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紅樓夢中的八種樂器,找尋紅樓夢中和音樂有關的故事

小說紅樓 發佈 2020-01-05T00:50:36+00:00

《紅樓夢》現在成為家喻戶曉的小說,可是殊不知它的前身只是天生的十二支仙曲。寶玉的一夢入仙境遇到了警幻仙姑偶然間聽到了紅樓夢的樂曲,因為有緣仙姑給寶玉演奏了十二支曲子。警幻道:「就將新制《紅樓夢》十二支演上來。」舞女們答應了,便輕敲檀板,款按銀箏。「開闢鴻蒙,誰為情種?

《紅樓夢》現在成為家喻戶曉的小說,可是殊不知它的前身只是天生的十二支仙曲。寶玉的一夢入仙境遇到了警幻仙姑偶然間聽到了紅樓夢的樂曲,因為有緣仙姑給寶玉演奏了十二支曲子。

警幻道:「就將新制《紅樓夢》十二支演上來。」舞女們答應了,便輕敲檀板,款按銀箏。「開闢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趁著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

現在這首歌曲成了87版《紅樓夢》電視劇的歌曲,也許以往都沒有注意並不覺得這首曲子有多好,可是後來都會時常聽到這首歌,熟悉的曲調就會讓人想起了紅樓夢,這些曲子很奇妙不管是什麼樂器演奏出來都會很好聽。在《紅樓夢》原著中確實很少出現樂器,但是從《紅樓夢》成品的康雍時期至今的三年里,這些樂器都一直在使用著,紅樓夢中曲或許想表達「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

第一,檀板,現代快板的原型

檀板,夢中仙子使用的第一種樂器,以檀木製成的拍板,為戲曲伴奏與器樂合奏時的節拍器。檀板的樣子就像是現代的快板,檀板多為兩板或三(兩大一小)板,除木製者外,還有用鐵片製成的。每塊檀板的上端均鑽有兩個小孔,用細皮條或絲繩串聯,下端可自由開合。無固定音高,音響清脆、短促,穿透力較強。

檀板是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傳入中原的,隋代已應用於樂舞、儀禮和佛教音樂中。明、清的中和韶樂、清樂和番部合奏等宮廷音樂都使用檀板。在近代的滿族民間歌舞中,檀板還是主要的伴奏樂器和道具。

《紅樓夢》誕生於清末,曹公這樣的王侯之家,他們自然能夠接觸到很高級的宴會,看到和聽到這樣的樂器也不足為奇。《金瓶梅》第五四回「吳銘、李惠立在太湖石邊,輕撥琵琶,漫擎檀板,唱一隻曲」也出現了檀板,可見這樣的樂器在當時已經成為平常可見。

「一聲檀板已輕敲,四座無言盡不囂」,作為節拍器也作為音樂開始眾人安靜的一種信號,檀板如今依舊還在使用,用於福建南音器樂合奏和梨園戲伴奏。

第二,銀箏,古箏的第一種,簡單和熱烈的結合

銀箏,是用銀裝飾的箏,或用銀字表示音調高低的箏,它是古箏的一種。古箏是現代很流行的一種彈撥樂,可是古箏在古代最開始的作用並不是樂器,而是武器。古箏在戰國時期已經出現,用於豎著揮打敵人,還有一句古話「箏橫為樂,立地成兵」,只是因為古箏笨重作戰力並不強,所以後來就被捨棄了。但是有人在上邊加上琴弦,發現很好聽因此古箏就發展成了樂器。

古箏是少時就很喜歡的一種樂器,第一次對古箏有認知是聽《笑傲江湖》里的主題曲,古箏的音域很廣,可是婉約,也可以熱烈,不同的氣氛里展示出不同的曲調,琴笛合奏真是一種天籟般的享受,武俠的世界裡有快意恩仇,可是同樣也有清音浪漫。現代的古箏有統一的規格為:1.63米,21弦。

其實古箏音樂在古代就得到廣泛的應用,深受各階層人士的歡迎與喜愛,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其娛樂性表現得比較突出,不過很多還是融入民間歌舞伎的表演。

第三,看看古琴在《紅樓夢》中的身影

說起古箏不得不提的就是古琴,它們是類似的樂器,卻不是同一種樂器。它們的琴弦數目和音響不同,所以它們發出的聲音不一樣。古琴的音量較小,音區低沉,音色明凈渾厚,風格古樸,而古箏音量較大,音色相對明亮華麗悅耳。古箏出現的時間也比古琴晚,所以古琴的影響力比古箏更加久遠。

在古代絲竹管樂並不是大家閨秀需要學習的內容,音樂都是倡優和伶人去學習,小姐和少爺能夠鑑賞就好了,所以黛玉、探春等小姐們並不曾對音樂有很大的了解和學習。不同於現在把藝人捧上天的做法,在古代會歌舞的,只屬於「下九流」,是供人消遣用的。所以,古代的大家閨秀,不用學習歌舞。

可是「琴」卻能夠被學習,古琴又稱瑤琴、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在孔子推崇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古琴就是樂中的必修課。

在《紅樓夢》中有兩個人的名字中提到了「琴」,其一是元春的丫頭抱琴,另一個就是寶釵的堂妹寶琴,這兩個人都是很重要的配角,她們的名字都可以帶「琴」,可知「琴」並不被排斥;賈府的小姐以「琴棋書畫」來命名,可知元春應當是擅琴的,所以「琴」是能夠被學習的。在《紅樓夢》後四十回的續書中,補寫了黛玉看琴譜和撫琴的片段。黛玉,憂鬱而高雅,通靈且妙曼,用撫琴來展露心聲也未為不可。

