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如果不說,蜀漢可能撐不過五年

千古名將英雄夢 發佈 2020-05-04T10:54:13+00:00

圖:白帝城風光自從劉備稱帝以來這三年,諸葛亮在成都擔任丞相併錄尚書事,又領司隸校尉,集行政、監察大權於一身,同時還要負責劉禪同學的教育工作,簡直是忙得不行,而劉備都在前線打仗,諸葛亮在後方監國,其實已把帝相的活兒都給幹了。

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36)

主筆:閒樂生

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二月,諸葛亮自成都在一片早春的寒意之中來到水汽氤氳、白霧茫茫的永安白帝城,接受蜀漢先主劉備最後的託付。

自從劉備稱帝以來這三年,諸葛亮在成都擔任丞相併錄尚書事,又領司隸校尉,集行政、監察大權於一身,同時還要負責劉禪同學的教育工作(注1),簡直是忙得不行,而劉備都在前線打仗,諸葛亮在後方監國,其實已把帝相的活兒都給幹了。如今劉備慘敗於夷陵,不久一病不起,只得將尚書令劉巴召至白帝城(見《三國志 馬忠傳》),助劉備處理前方政務與善後事宜,劉巴去世後,劉備又將輔漢將軍李嚴召來繼任此職,並讓諸葛亮在成都南北郊修築祭壇,並代自己在冬至日舉行祭天儀式(注2)。春秋時衛獻公曾對權臣寧喜說:「政由寧氏,祭則寡人。」沒想到在這非常時期,諸葛亮連祭祀的活兒也要幫著干。

注1:見《三國志 先主傳》注引《諸葛亮集載先主遺詔》:「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聞!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及《三國志 後主傳》之冊立皇太子劉禪書:「使使持節丞相亮授印緩,敬聽師傅,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可不勉與!」


注2:見《三國志 先主傳》:「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此「郊」與今日之「郊」意思大不同,郊,郊祭也,乃帝王祭祀之所,南郊祭天,在冬至日主祭,北郊祭地,在夏至日祭。北京的天壇和地壇,就是清代的南郊和北郊。

而經過一個寒冷的冬天,劉備的病勢更加沉重,於是準備向諸葛亮和李嚴託付後事,諸葛亮的能力與忠誠自不必說了,李嚴在這兩方面歷史上提及的比較少,但從有限的資料來看,李嚴恐怕是當時剩下的這幫蜀漢文武之中除諸葛亮外對劉備最忠誠也最有能力的一位。

李嚴,自正方,荊州南陽人,是劉璋手下第一個投降劉備的大將,所以被劉備任命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此將軍名號很有深意)。劉備與曹魏鏖戰漢中期間,益州豪強蠢蠢欲動,劉備最終能耗到曹操撤走,這多虧諸葛亮鎮守後方足兵足食,另外也多虧李嚴率兵四處平定叛亂,尤其是馬秦、高勝聚眾叛亂達數萬人,李嚴卻沒向劉備諸葛亮要一個兵,自己帶著五千民團(郡士)就輕鬆搞定了。自此,李嚴得到了劉備的青眼相看,又被拜為輔漢將軍(此將軍名號更有深意)。

而關於忠誠,李嚴也是益州舊臣中少有的堅決擁劉派,《三國志 先主傳》中的群臣勸進表所言「間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大王當龍升,登帝位也。」以及《華陽國志 蜀志》中說的「建安二十四年,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蜀以劉氏瑞應。」恐怕就是犍為太守李嚴所整出來的把戲,因為武陽縣(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正是犍為郡的郡治。而根據宋代洪适《隸續》記載,李嚴還曾在武陽的赤水河邊留下證據,立《黃龍甘露之碑》,「碑側題太守李嚴、並丞、令二人姓名。」

為什麼要特意提到李嚴的忠誠呢,因為當時在蜀漢,對劉備仍然忠誠的臣子還真的不多了。最早跟隨劉備一起走南闖北的老兄弟們已大多故去,如今只剩了翊軍將軍趙雲和固陵太守劉琰兩人而已;荊州派倒也可以倚仗,但夷陵慘敗又損失了過半。

更重要的是,劉備不像孫權曹操,他孤微起家,輾轉一生,無兄弟子侄可以屏藩,無宗族鄉黨可以倚托。而且我們前面幾篇也分析過,自建安二十年劉備不去打漢中,而跑去與孫權爭奪荊州南三郡,劉備的政治威望就開始逐年下降。益州名士、號稱李氏三龍之一的李邈就當面責問劉備說:「邈以將軍之取鄙州,甚為不宜也。」(見《華陽國志》)甚至就連劉備的嫡系、侍中廖立後來也忍不住批評劉備說:「昔先帝不取漢中,走與吳人爭南三郡,卒以三郡與吳人,徒勞役吏士,無益而還。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於巴,幾喪一州。」後來過了三年,已錯過最佳時機的劉備卻又想打漢中了,很多蜀中名士表示反對(注3),結果劉備果然得地不得人,但他不思教訓,反不顧諸葛亮求情硬殺了蜀中名士張裕,更導致劉備政治威望大損。

