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方高海拔地區為例,香菇主要生理性病害防控技術,值得借鑑

傳誦農技 發佈 2020-05-22T07:15:45+00:00

摘要:香菇是我國主要食用菌栽培品種,近些年在我國北方山區,藉助冷涼的氣候條件、豐富的原材料資源和充足的勞動力優勢,大力發展香菇產業,成就了北方地區沿太行山燕山廣大區域幾個香菇重要產區。

北方高海拔地區香菇主要生理性病害防控技術

摘要:香菇是我國主要食用菌栽培品種,近些年在我國北方山區,藉助冷涼的氣候條件、豐富的原材料資源和充足的勞動力優勢,大力發展香菇產業,成就了北方地區沿太行山燕山廣大區域幾個香菇重要產區。但在這些高海拔地區香菇栽培過程中經常出現一些生理性病害,下面筆者就這些病害的病症、病因和防控措施做一分析小結,以供參考。

1 因為環境條件不適引起的菌棒腐爛或污染

在香菇菌棒培養期間,環境溫度、濕度、光照和通風等外部條件的不適宜不協調往往是造成菌絲活力下降或死亡的關鍵因素。菌棒的污染,表面看是細菌或黴菌的污染,究其發病原因往往是因為發菌條件不良造成的。

1.1 發菌期爛棒

症狀:香菇菌棒發菌期出現爛棒現象,一般先在塑料袋內有紅褐色水出現,時間一長就會出現爛棒現象,後期黴菌就會在腐爛的菌棒上大量滋長,而且這種紅褐色液體流到哪裡,哪裡就造成腐爛。

原因:①這種現象一般發生在春夏之交,在北方的高海拔地區,氣溫變化較為劇烈,特別是氣溫在20℃以上,爛棒原因有兩個:一是菌棒培養期間遭遇28℃以上高溫天氣,袋內溫度長時間在30℃以上,造成「燒菌」,菌絲大量死亡,細菌真菌乘機侵入造成爛棒;再有就是菌棒在刺孔透氧時,因為集中操作,菌棒產生大量生物熱無法快速散失,造成環境溫度急速上升,菌棒溫度超過30℃,時間稍長造成「燒菌」。特別是使用保水膜的香菇菌棒,散熱能力差,透氣性差,一旦升溫過快,就會造成「燒菌」。②菌棒含氮量太高造成雜菌滋生,導致爛棒。培養料添加過多的麩皮、玉米粉等造成料黏度增加,透氣性差,香菇菌絲呼吸作用受阻,抵抗力下降,雜菌乘機侵入導致爛棒。

防控措施:①發菌時防範高溫,養菌期間根據外界溫度變化情況,及時調整發菌方式。遇到溫度偏高時適時把菌棒擺開,留足通風道。菌棒刺孔透氧要避免集中操作,分批次進行,防止升溫過快。堆垛發菌的菌棒越夏時及時改為單層擺放,或「井」字形堆垛越夏,防止高溫期燒菌,對於使用保水膜的菌棒,要特別注意菌棒溫度變化情況和透氣性,避免培菌期間高溫「燒菌」。②配料時,特別是對於晚熟香菇品種,培養料中應減少麩皮等高營養物質的用量。

1.2 出菇期爛棒

出菇期爛棒大多原因是用水不當造成,特別是在轉潮期噴水和注水時,用水量一定要適當,補水少菌棒含水量低,造成出菇少或不出菇;補水多菌棒含水量過高直接導致爛棒,特別是高溫季節,這一點栽培者應高度重視。

症狀:菌棒分泌出黃褐色水珠,之後開始出現菌棒腐爛現象,有的從菌棒內部開始,由內向外擴展,有的是由外向里延伸,視病因不同而異。

原因:①高溫期陰雨天刺孔透氧,高溫高濕導致有害雜菌入侵,同時高溫還導致香菇菌絲受到傷害,抵抗力下降,雜菌大量繁殖導致爛棒,發病時從菌棒表面開始吐黃水並由外向里腐爛。②高溫期注水催菇或增加菌棒含水量。高溫下因注水造成菌絲窒息,抵抗力下降,雜菌乘機大量繁殖造成爛棒,菌棒由內向外腐爛,有的表面看不到病害部位,掰開菌棒後會看到內部已經積水腐爛。

防控措施:陰雨天不刺孔增氧,很多菇農選擇陰雨天,利用低溫的條件刺孔增氧,這是完全錯誤的操作,因為陰雨天溫度雖然稍低,但空氣相對濕度高,香菇菌絲體的呼吸和蒸騰作用減弱,很容易造成雜菌入侵而爛棒。菌棒的刺孔通氣須在晴天、通風、乾燥情況下進行;在高溫期,特別是溫度超過23℃,一般不再注水催菇或注水方式補水,對於含水量過低的菌棒,可以採取多噴勤噴水的方式提高菌棒含水量,嚴禁在此期間注水。

