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碧水,半部《紅樓》:小宋佳演的蕭紅到底有些不甘

國學談紅樓 發佈 2020-01-08T03:18:28+00:00

藍天碧水,半部《紅樓》:小宋佳演的蕭紅到底有些不甘說這些話,是因為在網上又重看了一遍電影《蕭紅》。藍天碧水,半部《紅樓》:小宋佳演的蕭紅到底有些不甘看了小宋佳演的蕭紅,心裡總有些不是滋味,特別是電影中一些大尺度的鏡頭運用,實在是敗筆。

歷史,總要過了百年後再看,才會愈加清晰;而有些人物,雖然離開這紛紛擾擾的世界還不足百年,卻越來越被人敬重。蕭紅便是其中最令人矚目的一個。

說這些話,是因為在網上又重看了一遍電影《蕭紅》。蕭紅作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蕭紅的一生是短暫的,從逃婚開始,愛與恨,窮困與奔波,遭遇人身禁錮與追求個性自由,都在她身上有著最典型的體驗,她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如果用影視劇的方式去再現,根本不用去編故事,每一件事都值得我們深思。說實話,所謂的張愛玲、林徽因,甚至丁玲等等同時期的女作家們,論才華絕對比不上蕭紅,魯迅評價其作品力透紙背可謂一語中的。在我看來,張愛玲的作品總有一股脂粉氣,而蕭紅的作品則直抵人心。

看了小宋佳演的蕭紅,心裡總有些不是滋味,特別是電影中一些大尺度的鏡頭運用,實在是敗筆。畢竟還原一個女人的生存處境,突出的是一個偉大女性遭受的苦難,絕對不應該成為吸人眼球的噱頭。電影中「晚來偏無事,坐看天邊紅。紅照伊人處,我思伊人心,有如天邊紅」以及「 他就像一場大雨,很快就可以淋濕你,但是雲彩飄走了,他淋濕的就是別人」、「 我就像他划過的一根火柴,轉眼就成為灰燼,然後他當著我的面劃另一根火柴」等意境營造得還算說得過去。唯一硬傷是蕭紅的才華或者說那種文學的氣質沒有完完全全表現出來。我們不妨再來領略一下蕭紅在其代表作之一的《呼蘭河傳》中的句子,看看作者那不同凡響的靈性:

河燈從上流過來的時候,雖然路上也有許多落伍的,也有許多淹滅了的,但始終沒有覺得河燈是被鬼們托著走了的感覺。

可是當這河燈,從上流的遠處流來,人們是滿心歡喜的,等流過了自己,也還沒有什麼,唯獨到了最後,那河燈流到了極遠的下流去的時候,使看河燈的人們,內心裡無由地來了空虛。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

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願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他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的飛,一會從牆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又從牆頭上飛走了一個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

另外,關於電影的結尾或者開頭部分(因為電影採用了倒敘手法),應該更文藝些,可不可以用詩人戴望舒在蕭紅墓前寫下的詩篇做畫外音: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我等待著長夜漫漫,你卻臥聽著海濤閒話。或者直接用蕭紅臨死前在紙上寫下的遺言做開篇或結語: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電影《蕭紅》是2011年蕭紅誕辰百年後拍攝的,後來許鞍華也拍了同題材電影《黃金時代》,蕭紅由湯唯出演。我個人以為還不如霍建起導演拍的成功,在這方面,小宋佳比湯唯對人物內心世界把握得要好一些。應該說,這兩部作品都試圖完整還原蕭紅作為普通人的一生軌跡,卻忽視了她在有生之年所進行的精神跋涉和她的文學成長軌跡。只有把一個文學層面讓無數同輩後輩深切尊重的作家,一個生逢亂世命運坎坷的青年,這兩個形象合而為一時,才是完整的蕭紅。

蕭紅的一生太過短促,蕭紅的一生也太過精彩。蕭紅的一生更太過戲劇化,要想拍得好,前提是導演和演員要對蕭紅有一份深刻的理解,因為蕭紅本人也同樣具有豐富的多面,包括她的執著、她的任性。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感謝小宋佳給了我們一個銀幕上的蕭紅,只不過還欠點火候,總有些不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