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解析曹操赤壁之戰敗因,除了火攻還有其他原因

東海尋人 發佈 2020-01-21T11:15:57+00:00

赤壁之戰發生在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是在曹操征烏桓勝利歸來之後的一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也是三國時代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赤壁之戰發生在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是在曹操征烏桓勝利歸來之後的一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也是三國時代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赤壁之戰以孫劉聯盟戰勝曹軍為結局,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非常關鍵。

本文將為您闡述分析曹操赤壁之戰敗因的常見觀點,另外還會補充一些較為次要,但也有意義的因素,幫助你更好地認識這場戰爭。

赤壁之戰過程

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征伐劉表,不到一個月劉表病逝,荊州由小兒子劉琮掌權。劉琮在劉備不知情的情況下,擅自向曹操投降,劉備不得已帶著張飛、關羽、趙雲等人以及不到一萬的兵馬一邊抵抗,一邊撤退,一路退到江夏跟劉表失寵的兒子劉琦會合。當時劉琦手上有一萬左右的兵馬,兩方合起來不到兩萬。在危急時刻,劉備、劉琦向東吳的孫權求救,組成孫劉聯盟,在赤壁附近大敗曹操。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三國演義》是小說,裡面很多虛構的情節,比如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周瑜打黃蓋、諸葛亮借東風等情節是不存在的。諸葛亮不是促成孫劉聯盟最關鍵人物,當時他還不曾是劉備的軍師,諸葛亮主要是負責後勤工作的。雖然張昭為首的儒生確實想投降,但孫權其實早就有抗曹的想法,周瑜、魯肅、程普等為主導的武將跟謀臣都贊同合力抗曹。只是諸葛亮是聯絡人之一,另外一個是魯肅,他們二人將孫劉聯盟的想法轉成行動力。東吳這邊,尤其是周瑜率領的至少三萬人才是主力,說至少是因為短期內集合起來的是三萬人,後續孫權還可能有部隊集合起來,有極大可能最終東吳方面出了5萬左右的人。另外曹操的部隊也不是80萬,而是20多萬,不到30萬。此外赤壁之戰的主戰場其實不是在赤壁,準確地說是在烏林這個地方,曹操的大部隊就是在這裡傷亡最多。(烏林在長江北岸,赤壁在南邊。)

常見觀點解析

曹操之所以失敗,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最主要的是曹操犯了軍事錯誤,用鐵索將船隻連在一起,中了孫劉聯軍的火攻之計,導致曹軍死傷慘重。這裡稍微解釋一下曹操的做法,他把長江南岸赤壁的部隊,都移到北岸烏林去了。這麼做的目的,可能是為了操練水軍,也可能是集合在一塊,好做下一步的戰略部署。正因為過於集中,導致孫劉聯盟火攻的時候,不好散開,被燒死大部分,加上敵人襲來的時候軍心大亂,士兵自相踐踏,故而潰不成軍。

也有些歷史學家認為,曹操集中兵力的做法,是為了誘騙敵人來北岸自投羅網。我個人認為這種說法站不住腳,我認為南岸的部隊,曹操覺得沒有險要可守,而且如果被圍攻的話,北岸還不容易去救,所以曹操就想不如集中到北岸,免得被分割殲滅。

另外曹操集中的作用,也是他戰略意圖的體現。也就是說他這次來,不單是奪取荊州、滅劉表、劉備,還要順便順流直下,把東吳滅了。

在這裡我再補充一點,當時曹軍是不善於水戰的,雖然有荊州水軍,但是數量不多,是否忠心也不好說。大部分曹軍是北方人,在打荊州的過程中,連續趕路,已經很疲憊了,所以曹操覺得需要好好休息一下。另外曹軍之中,很多士兵水土不服,患病不少。具體什麼病史料沒記載,可能是感冒、瘟疫、痢疾、血吸蟲之類的。曹軍需要休整,所以沒有繼續追擊已經被逼到絕路的劉備,但這也給了劉備、劉琦喘口氣的餘地,聯繫上了孫權。

火攻烏林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曹軍戰鬥力下降也是不可忽略的一個因素。如果沒有這個原因,也就沒有曹軍過於集中在烏林休整的情況,也就沒有之後那麼大的損失了。也正因為戰鬥力下降,在遇到火攻突襲的時候,難以有效地組織反擊,最終曹軍潰敗。

補充觀點

除了火攻跟曹軍戰鬥力下降的因素,孫劉聯盟這邊實際上處於「哀兵」的狀態,所以作戰很勇猛。也就是說,劉備、孫權這邊是沒有退路的,而且他們發動奇襲的時機也很巧妙。他們沒有在曹操把部隊都撤到北岸之後立即追擊,而是等了一段時間才採取火攻打過去的。這說明他們是在等曹軍內部先亂,很可能他們得到情報曹軍內部出問題,戰鬥力下降。

另外一點,曹操在赤壁之戰的時候也很輕敵。曹操統一北方、征烏桓等一系列戰鬥都打得很順,跟打荊州也是異常順利,劉表被嚇死,劉琮迅速投降,劉備也是逃得非常狼狽,這些都無一不讓曹操驕傲自滿,從而大意了。以至於他都不帶什麼大將來,張遼、于禁、李典、夏侯淵、夏侯惇、臧霸等人都沒來,跟曹操來的只有樂進、曹仁,顯然大將很少。(文聘、曹純之類還沒升上來,不是很受重用。)此時的曹操覺得,荊州打得差不多了,就剩下江夏,他感覺可以提早對東吳動手,犯了冒進的軍事錯誤。其實曹操最好的做法就是,先把江夏圍了,把劉備、劉琦困死,之後再考慮順流而下打孫權。

還有一點很重要,孫劉的部隊是先到戰場的,先準備好的,以逸待勞;曹軍是後到的,所以曹操不敢急著攻打,處於較為被動的局面,才有在休整期間被鑽空子的事情。

最後一點,火攻的目的主要是燒掉曹軍的船隻,使得曹操三面被圍困,這是曹軍面對火攻不堪一擊的一個重要因素。曹操沒法順著長江逆流而上,因為沒有船了;也不能順流而下打孫權,也是因為沒有船了。所以曹操在烏林三面都是敵人,只有後方是退路,但是這退路很窄,要經過華容道一直到自己的江陵縣,才有自己部隊。所以,你看曹操其實選擇了一個很糟糕的駐紮地點,犯了極大的軍事錯誤。不過請注意一下,這時的曹操年紀也較大了,可能腦子真的不如之前了,容易犯糊塗。

至於網上流行的「間諜說」,說華歆給孫權傳遞情報,這個可能不靠譜。因為華歆投靠了曹操之後,史料中一直是很賣力為曹魏集團服務的,看著不像是「身在曹營心在吳」的人。再說華歆這人就是一個貪生怕死且沒有野心的知識分子,不像是會攪局的人。而且長江雖然很寬,但隔著江面,還是能很容易看出對岸曹操的船連在一起的,這個並不需要華歆特意傳遞情報過來。

綜上所述,我認為曹操在赤壁之戰是犯了冒進的軍事錯誤,且駐紮地點選址出問題,又被孫劉聯軍的「哀兵」以逸待勞,內部很多士兵因為疾病導致戰鬥力下降,在面對火攻奇襲的情況下,又沒有鎮得住場面的大將在曹操身邊,故而很難有效組織反擊,所以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慘敗。

這樣一來,我反倒覺得,曹操的主觀因素在裡面占據了蠻大的作用,輕敵、軍事冒進、疏於防範跟謀劃,這是否說明曹操的戰略眼光跟謀略水平在退步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