對於已經產生病斑的菌棒,病斑及周邊出現黃水,可在袋膜上直接刺孔排出,但需注意不能刺破菌皮,以免含有大量雜菌的黃水流入被刺的孔洞,造成更大污染面。另外,對於腐爛程度較輕的菌棒應及時揀出,放在層架式出菇的最下層或單獨擺放,根據受害情況及程度分別處理。若僅表皮受害變黑,可先剪開塑料袋,將受害部位用清水洗凈後再用酒精塗擦消毒。若腐爛非常嚴重,應將受害部位挖除,再塗上石灰粉,放置通風、乾燥處。這種處理只能控制腐爛部位不再擴大,不能做到徹底恢復。

2 出菇期主要生理性病害

造成出菇期生理性病害的主要原因是在出菇期管理過程中對溫度、濕度、光線和透氣的調整不到位所致。

2.1 袋內出菇

症狀:菌棒還沒有脫袋就有大量的幼菇在袋內出現(而這時的菌絲還沒轉色),這些早出的幼菇受到塑料袋的擠壓,不但不可能形成商品菇,而且還造成菌棒營養損失,如處理不及時袋內菇最終死亡腐爛,給後期管理帶來隱患。

原因:該現象特別容易出現在菌齡短的香菇品種上,發生時間多在氣溫變化劇烈的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以夏秋之交發生機率較高,北方高海拔地區,氣溫變化劇烈,這種現象就更為突出。袋內出菇的主要原因是劇烈的溫差刺激使菌絲過早從營養生長轉化為生殖生長造成的。

防控措施:栽培短菌齡品種,要掌握好出菇期,儘可能避免在菌棒即將成熟時遭遇當地氣溫變化最劇烈的季節;二是裝袋時儘可能緊實,料與袋之間不留空隙,不給袋內出菇創造條件;三是在菌棒接近成熟時避免移動菌棒,減少機械刺激。

2.2 香菇爆出菇

症狀:香菇菌棒表面一次性出現大量香菇菇蕾,有時達到40個以上甚至上百個,因為菇數量太多,大部分無法長成商品菇,不但沒有經濟效益,而且會因此造成菌棒營養大量損失。爆出菇現象一般發生在第一潮菇。

原因:爆出菇多發生在短菌齡的香菇品種上,脫袋時間過晚,出菇期間溫差過大,或噴水時造成的溫差刺激過大都會造成香菇爆出;在氣溫較高時注水催菇,由於棒溫和水溫溫差大,也常引發爆出菇;早熟品種在菌棒入棚後馬上脫袋出菇,機械刺激會促進出菇,如果此時正處於晝夜溫差較大的季節,機械刺激加溫差刺激的疊加更容易造成爆出菇。

防控措施:出菇期,特別是第一潮菇出菇期,溫差刺激和濕度差刺激不宜過於劇烈,對於短菌齡品種,要及時脫袋出菇,對於容易爆出菇的個別品種,可以採取不轉色先出菇的方式,邊出菇邊轉色;避免在菌棒成熟後移動菌棒;高溫期轉潮注水,注意注水量和注水溫度,避免溫差過大造成出菇過密;對於出菇過密的菌棒,要在小菇蕾長到1 cm左右時進行疏蕾,把過密的小菇蕾和畸形菇用刀切除,每個菌棒保留20個左右的健壯菇蕾。

2.3 出菇過少或不出菇

症狀:菌棒出菇很少或不出菇,菌棒菌皮厚而硬,無彈性,轉色過淺或轉色過深。

原因:菌棒未達生理成熟即脫袋,造成菌皮補償性增厚,或菌棒脫袋時氣溫低於20℃,菌棒難以完成轉色,棚內濕度較高,造成菌皮越來越厚,從而影響出菇,造成出菇量少或根本不出菇;菌棒培養過程中經歷了高溫,內部菌絲已經死亡或趨於死亡,菌棒外層菌絲補償性增生,形成一層厚菌皮,造成難以出菇。

防控措施:在菌棒培養期間,保持適宜的溫度條件,防止溫度過高造成「燒菌」;菌棒菌絲必須達到生理成熟才能脫袋,要求帶袋轉色或部分轉色後再脫袋。氣溫低於20℃時更應該採用帶袋轉色方式,儘量避免不轉色就出菇,防止出現不轉色或轉色太淺的現象;對於不出菇的菌棒,要視情況而定,對於菌絲已經恢復的菌棒,只是因為菌皮太厚造成的不出菇,要採用拉大溫差、提高濕度和機械刺激等共同作用刺激出菇。

2.4 長腿菇

症狀:香菇菌柄過長,柄與蓋相連處形狀不規則,菌蓋表面高低不平、暗褐色,商品價值低。

原因:出菇溫度過高,是造成菌柄過長的主要原因;光線過弱也容易造成長柄菇;通風不良,二氧化碳濃度過高,菌棒排放過密等也是造成菌柄過長的重要因素;出菇時空氣相對濕度長期過高,導致香菇菌絲呼吸作用受阻,也容易形成長柄菇。