「琴瑟在御,莫不靜好」是《詩經》中的句子,這句話所說的琴就是古琴,這句話後來被用來形容夫妻之間感情很好,所有」琴「通」情「,用於元春和黛玉身上,都是為了表達她們對」情「的重視,元春重親情,黛玉重愛情,或許都包含了作者希望她們能得到心中所求的含義。

第四,一曲琵琶語,道盡多少傷心事

白居易的一首《琵琶行》帶火了琵琶這一種樂器,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訴說了多少傷心事。白居易的悲傷是貶官降職的鬱憤,琵琶女的哀傷是因為生活的無奈。無獨有偶,《紅樓夢》中的琵琶語也是來自一個叫做雲兒的妓女。馮紫英請寶玉、薛蟠等一眾公子哥喝酒,雲兒是作陪,她在場給眾人談琵琶唱曲。

後來寶玉有興致就帶著大家行酒令,酒令的內容要包含女兒的「悲愁喜樂」,寶玉在家作詩常常落第,可是在外他還是很有才華,寶玉說完了酒令,還用琵琶彈奏了《紅豆曲》,於是拿琵琶聽寶玉唱道「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後,忘不了新愁與舊愁……」。

琵琶的樂聲就是好似在嗚咽,如泣如訴,寶玉是一個心中至愛女子,希望護她們安好的人,所以他的唱曲也是無數的女子的哀愁。也許是很巧的一件事,黛玉曾經寫的詩詞組合「五美吟」中,昭君也是抱著琵琶遠嫁出塞,昭君的遠嫁有很多的政治意味,這何嘗不是在暗示探春的遠嫁和親。「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女子的命運從來不由自己做主,其中的無奈和悲傷無法訴說。

第五,簫聲笛語本無情,一時歡喜一時愁

雖然大家閨秀不能夠被允許學習這些器樂,可是賈府的小戲子們卻必須學習這些樂器,這是她們安身立命之本。家母很懂品評音樂,每一次她給大家安排的音樂都別出心裁,第一次隔著水音大家聽簫笛子好不快哉,可是中秋節的簫聲和笛語給眾人帶了發自內心的落寞。

只聽得簫管悠揚,笙笛並發。正值風清氣爽之時,那樂聲穿林度水而來,自然使人神怡心曠。

笙簫笛是3種不同的樂器。簡單的說,笙是一種簧片樂器,而簫笛是一種竹器,它們的區別在於簫是豎著吹,笛子是橫著吹。笙,其音色清晰透亮;簫,聲音低沉,有悠遠蒼涼的感覺;笛子,清脆嘹亮,這三樣樂器一起奏樂,給人的心曠神怡的體驗。

徐志摩雖然人不怎樣,可是他的詩卻很美,「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裡還想到《何以笙簫默》里可愛的趙默笙,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簫默!一曲琴聲依花香,萬般寂寥染霓裳。笙簫總是帶給人很美的感覺。

這一次因為劉姥姥到賈府給眾人帶來了很多的歡樂,所以這一次大家聽到的音樂是快樂。可是在中秋節時,還是同樣的演奏方式,可是因為大家的心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這一次的音樂變得哀婉。

賈母道:「音樂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遠遠的吹起來就夠了。」……嗚嗚咽咽,悠悠揚揚,吹出笛聲來……真令人煩心頓解,萬慮齊除……裊裊悠悠,又發出一縷笛音來,果真比先越發淒涼。

中秋節本是眾人團聚的日子,可是這一次的賈府卻又很多人離席,本就傷感,雖然強顏歡笑,可是心中的哀愁難解,賈母也喝了很多酒。第一次聽到笛聲起,眾人被這笛聲安慰心平氣和,可是第二次熱鬧之後再聞笛聲心中的傷感油然而生,眾人都憑添了很多的哀愁。同樣的景致同樣的人,只是心境不同了,所以笛聲也從歡樂變成了哀傷,賈府此時已經到了末期,很多事情都變了。

第六,鼓聲帶了歡樂的記憶

聽了笙簫的傷感,賈府里這一種樂器帶來了不一樣的記憶,歡樂的氛圍再一次開啟。鼓,鼓是一種打擊樂器,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擊出聲。鼓在非洲的傳統音樂以及在現代音樂中是一種比較重要的樂器,在古代它同樣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鼓作為一種樂器出現,可是在賈府大家的玩樂過程中它作為一種記錄時間的工具。比如眾人在作詩的時候,可以「擊鼓催詩和」擊鼓射覆」,鼓聲完也要寫詩畢,如果做不到就要受到懲罰,寶玉自然是最常被罰的那一個。其次賈母在和大家慶祝元宵的時候,也利用鼓來玩」擊鼓傳梅「的遊戲。

總的來說,《紅樓夢》中出現的八種樂器,直到現代都還在使用中只是每一種所使用的途徑和範圍沒有當時那麼廣闊了,這也是每個時期審美的不同,可是作為一種傳統文化,還是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下去。人類對於音樂的運用要大大早於對文字的運用,萬物都會發聲,在沒有文字出現之前,很多事情的傳遞和保存都可以通過聲音來完成。學習音樂是為了陶冶情操、排遣心中的憤懣、表達無法言說的愛慕之意、也可以學習和傳揚我們民族的文化,所以學習一門樂器確實也是一個很好的興趣。《紅樓夢》重中的樂器表達出了紅樓夢中的文化底蘊,了解了它們的前世今生,也明白了音樂的之美。


作者:十一,歡迎關註:小說紅樓,一起找尋紅樓夢中有趣的人和事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