵氏兄弟手中。

在那個年代,邵逸夫便建立了明確的明星包裝制度。

從林佩佩,狄龍,再到後來的姜大衛,無一不是俊男美女。

但是這些大明星可並沒有現代這些「流量明星」過得舒服,

表面上這群人是大明星,但是晚上收工之後,依舊員工宿舍與吃盒飯。

後來吳宇森回憶在邵氏電影公司的時候,活是沒少干,但是也是沒有撈到什麼錢。

有一次,走投無路的時候,找姜大衛借給他錢吃飯,晚上就睡在人家廚房裡邊。

(或許正是這段窮怕了日子,影響了香港電影黃金歲月的瘋狂「撈金」歲月)

雖然日子是苦了些,但是邵氏電影公司的出產電影質量極高。

它的影棚的拍攝解決了取景上的很多問題,無論任何題材,它都能夠找到合適的布景。

除此之外,邵氏電影電影公司採取了至今都最為昂貴的膠片的拍攝方式,但也正是這一舉措,使得即便在邵氏電影已經過去了50-60年,卻依舊能夠通過現代科技技術完成4K的修復。

4K修復版放出來的時候,後人才意識到,邵氏電影在布景上並且像之前說的那般「質感上切斷了觀眾與現實世界的可能」,相反邵氏電影在布景上始終呈現出中國山河上的一種浮華的想像。

如果不是1973年李小龍的逝世,香港功夫電影或許還能夠延續著落幕下的輝煌。

可是隨著李小龍的逝世,香港市民電影的崛起,那些過去俗套的「花架子」的功夫電影也成為了昨日黃花。在後移民時期成長起來的年輕人都在紛紛叫嚷著新的文化代表的出現。

而正是在這個時候許冠文許冠傑兄弟的站出來,香港的本土喜劇電影開始逐漸占據香港電影市場。

原本浮華的山河布景,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香港電影的真實面貌。

涌動的人群,繁華的街道,車水馬龍的都市...

在這樣的大時代的與歷史的潮流下,邵氏電影開始隱退幕後,以嘉禾為代表的的新市井電影崛起。

香港電影迎來了新浪潮。

新浪潮

香港電影迎來新浪潮後,

出現了類似於許鞍華,徐克,元奎等一批具有留學且有著TVB背景的導演。

他們在西洋留學期間,跑到好萊塢去觀摩電影拍攝,他們擁有更為廣闊的世界電影史,與法國新浪潮,德國新線束主義等西方電影學理論。

這使得他們正如同「中國第五代導演」一樣,剛登上電影歷史的舞台,便巔峰了前輩們的影像與敘事方式,他們把實景與不同的類型片搬上了大銀幕。

徐克就曾在《蝶變》裡邊,明確的指出了香港的地標與地方人情之上。

這代新浪潮電影人影響了香港電影的本土意識。

他們迎面走向走向粵語與本土文化符號的生產,在一片喧囂聲之中,帶領香港電影走上黃金歲月。

許多人認為香港電影的黃金歲月,應該是上世紀90年代,是屬於周星馳與劉德華那一輩的電影。

但實際上香港電影的黃金歲月是在上世紀80年代。

在1980年的香港電影之中,無論是在產量,票房,藝術,商業,資本等綜合因素上,完全領先於亞洲的任何國家,創造了驚人的奇蹟。

在那個年代無論是韓國,還是日本,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

香港電影都在他們的電影市場都擁有著絕對的話語權,

即便是在向來崇尚「集體主義」的日本,那個時候也愛看「李小龍」和「成龍」以及後來的「張國榮」。

值得一提是在韓國,1988年,周潤發狄龍主演的《英雄本色》被韓媒評選為當年最佳,這部影片甚至還在2008年、2009年、2015、2016都分別重映過。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香港是名副其實的東方好萊塢。

在整個上世紀80年代,香港電影百花齊放。

無論是犯罪片,還是家庭喜劇,又或者是古裝電視劇,都迎來了高度的發展期。

那個時候沒有人不愛看香港電影。

有網友曾如此評價道:

那時候,張國榮雄姿英發,眉眼含春,出神入化。幽怨苦難程蝶衣,滿面桃花黃藥師。有東邪西毒,有阿飛正傳,有春光乍泄,太多太多,無不勾魂奪魄。


那時候,王祖賢,張敏,鞏俐,蒙嘉慧,林青霞,張曼玉,張柏芝,鍾楚紅,吳倩蓮,劉嘉玲,鄭秀文等等一眾女星都是美不勝收,亂花漸欲迷人眼,仙子下凡。——知乎網友:牽手細數星辰

只是很可惜的是,

隨著香港電影的沒落與商業電影的創造窘境,再加之台灣資本鏈的斷裂等歷史與文化經濟綜合因素。

香港電影逐漸走向了衰落,如今走在香港的街頭似乎已經感受不到過去二三年的電影中的香港了。

現在什麼都發展的很快,過去的記憶也早已經變得模糊不清。

1988年拍《學校風雲》的時候,取景就在香港啟德機場的中學旁邊,而如今當啟德機場被停用。

這些記憶也只能通過膠片CG記憶去尋找了。

英雄落幕

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

楊德昌與侯孝賢為代表的的台灣電影人崛起,香港電影逐漸失去台灣市場,而此時又恰逢泰國本土意識與韓國電影的崛起。

向來依靠的外埠市場的香港電影開始走向下坡路,與此同時的吳宇森,周潤發,楊紫瓊,也開始遠赴太平洋。

英雄開始落幕。


香港電影人也敏銳的捕捉到了這一點,

巨大的危機感促使他們不斷對電影進行升級,這給香港電影帶來了短暫的「迴光返照」時期。

90年代之後,香港電影出現了《賭神》《逃學威龍》《縱橫四海》等一代香港電影經典中的經典。


周星馳,張柏芝,鍾楚紅,梁朝偉,梁家輝,王祖賢,劉青雲,張敏,劉嘉玲,鄭秀文,張學友

...