防控措施:出菇期溫度過高時應加強通風和噴水,一方面通過較低的水溫降低菌棒溫度,另一方面通過通風增加空氣流動速度,加快水分蒸發速度降低溫度;加強光照強度,避免在光線過暗的菇房出菇,保障出菇期光照強度在500 lx以上;加強通風,特別是冬季出菇,為了菇房保溫而很少通風,造成CO2濃度過高,菌柄拉長,冬季建議在氣溫較高時段,給菇房適當的通風。高海拔地區在冬季氣溫下降較快,菇房內空氣相對濕度經常處於飽和狀態,此時要特別注意增溫降濕。

2.5 粗柄菇

症狀:香菇菌柄粗短,菌蓋肥厚,菌蓋蜷縮不開傘。

原因:現出菇蕾後,因氣溫低於子實體生長的適溫,造成菌蓋包被形成半球形菇。

防控措施:根據品種的溫型特點,調整好生產季節,使香菇在適宜的溫度下生長。如果棚溫較低,可採用增加光照,提高棚溫等措施,使菌蓋菌柄正常生長。

2.6 不分化

症狀:①子實體長成卵圓形,菌柄菌蓋不分化,菌蓋呈圓錐狀突起,如荔枝形,或僅形成很小的菌蓋。②有的出菇成叢,菌蓋捲縮,菌柄扭曲,不成型。

原因:①高溫品種在菌齡不夠的情況下,在低溫下催菇;低溫品種菌齡不夠的情況下,在高溫下催菇,均易形成不分化菇;配製的培養料碳氮比不當,氮源太多也易形成不分化菇,原因是過多的氮源拉長了香菇菌絲營養生長的時間,從而導致菌齡不足就出菇。②裝料鬆緊不均勻,空隙較大處菌絲成熟早而搶先出菇,但因受空間的限制無法正常生長發育,形成畸形菇;接種時打穴太深,穴內菌絲先成熟形成子實體,因受接種穴壁的限制子實體無法正常生長,待長出料面時已成畸形。

防控措施:①準確掌握品種的溫型,安排好菌棒生產時間和出菇期,出現畸形菇要及時摘除,養護好菌絲,待氣溫、菌齡等條件適宜時再進行催蕾出菇;科學配製培養料,合理運用氮素,高含氮量不僅會造成延遲出菇或出菇不分化情形,還會招致雜菌污染。②裝料鬆緊一致,不留空隙,接種穴不要太深,深度掌握在1.5~2.0 cm即可。

2.7 早開傘,硬開傘

症狀:小菇長不大,很快就開傘,菇體菌肉薄,商品性差。

原因:有兩種可能。①營養不足,包括出菇後期菌棒營養不足,不足以支撐香菇子實體生長,從而造成菇體個體小,早開傘;轉潮過程中,養菌時間短或養菌條件不良,菌絲未能很好恢復並富集養分所致。②菌棒養菌期有雜菌污染或經歷了高溫「燒菌」,從而造成菌絲量少,營養富集不足,從而造成了菇體小,早開傘,硬開傘。③因培養料添加的麩皮等氮源原料太少或買到假麩皮,造成菌棒營養不足,也造成出菇後期菇體小或早開傘。

防控措施:①嚴格按照配方配製生產菌棒,實踐證明,以柞木屑為主的培養料,添加15%的麩皮就足以達到香菇生長營養要求,如果使用其他雜木屑為主料,一方面要多種木材適當配比以保證營養全面,另一方面可以多添加3%左右的麩皮以補充缺失的氮源。②對購買的原料要嚴格把關,避免使用不當原料。有人用部分楊柳木木屑,營養物質非常少,建議不用。③注意轉潮期養菌管理,要在菌棒含水量適宜,培養溫度合適的條件下完成轉潮期養菌過程,達到培養菌絲,富集營養的目的,防止出現早開傘和硬開傘。

2.8 幼菇死亡

症狀:香菇剛現蕾就有大批幼菇死亡,有的長到直徑1~2 cm死亡,大部分出現菌柄變色或菌柄腐爛現象。

原因:①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氣溫過高,菌絲活力不足。菌棒溫度超過26℃就對菌絲造成不良影響,即使採取措施催蕾成功,幼菇也不能正常生長,其結果就是大批幼菇死亡。菌柄變色是因為菇體已經死亡,細胞內容物滲出或雜菌趁機侵入造成的。②菌棒存在隱性污染。

防控措施:①選好品種,夏季出菇要選擇高溫品種,並選擇信譽好的菌種供應單位,以保證菌種的優良性狀。對於中低溫品種,要避開高溫期出菇。在北方地區雖然氣溫偏低,但夏季也會出現短時間較高氣溫,除非海拔高度超過1000 m的地區,一般需要短期的越夏管理,這期間不主張出菇。②對於原來已經污染的菌棒,出菇期間要集中擺放,特別管理,主要是要延長轉潮期的養菌時間,降低出菇期的溫度和濕度。

結語

綜上訴述,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希望本文對大家有所幫助。僅供各位種植戶朋友參考學習,如果大家有更專業的知識願意分享,留言即可!也希望大家可以幫忙轉發,點讚,關注一下筆者,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