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不僅是文豪,還是位了不起的創意大師

歷史趣觀 發佈 2020-02-29T18:32:45+00:00

當時西湖的湖面已經有三分之一被一種叫做「葑」的水草塞滿了。當地人估計,再過二三十 年,西湖的整個湖面將被葑草淹塞掉,整個杭州將無水可飲。蘇軾就下決心要一勞永逸地解決杭州人 民的吃水問題。其主要辦法就是實施清淤,增大西湖的水域面積。清淤的難題在於如何處理清理出來的堆積物。如果將這些

我們印象中的蘇軾,是和他的詞聯繫在一起的,他是一個詩詞大家,再有的印象應該就是那道東坡肉了。不過蘇軾會的不僅僅是這些,他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創意大師,在諸多領域都留下了因為他的創意而至今還讓人們享受生活樂趣的作品。

變廢為寶建「蘇堤」

杭州西湖有「蘇堤」,顧名思義,一定與姓蘇的人有關,這個姓蘇的人就是蘇軾。元祐四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他到杭州後,發現杭州最嚴重的問題是飲水。杭州靠海,地下水無法飲用,西湖是唯一的淡水源。當時西湖的湖面已經有三分之一被一種叫做 「葑」的水草塞滿了。當地人估計,再過二三十 年,西湖的整個湖面將被葑草淹塞掉,整個杭州將無水可飲。蘇軾就下決心要一勞永逸地解決杭州人 民的吃水問題。其主要辦法就是實施清淤,增大西湖的水域面積。

清淤的難題在於如何處理清理出來的堆積物。如果將這些水草和淤泥轉運出來異地填埋,勢必耗費極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蘇軾想來想去,有了一個創意——變廢為寶,以這些水草淤泥為材料,在湖中築出一條堤岸。當時的西湖周徑十幾里,唐代為通行方便,沿東西方向修築了一條「白堤」,但是南岸的百姓去往北岸,仍需繞湖一周,比較難行。所以蘇軾用水草淤泥在湖中修了一條南北方向的堤岸。為了保證湖水流動,這條長堤上又修了六座橋,使內湖與外湖連接起來。堤的兩旁,遍植楊柳芙蓉,湖中種滿荷花菱角,不僅美化了風景,更方便了行旅和耕作。老百姓將之命名為「蘇公堤」,也簡稱為「蘇堤」。

在西湖中遍種荷花菱角,也是蘇軾治理西湖的一個創意,這是一個很超前的創意,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完全的融入進去了,對我們現在也很有借鑑意義。因為水草是會不斷滋長的,要維持西湖的水質,必須找到一種長效機制。蘇軾向百姓詢問得知,當地人善於種植菱角。而按菱角的種植和採收要求,水中不能有其他的水草,必須予以全部拔除,於是蘇軾把沿湖水面交給當地百姓種菱角。農民種菱角有了收入,同時也抑制了水草的生長。

蘇軾又考慮到,農民種菱角逐利必然擴大種植,長此以往同樣會侵占水面,影響水質。他又劃定了湖面種植菱角的區域,以石塔為界。石塔現存三座(實為明代重建)也就是西湖最美的景點之一——三潭印月。

為保證西湖水蓄瀉順暢,養一池活水,蘇軾又開挖運河,使其與錢塘江相通,讓江水通到西湖;為防止錢塘江的潮水倒灌,又在運河上安裝了閘門,漲潮時閘門關上,退潮後閘門打開。

從南宋開始,蘇軾主持修建的這條堤岸,已經成為西湖十景之首——蘇堤春曉。在蘇軾本人的詩作中,《軾在潁州》就有關於修筑西湖堤岸的清楚記載:「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

創建第一所「公私合營」的民間醫院

蘇東坡創設了中國古代第一所「公私合營」醫院 「安樂坊」,在其自述《與某宣德書》、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周煇《清波雜誌》以及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史料中,均有記載。

蘇軾與杭州有不解之緣,他在宋神宗熙寧四年和宋哲宗元祐四年先後兩次來杭,分任杭州通判和知州。建「安樂坊」是在蘇軾作為杭州知州的元祐四年至六年,他為什麼要建「安樂坊」呢?

蘇軾出任杭州知州時,正遇杭州瘟疫流行。身為知州的蘇軾,自知必須安撫病民,及時解決醫療問題;而當時的杭州,儘管已有37萬多人,卻連一家醫院也沒有。蘇軾不得不去請外地名醫為百姓治病,然後將診斷標準和藥方抄貼全城,供老百姓自行抓藥治病。

杭州貧病之人實在太多,靠外地名醫為百姓治病當然不是辦法。蘇軾於是籌集公款白銀2000兩, 又自掏黃金50兩,在杭州城中心的眾安橋頭,建造 了一所明顯帶有民助性質的「公私合營」醫院,取名為「安樂坊」。他組織人力採購數百味中草藥於坊, 還經常舉行義診送藥活動。在蘇軾任職期間,共醫治了幾千位病人。「安樂坊」延請當時遠近聞名的醫生坐診,其薪金全由官府支付。因此,這所醫院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醫療機構,也是中國古代的第一所 「公私合營」醫院。

