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的三十年前是童年,如今已是人到中年

哲學新意 發佈 2020-05-13T17:02:30+00:00

三十年前,也就是九零年前,我們面臨的是什麼樣的經濟和生活呢,吃飯,記得那個時候家裡的糧食還是不夠,因為地不多,大多數人家種植的都是小麥,這是口糧,必須滿足自己家裡人吃飯問題,然後再種點玉米,高粱之類的,作為補充;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為什麼不反過來說呢?可見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後,不僅僅只是為了溫飽去奮鬥了,不再是為了基本的生存而努力了;放在自然經濟時代,農業是絕對的主力,雖然有商業,但是商業占有的成分很小,小到什麼程度呢?就談談三十年前的事情。

三十年前,也就是九零年前,我們面臨的是什麼樣的經濟和生活呢,吃飯,記得那個時候家裡的糧食還是不夠,因為地不多,大多數人家種植的都是小麥,這是口糧,必須滿足自己家裡人吃飯問題,然後再種點玉米,高粱之類的,作為補充;每天吃白面是不可能的,因此很多時候都要吃玉米面和白面摻起來吃;那時候放了學看到鍋里煮著一鍋玉米面的麵條,就不喜歡吃,哭著不吃,最後被母親打一頓,然後才吃飯,感覺那個玉米面的麵條是那麼的難吃,饃饃也經常和平凡的世界裡頭寫的一樣,吃高粱面的黑乎乎的,玉米面的黃黃的,當然玉米面的饃饃裡面會摻一點糖精水,吃起來好入口,這些非洲、亞洲、歐洲基本上都是三分之一,當然麥子收割以後,用新麥磨成的面烙出來的餅,熱騰騰散發出陣陣麥香味,忍不住讓人流口水,如果那一年遇上不好的天氣,麥子被風吹到了,那就可以吃到甜甜的麥子餅了,因為麥子吹到後受潮會發芽,發芽的麥子裡面有很多麥芽糖,雖然這種麥子麵粉做的餅子有點甜甜的味道,但是有點粘牙,似乎並不好吃。


割麥子的時候學校會放假,農忙假,主要是老師們要回家搶收麥子,為什麼要搶收,因為麥子一旦熟了就必須趕緊割回來,不然就會自動掉落,所以時間是很緊的;我們這些小學生就是回家幫父母親收麥子,大哥大姐可能還會割麥子,對於我來說,太小拿不了鐮刀,只能是幫忙運輸,捆成一捆的麥子從地頭轉移到大路上,等我大一點的時候可以學習割麥子了,可那時候家家戶戶都已經不種麥子了,所以我到現在都不會割麥子,更不會用麥稈折捆麥子的綁繩;割完麥子,一捆一捆碼好裝到架子車上,運回家;運回家以後事情還多著呢,天晴的時候要一捆一捆立起來,在太陽底下曬;天陰下雨卻要趕緊收起來碼成一個麥垛,防止雨淋,然後反反覆復,等到麥子全部曬乾了,就要拉到大場裡,預約好拖拉機,後面拴一個石碌碡,開始碾場,一般都是碾三遍,才可以將麥粒完全從麥穗里脫下來;碾完後麥稈被挑了出去堆成一堆,剩餘的掃起來就借著風力開始揚場,就是把麥粒和麥衣分開來;如果碾場遇上大雨,那就倒霉了。往往大人們都要忙到很晚,小孩們則玩的不亦樂乎,碾場完了的麥稈被壓的軟軟的,綿綿的,我們通常就會鑽進去,有時候甚至會在裡面睡著,當然麥子熟了的時候桃子和杏子也都熟了,貪吃的小孩晚上就會去偷別人家的桃子杏子吃。


那時候農村家家戶戶都會養上一頭豬,臘月的時候宰殺了,然後切成一塊一塊,放到大鍋里煉製,把肉裡面的脂肪煉出來,煉好的肉用鹽醃製,儲存到一口大缸里,作為來年全年的葷菜和改善生活之用,煉製出來的油放到一個小罐里,則是來年炒菜做飯的用油;那個時候餵豬主要是吃甜菜葉子,或者用玉米杆打碎的粗纖維,小麥磨製麵粉的麩皮就是豬仔的佐料,因為量是很少的,人都吃不好,何況豬,所以一年到頭養的豬都是瘦瘦小小的,那時候養的豬都是黑顏色的,屬於土豬,很難長得很肥很大,所以當哪一家殺一口肥豬,這一家的主婦臉上會多很多笑容,因為來年的柴米油鹽已經解決了一樣。


化肥已經開始使用,但是一年購買化肥,感覺需要花費很大一筆資金的,而且很多時候都是賒欠,當然最好的肥料還是認出的糞便積肥;種子都是自己留的,不管是北瓜還是南瓜、蘿蔔或者是小麥玉米,都要自己把最好的留下來作為種子。所以農業上投入不是很大,產出也不是很高,吃飯吃不飽還是存在的。