注3:據《三國志 周群傳》:「先主欲與曹公爭漢中,問(周)群,群對曰:『』當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軍,必不利,當戒慎之!』時州後部司馬蜀郡張裕亦諫先主曰:『不可爭漢中,軍必不利。』先主竟不用裕言,果得地而不得民也。」

而我們前面的篇章還分析了,在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后又犯了一系列人事安排上的錯誤,不僅害死了關羽,還害死了劉封,逼走了孟達,讓蜀漢政權遭受重創,不僅丟失了近半國土,還損失了關羽數萬水軍與吳蜀之間三峽地區數萬漢夷軍隊(注4)。所以廖立又批評劉備說:「後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

基於此等原因,劉備稱帝之時,雖已做足準備,但仍有不少人反對,其中不乏劉備集團中的核心人物。如前部司馬費詩,尚書令劉巴與主簿雍茂。其中劉巴是朝廷重臣且是諸葛亮的老友,後來又在劉備登基過程中刻意表現,親自書寫了所有的詔書文告,劉備這才沒動他;可其他兩位就沒那好命了,最終費詩被貶到蠻夷之地永昌郡(今雲南西部與緬甸東部一帶)擔任從事,雍茂則因他事被藉故殺害(注5)。而劉巴經此事後也鬱郁不歡,一年多後在白帝城病逝,死時年僅39歲。

注4:見《三國志 陸遜傳》:「(劉)備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陸)遜又破晏等,生降得鳳。又攻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大破之。復部旌討破布、凱。布、凱脫走。遜令人誘之,布帥眾還降。前後斬獲招納,凡數萬計。」


注5:見《三國志 費詩傳》,及《劉巴傳》注引《零陵先賢傳》:「是時中夏人情未一,聞備在蜀,四方延頸。而備銳意欲即真,巴以為如此示天下不廣,且欲緩之。與主簿雍茂諫備,備以他事殺茂,由是遠人不復至矣。」

而劉備稱帝之後,本想用親征孫權來挽回威望並鞏固統治,不料竟被陸遜、孫桓等一干小輩打敗,劉備不僅損失慘重,而且顏面俱失,竟而恨聲說:「吾乃為(陸)遜所折辱,豈非天邪!」跟項羽那樣將自己的失敗推脫為天意。又說:"吾昔初至京城,(孫)桓尚小兒,而今迫孤乃至此也!"(見《三國志 陸遜傳》與《吳書 宗室傳》)

其實這也難怪劉備接受不了;根據我們前面一篇的而分析,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又損兵近十萬,並損失文武重臣十餘人,包括鎮北將軍黃權,荊州治中龐林、領南郡太守史郃,侍中馬良,前部將軍張南,護軍馮習,別督趙融、傅肜,從事祭酒程畿,荊州議曹從事王甫,將軍杜路、劉寧等,再加上這兩年集中病逝的劉備集團老人,包括黃忠、法正、董和,霍峻、許靖、馬超、劉巴、糜竺、孫乾、簡雍、習禎、鄧方、益州別駕從事李朝等人,再再加上前幾年戰死及投降的大將,包括關羽、關平、趙累、郝普、潘濬、樊伷、習珍、糜芳、士仁、陳鳳、文布、鄧凱、張飛、孟達、申耽、申儀等人。也就是說,蜀漢在短短兩三年內,竟然被劉備敗掉了近半國土,近二十萬大軍(注6),並損失了四十多員文武重臣,這對於一個地方性政權來說不亞於一場癱瘓性打擊。

另外,也正因為如此,在劉備病居白帝城的這段時間,蜀漢內部也正不斷地發生叛亂,事實上,諸葛亮前腳剛離開成都前往白帝城,漢嘉(今四川雅安一帶)太守黃元「聞先主疾不豫,竟舉郡反,燒臨邛城。」與此同時,南中三郡也脫離了蜀漢的控制,聯結東吳,鬧起了獨立。建寧大族雍闓甚至囂張大呼:"蓋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不僅投降東吳,殺害蜀漢了派過來的建寧太守正昂,並且綁架了再派過來的益州太守張裔,送給東吳做禮物,張裔半路逃跑,流落街頭,那是相當的慘(注7)。

