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稱為第二地球,蘇聯曾在此嘗試移民計劃,誰知發現了「地獄」

小豬說i 發佈 2020-05-10T08:52:30+00:00

《論語·子罕》中,孔子見黃河奔湧入海,也曾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但是,我們也應記住一點,在探索宇宙的同時,也需要保護好我們的地球家園,做一個環保衛士,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延長地球的壽命。

《赤壁賦》曰:「寄浮游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論語·子罕》中,孔子見黃河奔湧入海,也曾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人,之於滄海,尚且覺得自己如塵埃般渺小,再來審視這浩瀚無垠的宇宙,便愈發地感慨萬物之深邃、光陰之無窮。

人類從古到今,都沒有停止過探索宇宙的渴望。從抬頭看到一顆星星,到想像嫦娥飛天、后羿射日,再到如今的登月計劃,人類在探索宇宙的歷程中,步步向前推進。很早就有人提出了「移民太空」的設想,尤其是進入20世紀以後,航天技術逐漸發達,科學家們也都躍躍欲試,想要重現「大航海時代」的輝煌。不過,這次人們的「航行」目標是在太空,而金星,則是人們的第一個進軍地。

▲金星拍攝照片

01

作為天空中最亮的星體之一,金星顯然賺足了人們的眼球。它不僅在白天可見,還能在夜晚的時候讓物體投下影子。人類對未知的嚮往,和對光明的嚮往一樣強烈,而金星,顯然很符合人類的口味。

金星的外表非常美麗,古今中外,人們似乎對金星都賦予了同樣美好的願望和想像。比如在中國,太白金星的名字就包含了「金星」,而太白金星也是一個很討喜的神仙形象;又如希臘羅馬神話中代表愛和美麗的女神維納斯,也是以金星的英文名字命名的。

▲太白金星劇照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雖然不再像過去一樣,用神話和想像來「裝點」金星,但是人類對金星的渴望不僅沒有停止,反而愈加的強烈。金星和地球一樣,都屬於岩質行星。金星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大約為225天。而且,金星的大小和質量與地球都非常相似,有科學家將金星比喻成地球的姐妹。

只要有大氣,就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天文學家經過觀測,判斷金星上面擁有濃密的大氣層,其濃厚程度還要超過地球。再加上金星和地球有諸多相似之處,所以,人們一度懷疑金星上面也存在生命。美國著名科幻小說《不停息的雨》中,設想了金星上存在叢林,而且和地球上一樣擁有雨水,並且金星上的雨水幾乎是不停息的。甚至連190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累尼烏斯也認為,金星的氣候比地球更潮濕,生物種類繁多,而且生長速度快,但是壽命要比地球上的生命短得多。

▲金星表面的隕擊坑

02

這種想法到了20世紀中葉,受到的質疑越來越多。當時,更精密的儀器被研發出來,科學家們經過監測,發現金星表面會發射出大量的微波輻射,這代表金星的地表溫度,比我們設想中的要高很多。據人類目前的認知水平來看,幾乎很難有生物可以在那麼高的溫度下生存。

關於金星的探測計劃徹底開啟:1962年,美國發射「水手2號」探測器,對金星進行掠過式檢測,檢測時間長達3個月。雖然技術比較粗糙,但是從返回的信息來看,確實驗證了科學家們之前的猜想。金星地表溫度非常高,至少不適合人類居住。不過這種說法並沒有讓所有人死心,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就在美國啟動「阿波羅計劃」準備登月的時候,蘇聯依舊沒有放棄對金星的「移民幻想」,於是進一步加緊了對金星的研究和探測,並且啟動了「金星計劃「,發射了28顆衛星,其中有9顆著陸成功,這在當時是非常驚人的成就。

▲「金星計劃「衛星照片

出乎意料的是,雖然探測器著陸成功,但得出來的結論卻並不是人們所期待的。這裡哪裡是什麼「第二個地球」?這裡簡直就是地獄!通過衛星傳回的數據發現,金星雖然擁有濃密的大氣層,但是大氣層中96%都是二氧化碳,這相比於地球0.04%的密度來說,簡直就是一個超級無敵的「大溫室」。

03

再加上因為金星大氣層過於濃密,熱度散發不出去,全部集聚在地表,導致其地表溫度竟然高達460度,連金屬都可以融化。而且,金星上的氣壓也是巨大無比,相當於地球的92倍。人站在金星表面,就相當於背負了47噸重的坦克,瞬間就會被壓扁。再加上金星地質活動頻繁,大量硫化物混合在大氣中形成對流,導致金星經常會下硫酸雨,而且濃度超大,腐蝕性非常強,人類的血肉之軀根本承受不住。

▲金星照片

金星雖然是距離太陽第二近的行星,但是因為大氣層比較厚,反射了80%的陽光,所以金星表面是非常昏暗的,整體的色調偏紅色和黃色,和影視片中的「地獄」顏色差不多。而且,站在金星上面,也完全看不到星星和月亮。蘇聯本想借著這次太空競賽,實現打壓美國的目的,沒想到得出的結論如此令人失望。人們得知了金星的真相,再難直視「美麗」的金星。如今的人們,又開始興致勃勃地研究起火星來。

結語

雖然經過了艱難的探索,發現金星並不適合人類居住,但是人們這種敢於探索的精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我們也應記住一點,在探索宇宙的同時,也需要保護好我們的地球家園,做一個環保衛士,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延長地球的壽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