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登高詩「三絕」對比解讀:縱橫時間空間的登高情懷與士人責任感

戀戀西普 發佈 2020-01-12T10:57:35+00:00

「登高詩」從廣義上來說,是指發生登高這一行為,在過程中詩人的所見所感。劉勰於《文心雕龍·詮賦》中說:「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情以物興」。

「登高」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傳統題材,在文學史上各個時期都有著長足的發展。「登高詩」從廣義上來說,是指發生登高這一行為,在過程中詩人的所見所感。劉勰於《文心雕龍·詮賦》中說:「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情以物興」。

登高,不拘泥於某一個特定的意象,它形式多樣,有登山,登台,登樓,登閣,登塔等。不管是真實行為還是想像虛幻,都占據著地理位置上的絕對高度。更廣闊的視野和更為獨特的感受,更容易使人產生靈感。文人們往往通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現手法寄寓某個「登高」主題。


歷代都湧現了大量登高作品,其中不乏質量上乘的著名詩作。而唐朝,絕對是登高詩繁榮發展的高峰期,占據著登高題材文學陣地的重要一隅。說到這一時期的登高篇什,不得不提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以及被稱為「七律第一」的杜甫的《登高》。

《登幽州台歌》—時間高度

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雖無一字寫登高,但登高中遼闊的時空與雄渾的意境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它「懷才不遇」的悲愴蒼涼震撼著一代代人的心靈。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詩的前兩句,站在時間的制高點,縱觀前古後來,俯仰古今,將時間向兩極延伸至萬古千秋的無限之中。詩的後兩句縱目天地,囊括宇宙,思緒拓長於天長地久的蒼涼,最後回歸於命途多舛的自己。

詩人超越了過去和未來兩者皆無終極的時間和無限時間下蒼茫無垠的空間的限制,對比時間長河中個體生命的短暫與宇宙天地下個體生命的渺小,一種巨大的孤獨感油然而生,同樣飽含著強烈的生不逢時、壯志難酬、報國無門之憤懣。

《登鸛雀樓》—空間高度

王之渙的這首詩,歷來為人稱頌。簡單的二十字,無一生僻,平鋪直述登樓過程的所見,毫不生硬刻板地抒發了樸實而又深刻的人生哲理。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詩的前兩句僅用十個字,就高度概括出廣闊視野中的萬里河山,使人身臨其境。目之所及,夕陽緩緩西下,滔滔黃河奔騰。天空與黃河的兩次切換,從近景到遠景,從西望到東流。上下遠近、南北東西的空間畫面,意境開闊、氣勢磅礴。

後兩句「景入理勢」,直接引入更高的人生境界。登得更高,才能拓展更開闊、更高遠的嶄新境界,也就是「站得高看得遠」。同時飽含詩人全新的眼光和格局,以及積極進取的銳意精神

《登高》—時、空、人交織

杜甫的《登高》,在登高作品中舉足輕重,非同凡響。把個人的命運悲哀與國家社會聯繫在一起,與悠久高遠的時間空間交織在一起,將悲壯美寫到極致。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首聯和頷聯寫詩人登高的所見所聞。首聯中風、天、猿嘯、渚、沙、鳥六個意象,渲染了淒冷的夔州之秋,為全詩奠定了悽慘悲涼的基調。頷聯承接首聯的遠望與俯瞰,集中描寫了深秋時節的典型特徵,放大了詩人悲涼的心境,深遠了詩的意境。

頸聯和尾聯抒發了詩人登高之感。頸聯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詩人從「萬里」的空間和「百年」的時間著筆,寫盡了八種悲哀,讓人深深感受到詩人極致的哀痛與絕望。尾聯進一步寫了時世艱難,詩人飽嘗潦倒之苦,鬚髮皆白。因病痛纏身而戒酒,使得愁苦更加難以排遣。國難家恨與個人不幸命運,充分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操。


上述三首登高詩各有千秋,有著不同的表現角度,不同的登高情懷,不變的是士人的責任感。三位詩人處於同一朝代的不同時期,詩歌氣象和情感基調會隨著時代的盛衰而變化。但是不變的,是古代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責任感。

初唐—陳子昂

初唐英姿萬象更新。胡、漢文化的融合給禮教的漢文化注入了豪俠健爽的新面貌。初唐天下初定,萬事更新,初唐文人文韜武略,渴望建功立業。初唐詩風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擺脫宮體的太宗時期和激揚文字的武后時代。


「初唐四傑」和陳子昂就是武后時代傑出的代表人物。他們文采飛揚,企圖扭轉南朝柔糜纖弱詩風。陳子昂才華橫溢,渴望施展遠大抱負,曾擔任過武皇統治時期的右拾遺。逢契丹將領作亂,以武攸宜的隨軍參謀一同出征,本想建功報國、大展鴻圖。無奈主將無能少謀且專斷跋扈,不聽陳子昂的多次諫言,反而將其貶斥。

陳子昂的政治責任感和一腔熱忱被澆了個透心涼,胸中自是充斥著冤屈悲憤。偏偏登上的是幽州台,遙想當年燕昭王築黃金台招攬天下賢士,郭隗等人得以施展宏才大略,落後的燕國逐漸發展成為強國。兩相對比,懷才不遇的自己何其不幸,雖逢盛世,卻知遇難求、壯志難酬、懷才不遇、報國無門。

此詩從根本上展示了封建社會士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憂患意識。

盛唐—王之渙

盛唐氣象恢弘壯闊。此時國家統一、經濟繁榮,社會充滿自信,人們充滿理想。盛唐詩詞讓人觸及到盛唐時代的氣息與風貌。盛唐也可以分為前後兩期。先說前期,其盛唐氣象主要表現為:投身社會和參與政治熱情,高度的自信和自尊。

王之渙便是生活在上升期的盛唐,他「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其詩歌不使用高深的意象,清楚簡單,卻創造了新奇的意境。祖國大好河山,邊塞奇偉風光和自己的豪情壯志等,展現了他對壯闊的境界的追求。「鸛雀樓的境界」中所展現出來的高瞻遠矚的男兒胸襟,凌雲壯志的胸懷,反映的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表現了大眼光、大格局。

慷慨激昂、高揚向上的豪情壯志,是無限理想中爆滿激盪的力量,歸根到底也是士人社會責任感的一種變相體現。


跨越盛唐與中唐—杜甫

盛唐後期奸相當政,晚期發生了安史之亂,這一場爭奪統治權的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驟減六成以上,國力銳減。盛衰之變中無法承受的感傷,這時的社會氣象表現為:敏銳的洞察力,暴露社會矛盾的勇氣,對國家的責任感,以及對社會危機即將到來的憂慮。

杜甫經歷了安史之亂,親眼目睹了安史之亂帶給盛唐的巨大創傷,「萬方多難」,社會混亂不堪。在盛唐風雨飄搖之際,詩人自己也是仕途坎坷,漂泊掙扎,飽經時代的苦難與世道的風霜。在晚景淒涼、老病纏身之際「登高」,心中百感交集。把自己憂國憂民的滿腔赤誠寫進詩里,將個體憂患意識融入到深沉的社會責任感中。

無論窮達,杜甫都兼濟天下,情系百姓,他的悲痛有著社會的深度和廣度,將古代士人的社會責任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