注6:包括荊襄之戰損失關羽水軍數萬,陸遜斬殺招納的三峽地區漢夷軍隊數萬,東三郡降魏軍隊一兩萬,夷陵之戰戰死八萬多,還有降魏的黃權部隊一萬以上(據《魏書》記載,該部隊光將佐就有三百多人,降魏封侯者有42人),以及馬良招納的武陵蠻一兩萬,加起來差不多二十萬,估計占當時蜀漢所有軍隊的四分之三強。


注7:見《三國志 李恢傳》:「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闓跋扈於建寧,朱褒反叛於牂牁。」及《三國志 張裔傳》諸葛亮在該年十月對即將出使東吳的鄧芝所言:「(張)裔自至吳數年,流徙伏匿,權未之知也。」

我想,在大家了解了我給大家分析的這些背景之後,你們應該不會再認為劉備託孤諸葛亮時所說的那句話(注8)是一種試探了,哪裡有什麼搞笑的刀斧手(從該觀點的盛行,可知當今國人對權謀心術的沉迷),這分明就是一種哀求。劉備入蜀以來屢屢剛愎自用,終於把號給練廢了,結果兩腿一蹬,卻要諸葛亮替他兒子來收拾這內憂外患的爛攤子,不說點好話求求諸葛亮那臉皮就真太厚了。要換作是司馬懿孫權這樣的老狐狸接受劉備這託孤,恐怕轉手就會把益州這不良資產給打包賣掉,免得砸在手裡爛掉。

事實上,曹魏有很多所謂世族名士都不理解諸葛亮的所作所為,他們不懂得諸葛亮到底在堅持些什麼,為何要死守著那一州之地的小國與中原抗爭,這實在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注9)。甚至就連劉備給諸葛亮安排的副手李嚴也不懂諸葛亮,他覺得諸葛亮這麼大威望這麼大功勞,為何不取劉氏而代之呢(注10)?正如劉備所言,諸葛亮之才何止曹丕十倍,就算代漢而立,那也是眾望所歸。相信如果諸葛亮鬆口,李嚴會第一個站出來支持,可得擁立頭功(注11)。至於那些益州豪強大姓,恐怕就更無所謂了,因為隨著時代的流轉,秦漢時的忠君觀念早已消淡(可見《後漢書 汝陰老父傳》以及阮籍和鮑敬言的「無君論」),士族們的主要訴求就是土地錢糧、政治地位與家族利益,至於老闆是誰並不重要,管他是劉老闆曹老闆諸葛老闆司馬老闆,乃至後來的兩晉成漢宋齊梁陳,反正城頭變換大王旗,換個招牌一樣吃飯,幾百年就這麼混過去了,何必那麼認真呢?

注8:原文是"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請大家注意,這種話放在幾百年前的秦漢,或者幾百年後的隋唐,都會讓人驚掉下巴,但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也就是魏晉南北朝時代並沒有很嚇人,蓋當時社會思潮崇尚虛君無為,皇權也並非神聖不可侵犯,東漢一群小皇帝,早就把它玩兒壞了。所以劉備說這句話,一是哀求諸葛亮幫忙,他認為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只有諸葛亮才能安國,才能終定大事;二是在法理上賦予諸葛亮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國的官場極其複雜,權力的大小不完全取決於制度,也不完全是由官位決定。比如說中國歷史上那麼多宰相,有的跟帝王沒啥區別,有的跟個擺設沒啥區別。總之中國的傳統文化雖講究制度設計,但更講究人事安排。劉備說這話,就是要給蜀漢日後的權力格局定下調調,諸葛亮才是主心骨,劉禪李嚴等人都必須好好配合,做不好就下課換人。


從後來歷史的發展來看,劉備這個安排是深謀遠慮、卓有成效的。三國之中,魏國和吳國都曾經發生過慘烈的宮廷鬥爭、流血政變和地方叛亂,但蜀漢政權卻一直相對穩定。即便諸葛亮死了,其政局還能保持穩定二十年,直到最後十年才開始混亂(確切的說是公元253年費禕被刺,劉禪掌權之後),這就是偉人的偉大,自然生命雖已死亡,身後仍能發揮強大而持久的影響力。


注9:據《三國志 諸葛亮傳》注引《諸葛亮集》:「是歲,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各有書與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藩。」


注10:見《三國志 李嚴傳》裴松之註:「諸葛亮集有嚴與亮書,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


注11:從李嚴的一生來看,這就是一個政治投機者,而他後半生的所作所為也只是在向諸葛亮求官罷了,因為劉備臨終前給他安排的職位遠不如諸葛亮(所謂「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統的只是陪都永安內外的防吳部隊),所以其實他並沒有資格做諸葛亮的政敵,而只是諸葛亮手下一個不聽話的壞小孩,哭哭鬧鬧要糖吃,結果被諸葛亮打扁了屁股。

總之,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劉備此時話語並沒有試探震懾,只有苦苦哀求,所以諸葛亮在聽到劉備這句話後的反應也不是惶恐,而是涕泣。