那時候一身新衣服是很值得炫耀的,小一點的孩子都是穿打孩子留下來的衣服,大一點的孩子穿的是父母剩下來的衣服改造的,自己不再織布,可新衣服都是需要在布店扯上幾尺布,去裁縫鋪量身定做一身衣服;鞋子還是自己納,千層底的布鞋;因為沒錢,所以能省就剩,穿衣服只要是暖和就行。


開學的時候學費是幾塊錢,但是那幾塊錢卻是家裡僅存的幾塊錢,或者實在沒有了就去借,記得自己上高中了,學費變成一百多,那是很大一筆錢啊,沒錢學也要上啊,那只能是去借,那個時候已經是九六年。記得小時候父親和鄰居家的大叔一起結伴去新疆打工,去上好大半年,才掙幾百塊錢回來。

三十年前大多數農村的經濟,基本屬於自然經濟體系,雞蛋南瓜土豆拿到市場上換幾文錢,然後買點油鹽,雖然生活很拮据,但是大家貧富差距不大,當然生產力水平很低,可是在這種經濟體制下基本上沒有什麼剝削,大多數生活必需品都是自給自足。


90年代以前大多數人農閒了也沒出去打工的也少,所以家家戶戶基本上沒什麼經濟收入;一切都是能省則省,再後來種一些經濟作物,如高產的土豆,蒜苗之類的,似乎有一點點經濟收入了,但是消費也隨之增多,雖然農民仍然是入不敷出,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部分人開始大量外出打工了,都是年輕的小娃娃,未滿十八周歲怎麼辦,拿上父母的身份證就出發了,很多人初中未畢業,就開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活,最開始去的都是廣東,一個聯繫一個,年輕人不上學的都出去了,於是乎經濟在資本的指揮下,剩餘的勞動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資本帶來的是提高勞動效率的生產因素,勞動效率提升了,創造的財富就慢慢增多了,打工者手裡的錢也增多了,需求進一步放大,經濟開始蓬勃發展,當然在這種經濟發展的背後,剩餘價值就被資本擁有者掠奪了,當然也可以說是資本的價值,貧富差距開始出現了。


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同樣社會分工的細化,也加強了人的專業性技能,提高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帶給我們的是現代化的舒適的生活,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暖氣,爬樓有電梯,吃飯有餐館,衣服隨便選,出行有汽車。

飲食得到了滿足,衛生得到了保障,人民的健康也有了大大的提升,精神文明也有了很大的改觀,溫飽而思淫慾,社會上一些不好的現象也出現了,當然經濟的發展國家的收入變多了,衣食住行都提升了,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也提升了,但是有一個突出的問題也體現出來了,那就是現代的經濟生活之下能源的需求也呈幾何級數增長,而提供給我們能量的大多數都是化石能源,這些能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另一方面化石能源的使用讓我們的環境變得非常的快,我們在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生活舒適便捷的同時也付出了代價,我們在破壞我們的地球;這種破壞是無法逆轉的,我們現在享受生產力和科技給我們帶來的便捷的時候,我們要想一想給子孫後代帶來的各種禍患。


於是乎想到了《道德經》裡頭「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這句話來,我們人類要生存繁衍,沒必要這麼快地發展,這麼快速的發展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我們現在的時代是什麼樣子的呢,宗教和科技並存,人們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時,還會去廟裡燒香拜佛,可見多大數人民不在乎指導宇宙里有什麼東西,也不在乎量子理論,更不會去關注質能方程,他們只是在乎活著,活著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都要求他擁有大量的財富,依靠財富他能舒適的或者,他能隨心所欲的生活,他能夠選擇更好的,更多的配偶,繁衍更優秀的後代,並利用財富去給自己的後代更優越的成長環境。


在自然經濟社會,剝削是有的,可剩餘價值沒有被挖掘出來,貧富差距還是比較小的,人們就是為了僅有的最基本條件活著,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基本是微乎其微的,人類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維持更多的進化時間;但是如果像現在這樣的情況在財富迅速被聚集和挖掘的過程中,我們消耗著大量的不可再生資源,人類在地球上存活的時間和空間就會被擠壓,本來地球還可以用十億年,但是在這種過度的利用下,我們只能利用十萬年,那麼人類的進化就會在十萬年後滅亡,而不是在十億年後。


所以老子的思想就是要順應自然規律,人類的生存和繁衍就是為了進化,而不僅僅是短淺的享受科技,是人民愚鈍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並不是出於統治階級的需要,而是人類自身進化這個層面意義的需要。而現在我們貪圖享受,短短三十年之間,經濟迅速發展了,資源也迅速在消耗,我們不顧長遠的發展,不去考慮人類的長遠發展,去恣意妄為的毀滅我們的地球,人類是貪婪的,這種貪婪會最終毀滅自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