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習俗!太好了,整理得很全,值得收藏!你知道多少?

老年故事 發佈 2019-12-28T11:06:34+00:00

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臘月開始,就意味著過年進入倒計時啦!臘月民俗首先從喝臘八粥開始,然後人們要掃房、請香、祭灶、寫春聯、辦年貨,直到除夕夜。幹完這幾件大事,咱就過年啦!這些傳統年俗,你知道多少呢?臘月初八農曆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

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臘月開始,就意味著過年進入倒計時啦!

臘月民俗首先從喝臘八粥開始,然後人們要掃房、請香、祭灶、寫春聯、辦年貨,直到除夕夜。

幹完這幾件大事,咱就過年啦!這些傳統年俗,你知道多少呢?


臘月初八

農曆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自先上古起,臘八就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

提起「臘八節」,很多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喝臘八粥」。臘八粥是多種食材熬制的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塊,和米共煮一鍋,是合聚萬物、調和千靈之意。

俗語說「過了臘八就是年」,作為節俗來講,過了臘八節,「過年」就由此拉開了序幕。


臘月二十三

/ 灶王爺上天 /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夜,是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臘月二十四

/ 撣塵掃房子 /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按民間的說法:

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臘月二十五

/ 推磨做豆腐 /


「腐」與「福」有相似的發音,做豆腐意味著「在新年收穫幸福以及福氣」。在古代,這一天的漢族民俗活動主要還有接玉皇、照田蠶、千燈節、趕亂歲等。

如今,大多數人並不會自己做豆腐,而是常把剪好的「福」字倒著貼在窗戶或者門上,這樣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希望「幸福、福氣」來到家裡。


臘月二十六

/ 殺豬割年肉 /

這一天要殺豬割年肉,開始置辦年貨。在古代,所謂殺豬,是殺自己家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

「年肉」講究要吃紅燒肉,肉本身就代表著富裕的意思,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富裕十足,一碗熱氣騰騰泛著肉香的紅燒肉是很多人在這一天期盼的。

臘月二十七

/ 宰年雞、趕大集 /

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採購。由於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所以,各地的集市在這一天都十分紅火熱鬧。


臘月二十八

/ 打糕蒸饃貼花花 /



臘月二十八這一天,無論是發麵還是做饃,各家各戶都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了。

在過去社會發展低下,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做好了容易壞,只有發麵不愛壞。

於是,臘月二十八這天就發麵,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這也是舊俗認為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的緣故。


臘月二十九

/ 上墳請祖上大供 /


由於次日就是大年三十,所以過年的各種準備活動都要在這天進行完。在整個年節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說是最忙碌的一天了。

除了籌備年節中的各種衣食祭品,臘月二十九還有一項極其重要的活動「上墳請祖」。告祭祖先,不僅僅是向祖先的告慰,也寄託了對祖先的感恩與思念。


三十

一夜連雙歲,五更兮二天。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後一天,這一天有許多民俗活動,如包餃子、吃年夜飯,燒金紙、放爆竹等。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而守歲之俗由來已久。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

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過年進入到計時啦!

知道了這些過年習俗,是不是覺得年味兒十足呢?

一起感受這年味兒吧!

覺得不錯,請在下方點讚。


免責聲明:我們注重知識分享也尊重原創,本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原作者後台留言聯繫小編,特此感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