他們無一不在90年代的舞台上綻放出香港電影的光輝。

好景不長,隨著好萊塢電影的衝擊與盜版CD的崛起,在95年之後,台灣市場嚴重萎縮,香港電影失去了最後一個外埠市場,而此時的內地電影正處於商業化的萌芽期。

香港電影失去了良性的資金循環。

原本過去一部片子可以在明星的號召力下,可以向台灣賣到400-500萬票房,

可是自打95年開始,電影就被壓縮到了僅剩30萬的票房,摺合成港片就只有7萬元。

這間接導致了香港電影的產量的巨減,與其同時香港黑社會的黑幫的插足,加之回歸帶來的不安全感與迷茫,大量香港電影西去好萊塢和選擇北上。

但王家衛的出現留下了眾多香港電影人。

王家衛是香港電影90年代的救世主。

許多人說他,喜歡拍文藝片,拍片費錢,但實際上他還拍片非大明星不用。

在《東邪西毒》也好,《東成西就》也罷,他所用的演員不是張國榮,梁朝偉,張曼玉就是劉德華,王菲,梁家輝..

電影的頹廢與立意很深,票房很慘澹,但他卻締造了無數香港電影人的神話,香港眾多演員也正是在王家飛的執導下演技達到了最高峰。

後來王家飛拍《一代宗師》的時候拍了很多年,但至少還是賺錢了,只是很可惜的是,王家衛再也沒能造過「另一個張曼玉」和「另一個梁朝偉」。

所幸香港電影在那個遲暮的年代,除了搞藝術的王家衛,還有做商業的杜琪峰與韋家輝。

在97之前,杜琪峰的電影便以黑色的暴力美學而著稱,當然也不完全是暴力美學,1992年與周星馳聯手攝製的《審死官》都曾達到了近5000萬港幣票房,刷新了整個香港電影票房的紀錄。

雖然票房大賣,但此時的杜琪峰卻依舊被外界所不看好,此時的杜琪峰電影缺少一個東西:靈魂。他的電影太過於流行,這使得他雖然拍的認真,但卻沒有自己的特性。

一切的故事都在1997年之後發生了變化。

英雄北上

踏入1997年的之後,杜琪峰開始彰顯自己的功底。

1997年,杜琪峰的《一個字頭的誕生》以其大膽的創新以及大開黑幫的玩笑,宣告了警匪黑色幽默的到來,當一層層的黑色外殼被剝削之後,裡邊所隱藏的是宿命與人文關懷的善心。

1999年,杜琪峰一口氣拍了槍戰三部曲《槍火》《暗戰》和《再見阿郎》,其中《槍火》奠定香港電影黑幫警匪的風格,也奠定了杜琪峰在香港電影史上的地位。

而在《暗戰》與《再見阿郎》裡邊,是故作輕鬆的喜劇,是化悲為喜的感動,在整個人心惶惶的香港電影人的內心中埋下了希望與未來的種子。

2003年,在受到杜琪峰電影影響下的劉偉強,拍攝了那部令無數人稱讚的《無間道》。

在香港電影遲暮之時的年代,迎來了最後一次的「迴光返照」。

2003年6月底,「CEPA 協議」的陸續的簽訂並不斷完善,進入合拍時代。

以成龍,洪金寶,周星馳,陳可辛,林超賢,吳宇森為代表的香港電影人正式北上。

只有杜琪峰等少量的香港電影人留下了。

香港的本土電影,產品與質量斷崖式下滑。

香港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卻又使得後黃金歲月中的香港電影,一切都是在向熱錢看齊。

但是那些北上的香港電影人卻給華語電影帶來了新的升級。

內地商業電影與類型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葉問》《功夫》《竊聽風雲》《湄公河行動》《中國機長》,

正是這群香港電影人所帶來的。


只是這群北上的香港電影人也未曾想到,

中國的類型片與青年導演的成長既然成長的如此之快,而觀眾也開始換屆。

這個新時代,他們的審美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他們並不太明白內地年輕觀眾的內心,但他們依舊在以香港電影人的身份給內地電影輸送著經驗與養料。

我們不難想像,當這群電影人「北上」的那刻起,

他們便意識到,終有一天會失守香港電影人身份與香港電影的地域性文化特色,

但這失去的一切,卻融入更高的目標——華語電影,而香港電影也因此而變得更加的善良與溫柔。

在這破舊立新的年代裡邊,人們開始懷念過去的香港電影的黃金歲月,也正如同未來的的年輕人會懷念今天的華語電影百花齊放的崢嶸歲月。

當然如果那個時候的電影,還可以被稱之為電影的話。

本文是作者作為「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而寫,來今日頭條看娛樂,有點有料有深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