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老人,一天還能吃三四升米,司馬懿怎麼就斷定他活不長?

曹縣小天來拉呱 發佈 2020-01-11T15:05:02+00:00

諸葛亮五次北伐,兵出隴右,最後一次北伐病死五丈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其所著《出師表》之言。司馬懿據守堡壘,按兵不動已有一百多天,無論諸葛亮不厭其煩派許多人到其帳前叫囂挑釁都一兵不發。

諸葛亮五次北伐,兵出隴右,最後一次北伐病死五丈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其所著《出師表》之言。諸葛亮逝世前,司馬懿就斷言過汝命休矣。

一個歷史人物的逝世,我們後人總是要分析一下,不管他是安穩的終於壽限,痛苦的被病症折磨完最後一口氣。還是英勇的戰死沙場,神秘的暴斃而亡等等,總是有我們今人需要分析的緣由。

更何況是諸葛亮這樣一個歷史評價各代極高,極為被後人推崇的歷史名人,在死前竟然被司馬懿這樣一個女裝大佬(霧!皮一下。不知道的小夥伴查一下梗的來源)事先預測到。


我們不妨以當時的社會背景,當時主要發生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司馬懿大佬的視角來看一看,諸葛村夫死期將至如何被我們預測到。

一、丞相將死之前三國發生的事

這是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北伐前事先便與東吳孫權互通過信書,孫權將會兵分三路進攻魏國,配合諸葛亮的大軍一起攻入中原。五丈原軍帳中蜀相諸葛亮事無巨細的批改公文,核對帳簿。

而諸葛亮的習慣便是事事躬親。司馬懿據守堡壘,按兵不動已有一百多天,無論諸葛亮不厭其煩派許多人到其帳前叫囂挑釁都一兵不發。東吳傳來消息,魏明帝親率大軍抗拒孫權,孫權兵敗。


同年秋天,諸葛亮用計誘魏軍出兵葫蘆溝,然後放火燒斷谷口,隨後大雨傾瀉,魏軍死裡逃生。此後,司馬懿仍按兵不動。

二、丞相死之前司馬懿與其的博弈

一日蜀軍來使,司馬懿不問蜀軍之事(問了也是白搭,使者會瞎謅)只問「(孔明 ) 寢食及其事之繁簡」,獲悉諸葛亮每天所有事都要親力親為,起得很早,吃的很少,每天只吃三升米。

在使者走之後便於左右說道:「諸葛村夫,大約大限之期已到!」。與此同時,諸葛亮還在嘲笑司馬懿請旨發兵的鬧劇,明顯就是與魏明帝合唱雙簧,兩人皆不想發兵進攻。畏蜀如畏虎。

諸葛亮也依然在惆悵老問題,如何能使司馬老賊出兵。

三、丞相已死

蜀軍全軍都在封鎖消息,並把諸葛亮屍體給裹了起來。司馬懿獲知消息已是多日之後,百姓前來告知的。

回歸正軌,整件事情前後,可以看出諸葛亮,殫精竭力的處理軍隊事務,與東吳的聯繫,想法設法逼迫司馬懿出兵,甚至連帳簿都親自查看。日夜操勞,身體自然開始熬垮了。

三升米,按照東漢末年時候的計量單位換算到今天,一升約為200毫升,一天就是大約600-800毫升左右,一天三頓計算,一頓也就是大約250毫升。

而且古代營養搭配可沒有現代充足豐富,更何況是在軍營中,主食大米。再者據考證古人飯量由於古代各種條件狀況,要比現代人大。食少做多,同為老年人的。。。。不不。。說錯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自然就料想到了這一點。


所以說,司馬懿的猜測科學合理嗎?科學合理。諸葛亮死的正常嗎?再正常不過了,現代白領猝死的新聞也頻頻出現在網頁上。

四、關鍵是司馬懿為何這樣說

司馬懿與諸葛亮身處敵對陣營,私交不厚,自是不可能出於關心諸葛亮身體的角度,向使者詢問。

司馬懿雖不是諸葛亮朋友但卻對諸葛亮很了解,對對方的軍隊很了解,蜀軍長途跋涉至五丈原,五丈原北高東陡,加之,將近半年的僵持,物資消耗巨大,即使有屯田,但也是入不敷出,蜀軍士氣低落。


身為指揮,諸葛亮自然是坐不住、急躁不安地,加上事必躬親的性格,身體自然跨了。這是一個機會,漲自己士氣,滅敵人的威風的機會。

敵方主帥將死,勢必對我軍氣勢有積極的影響。由司馬懿親口說出這個推斷的原因,魏軍半年來據守堡壘,主帥遭送女裝之辱,士兵又遭葫蘆溝死裡逃生的經歷,士氣不佳。一來提升士氣,給予士兵擊退蜀軍的希望。二來,消息傳出去,滅掉蜀軍的士氣。只待諸葛亮死後,便全軍出擊,一鼓作氣擊退蜀軍(未如其所願)。

這就是城府極深的司馬懿看似漫不經心的問問使者孔明身體近況,又漫貌似不經心沒頭沒腦冒出一句,諸葛亮活不長的緣由。

結語

不是司馬懿套路深不深的問題,而是自古兩軍對壘,主帥必須謹言慎行,手中握有萬數人的性命,無數家庭的命運,更有甚者決乎國家存亡。也是在給我們提醒,史家一句簡單言語,背後隱藏著的可能是歷史人物心中諸多言語的表現。就像那一句著名的詢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