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與楊爍教子方法大PK:你是抱持型父母,還是打壓型父母?

親子溝通如何說 發佈 2020-01-09T22:20:56+00:00

抱持型父母,站在孩子角度看世界和自己,他們懂得孩子不是大人的附屬物,他們最大的願望是,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抱持型父母,站在孩子角度看世界和自己,他們懂得孩子不是大人的附屬物 ,他們最大的願望是,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作者:皎潔的後青春時代




這是兩個男人間的暗中較量,這是兩個知名藝人關於教子方式的終極PK。

讓我們重溫兩個人的戰術。

黃磊前不久曬出了一則微博:



面對女兒尿床以及疑問,以童話風格溫和輕鬆地作答,使女兒與羞辱和壓力擦肩而過,繼續著快樂美好的童年生活。

楊爍就慘了,因為在《爸爸去哪6》里對兒子簡單粗暴,羞辱打壓等表現,使兒子表現出畏懼,退縮和壓抑情感等負面情緒,而遭受到網友核爆級轟炸,被稱為最差爸爸。

兩位明星分別實力演繹了什麼叫溫暖美好的「抱持型」父母,什麼叫冷酷無情的「打壓型」父母,引發了一眾為人父母的思考。

為人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大致分為三種:

一種是打壓型。這類父母把孩子當作愚昧無知的白痴和滿身毛病的毛坯,以嚴肅修理為己任。孩子的一言一行總能找出不對的地方,進行訓斥說教。如果不符合大人要求或者大眾價值標準 ,更會迎來父母嚴酷兇猛的打擊。這類對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優點視而不見,獨獨對孩子的缺點情有獨鐘的父母,被稱為「差評專家」。

一種是抱持型。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抱持」,是指母親能滿足嬰兒早期的各種生理需求。

不只是嬰幼兒,孩子心理身體和情感各種要求,如果能得到父母最大可能的滿足,也是孩子快樂健康成長的最大福祉。倡導抱持型養育,就是站在孩子立場上,孩子的行為被看見回應,孩子的成長被認可讚賞,孩子的沮喪被接納寬慰,孩子的失敗受到共情和支持。這種以孩子為中心積極正面扶持的態度,才是孩子最歡迎的正確態度,也是孩子健康成長需要的最好家庭環境。

還有一種是「抱持」「打壓」間隔抽風型。有時覺得孩子很可愛,就一味依從,沒有底線。有時覺得孩子需要管束,就開始各種否定嘲諷,美其名曰「子不教父之過。」這種心態的父母屬於不成熟,沒常性。

著名導演姜文曾被問:「你的人生有什麼失敗?」姜文說:「有啊,我跟我媽的關係。我不知道怎麼能讓她看見我做的事情高興,她老有一種不高興的樣子。」

考上中戲,興高采烈給母親看錄取通知單,母親也沒有表現得多高興,而是啪地扔到一邊,說:「你那衣服還沒有洗呢,別給我聊這個。」

成名後給母親買房,希望母親搬離有安全隱患的平房。但是母親沒有表現出多高興,還是不願意去,不喜歡住。

事業如日中天,生活美滿幸福的姜文,內心卻依然住著一個匱乏的小孩,在伸著雙手,向母親索要愛和認可。可是母親始終沒能給他,這令他覺得所有的成功都失去了意義。

也許薑母一生任勞任怨,對孩子們鞠躬盡瘁,但由於不懂得給孩子「抱持性」的心理支持,使得孩子一生活在親情黑洞中。

我身邊很多事業有成的父母,物質學業上捨得為孩子砸大錢投入,但對孩子卻有一種居高臨下,頤指氣使的感覺,對孩子熱衷的幼稚的事情嗤之以鼻,對孩子階段性發展特點一無所知卻指手畫腳,對孩子的缺點不足一味指責嫌棄,他們趾高氣揚的姿態,無聲透露著這樣的信息:「我是老子,我給了你富足的生活,一切都要隨我心愿才行。」

還有些底層父母同樣對孩子呼來喝去,因為我雖然沒給你錦衣玉食,但我生了你啊!



這些自大自戀型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是「權威+金主」,出發點落腳點都是「我的意志」。

這樣教養出來的孩子,要麼乖順服帖掩飾下的自卑懦弱,無自我,無見識,罹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很大;要麼逆反暴躁,專門對著幹。進入青春期後,很大可能會爆發出想像不到的破壞性能量。

教子與演技齊名的黃磊,因為暖爸形象受到網民的推崇。

每年女兒生日時候,黃磊總記得給女兒寫信。給多多13歲寫的信看哭了很多人;

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認為孩子有權利決定自己做什麼,不做什麼。對孩子染髮扎耳洞,一笑置之;

在孩子早戀問題上很通透,認為這是孩子身心發育階段的正常現象,沒必要大驚小怪;

以為妻兒做小廚而自豪,為了不耽誤給妻子孩子做飯,寧可捨棄遠離北京的角色……

抱持型父母,站在孩子角度,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自己,他們懂得孩子不是大人的附屬物 ,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內心需求,他們最大的願望是,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他們柔軟,溫暖,謙和,義氣,將幼小的孩子當成夥伴般維護,客人般尊重,情人般愛戀,他們用耐心和用心,輕輕告訴孩子:

你是我最愛的寶貝,我對你的愛不因你的笨拙缺陷而減少,不因你的乖順優秀而偏向,我對你的愛,無條件。

我愛你,時刻願意與你站在一起,理解你,包容你,支持你,做你最堅強的後盾,永遠是你最溫暖的港灣。




作者: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頭條號簽約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