《與某宣德書》記載,蘇軾離任杭州後,收到一位摯友送來的禮金黃金5兩、白銀150兩,後隨即轉贈給了安樂坊。他將這筆錢買成田土,收的地租用來資助安樂坊,加上安樂坊固有的田地,每年的租米就足夠支付各項費用了。

值得一提的是,安樂坊及其運作模式受到極大關注並被朝廷在全國推廣。宋徽宗崇寧元年,「安樂坊」被朝廷改賜名「安濟坊」,轉為全官辦。不僅如此,朝廷還在各地設置安濟坊,專為窮人治病。

蘇軾創建的民間醫坊「安樂坊」和崇寧三年官辦醫坊「安濟坊」相隔15年,這就是由民間建辦的慈善義舉得到朝廷認可正式收編為官辦事業的過程。 而朝廷之所以對民間百姓的疾苦和慈善事業比較重視,官辦慈善機構逐年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因蘇軾創意的「安樂坊」所推動的。

「直入城中」的「自來水」

宋哲宗紹聖元年,蘇軾被貶到廣東惠州。在惠州他接到廣州太守王敏仲的來信,得知廣州因瀕臨南海,井水咸苦不堪,損害百姓健康。蘇軾在赴惠州的貶謫途中曾在廣州逗留過幾天。善於調查、思考的他對白雲山脈的水系和蒲澗山滴水岩的情況有一定的了解。為解民苦,蘇軾就給王敏仲去信,建議修建引山上泉水入廣州城的自來水。

蘇軾對如何改變廣州飲用水的問題交代得十分清楚、具體,「隨地高下,直入城中」。不光修建的方法說清楚了,而且修理的經費來源問題也想到了;還介紹了勤於事務的羅浮山道士鄧守安作為負責人;甚至連如何加強管理保護水源的問題也想到了。不是時時關心百姓疾苦的人,能說出這樣的話來麼?

王敏仲採納了蘇軾的建議,並即刻動工。當蘇軾在得知自來水建造成功的消息時,他又考慮到二十餘里長的管路,時間久了肯定會出現堵塞。於是,他再次致函王敏仲,提供解決竹管堵塞的辦法:

聞遂作管引蒲澗水,甚善。每竿上,須鑽一小 眼,如綠豆大,以小竹針窒之,以驗通塞。道遠,日久,無不塞之理。若無以驗之,則一竿之塞,輒累百竿矣。仍願公擘劃少錢,令歲入五十餘竿竹,不住抽換,永不廢。

引水管道有了這些檢查孔,就可以查知堵塞位置,大大減輕了維護修理的工作量,堵塞問題也就解決了。

蘇軾建議王敏仲所修建的竹管引水工程,可以說是廣州最早的自來水,甚至是全國最早的自來水。 用竹管引山澗水的方法,在南方有相當一段時間被沿用,蘇軾功不可沒。

都愛吃的「東坡肉」

民以食為天,食物,不僅是人類延續生命的需要,更是享受生活的必須。對美好食物的追求,可以說是人類最基本的追求。而火遍大江南北的「東坡肉」,就來源於蘇軾對美好食物的追求及創意。宋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

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作《食豬肉詩》云:「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此是東坡以文滑稽耳。

如果用文學的眼光來看,蘇軾的《食豬肉詩》是一首街巷味十足的打油詩;但正因其淺顯易懂、朗朗上口,才會迅速傳遍全國。與此相應的,《食豬肉詩》所描述的作為紅燒肉的「東坡肉」的香氣也逐漸開始在五湖四海的廚房中飄散。

蘇軾對飲食、烹飪都很有研究。他煮食的豬肉,的確很好,按他自己總結的烹飪要領是:「慢著火,少著水」,所以烹製出的東坡肉味極鮮美。 「東坡肉」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慢火上,因為「慢火」,自然「少水」,要的就是在慢火咕嘟中去除肉中的肥膩,讓滋味更深厚入髓的感覺。如果火候控制不得當,那麼豬肉就會肥得膩味瘦的柴牙。

還有一種被稱為「東坡湯」的青菜湯,據說也是蘇軾的創意發明。「東坡湯」的製作方法是用兩層鍋,米飯在上,菜湯在上,同時蒸製,飯菜全熟。 湯內下白菜、蘿蔔、油菜根、芥菜等,放點兒姜及生米。青菜熟後,米飯就移入漏鍋中;但要留心不要使湯碰到米飯,這樣蒸汽才能進得均勻。這種「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的「東坡湯」,好吃又有營養,所以蘇軾將其推薦給吃齋飯的僧人。

因為「東坡肉」火遍大江南北,而蘇軾對飲食、 烹飪的研究也廣為人知,所以人們將許多美好的飲食都貫上「東坡」之名,諸如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餅、東坡魚等等。而它們則並不一定是蘇軾的發明。

蘇軾在其他方面的創意發明還有許多,據說有提梁壺、東坡笠等;還有將秧船、水碓磨引入廣東並加以改進等等。這些創意發明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提高了人們生活的檔次。總之,蘇軾當是中國古代的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創意大師。他勇於探索,善於發現和創造生活美的精神令人尊敬,值得後人永遠學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