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眉柳鶯,鶯亞科鳥類您認識嗎?

純自然攝影師 發佈 2020-01-04T04:52:03+00:00

棕眉柳鶯(學名:Phylloscopus armandii):體重9-12克,體長112-136毫米。棕眉柳鶯雌雄羽色相似。上體橄欖褐色、有的微沾灰色,額羽鬆散沾棕,腰沾綠黃色,兩翅和尾黑褐色或暗褐色,翅上無翼斑,外翈羽緣較淡為棕褐色或橄欖褐色,因而使兩翅和尾表面與背同色。

棕眉柳鶯(學名:Phylloscopus armandii):體重9-12克,體長112-136毫米。棕眉柳鶯雌雄羽色相似。上體橄欖褐色、有的微沾灰色,額羽鬆散沾棕,腰沾綠黃色,兩翅和尾黑褐色或暗褐色,翅上無翼斑,外翈羽緣較淡為棕褐色或橄欖褐色,因而使兩翅和尾表面與背同色。眉毛棕白色、長而顯著,貫眼紋暗褐色自眼先經眼向後一直延伸到耳覆羽上緣,頰和耳覆羽棕褐色,頸側黃褐色,下體綠白色具細的黃色縱紋,兩脅稍沾橄欖褐色,兩脅和尾下覆羽皮黃色。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下嘴較淡,基部黃褐色,腳灰褐色或鉛褐色。 共有2個亞種。指名亞種上體較綠橄欖褐色;西南亞種與指名亞種相比較,上體羽色較深,呈暗橄欖褐色;下體黃色縱紋不顯。


中國分布於內蒙古(東部赤峰、西部阿拉善盟)、遼寧(瀋陽、鞍山)、陝西(秦嶺山區)、北京、山西、甘肅(西北部和西南部)、青海(玉樹)、貴州(西北部赤水、南部榕江)、四川(西部康定、北部松潘、西南部木里)、雲南(西部騰衝、西北部麗江)、西藏(昌都地區北部和東南部)、湖北(西部)、青海(繁殖鳥)、越冬於雲南南部



主要棲息于海拔3200米以下的中低山地區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森林。尤以針葉林、和楊樺林以及林緣及河邊灌叢地帶較常見,也棲息於生長有灌木的草甸,路邊和農田地頭。在中國北部多為夏候鳥,南部部分留鳥、部分夏候鳥和冬候鳥。每年的多在4月末5月初遷來繁殖地,9月末10月初開始南遷。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也集成鬆散的小群在灌木和樹枝間跳躍覓食。主要以毛蟲、蚱蜢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叫聲獨特,為高尖的"zic-zic-zic…」聲。鳴聲似巨嘴柳鶯的"tyeee-tyeee-tyeee…」聲,但較弱。2002、2005、2007年5-8月,在甘肅蓮花山、寧夏賀蘭山和內蒙阿拉善賀蘭山等自然保護區對棕眉柳鶯的鳴唱進行了採集,共錄到18隻108秒的鳴聲。通過聲譜分析,棕眉柳鶯鳴唱的頻率範圍在2.63-6.32kHz之間;音素數平均為5.56±2.47(H=124);持續時間為(1.07±0.30)s(n=124),最長可達2.68分鐘。棕眉柳鶯鳴唱音節之間的間隔時間差異較大,範圍在2-18分之間;從18隻個體共589個音節中總結出61種音節類型。

繁殖期5-6月。每窩產卵平均5枚,卵白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