沒錯,諸葛亮並沒有像評書演義和影視劇里描述的那樣跪下連連磕頭,汗流浹背,惶恐不敢受,而是非常傷心地哭了(注12)。


諸葛亮哭,是因為他與劉備二十年君臣,性情相契(注13),相知甚深。他非常清楚劉備的個性。劉備此人,外柔內剛,折而不撓,是個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牛脾氣,是個寧折不彎的犟脾氣,是個孤注一擲不服輸的狠脾氣。可沒想到在這最後時刻,劉備竟然會如此的哀求自己,說出這樣的話來。

看來,劉備不愧是劉備,果然通透,雖然他有太多的缺點,但仍可以算是千古帝王中最可愛的一位。他甚至還在遺詔中要求後主劉禪要好好做人,堅守良心,孝順諸葛亮,至於雄才大略,劉備根本不敢奢望(注14);而其中那句「汝父德薄,勿效之」,更是盡顯劉備一生悔恨,是他沒能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規划行事,結果導致了如今的危局,千錯萬錯,劉禪不能再重蹈覆轍。另外,劉備知道諸葛亮還沒有兒子,只從哥哥諸葛瑾那裡過繼的一個養子諸葛喬,而諸葛亮已經43歲了,可能以後都不會有親生兒子了(諸葛亮47歲才有了諸葛瞻),那就讓失去父親的劉禪、劉永、劉理三兄弟,來做諸葛亮的兒子吧(注15)。如果三子都不肖,劉備寧願讓諸葛亮來做皇帝,以保住蜀漢基業與劉家子孫。諸葛亮也是少年喪父,他應最能了解劉禪三兄弟的孤苦與無助。

所以諸葛亮哭了,其實諸葛亮此人,頗為淡泊寧靜,很少硬爭強求,甚少大悲大喜(注16)。但劉備的三顧茅廬與臨終話語最終改變了諸葛亮,讓諸葛亮成為了一個「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人,他是這麼承諾的,也確實是這麼做的。從此,「夙夜憂嘆」、「夙興夜寐」、「憂恚嘔血」成了諸葛亮的常態。就算到了最艱難,最困苦的時刻,諸葛亮都沒有一刻想過放棄,司馬懿在參觀了蜀漢軍營後稱讚諸葛亮說"天下奇才也!"但恐怕他永遠也不會明白,一個天下奇才,為何要將這一生奉獻給一個沒有希望的小國,正如他永遠也不會懂得忠誠與信念的力量。

其實魏明帝曹睿在臨終前也曾託孤於司馬懿,而且情深意切,其哀懇與劉備不遑多讓,史書記載他緊緊握住司馬懿的手,說:以後事相托。死乃復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復恨矣。"還讓將要即位的齊王曹芳上前親熱的抱住司馬懿的脖子,將這小孩鄭重其事的託付給了司馬懿。司馬懿感動的連連磕頭,並哭著說:「陛下不見先帝屬臣以陛下乎?」

但事實證明,曹睿與司馬懿上演的這齣八點檔一點兒都不讓人感動,反而有點噁心。僅僅十年後,司馬懿就幹了三件大事。第一,在曹魏的首都洛陽修建司馬氏的祖廟。第二,自己不上朝了,有大事反而讓皇帝到他府邸辦公。第三,把曹魏宗室軟禁在鄴城,並派人監視。而到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上位,立刻就非常痛快的廢掉了曹芳,撕開了最後一塊遮羞布。

給大家布置個作業,請看完《三國志 諸葛亮傳》再看一遍《晉書 宣帝紀》,大有催淚與催吐之功效,實乃居家旅行,提神解酒之必備良藥。

注12:正如東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所言:「其臨終顧托,受遺作相,劉後授之無疑心,武侯處之無懼色,君臣之際,良可詠矣!」


注13:見清代趙翼《廿二史札記》:「曹操以權術相馭,劉備以性情相契,孫氏兄弟以意氣相投。」


注14:見《三國志 先主傳》與《諸葛亮傳》劉備遺詔敕後主書:「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注15:見《三國志 先主傳》裴松之註:「臨終時,呼魯王(劉永)與語:『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


注16:劉備稱漢中王時,大封群臣,三公九卿毫不吝惜,卻獨獨沒有考慮仍只是軍師將軍的諸葛亮,但諸葛亮仍兢兢業業,並不在乎這些虛名;蜀漢經歷了數次背叛與慘敗,史書記載劉備很多如「忿恚」、「慚恚」、「唏噓而三嘆」、「恨之」等負面情緒(見《三國志 陸遜傳》《孟達傳》與《吳書 宗室傳》),但諸葛亮只有一個「嘆」字(見《三國志 法正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