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丨「詩與遠方」材料寫作素材與範文

戰江語文 發佈 2020-01-31T08:42:56+00:00

它源於高曉松在一篇文章中寫的一段話:「我媽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和我妹妹深受這教育。誰要覺得你眼前這點兒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適合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不遠,一分錢沒有,那麼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打動了許多人,已成為網絡上的流行語。


它源於高曉松在一篇文章中寫的一段話:「我媽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和我妹妹深受這教育。誰要覺得你眼前這點兒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適合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不遠,一分錢沒有,那麼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


「詩與遠方」已經成為美好憧憬的代名詞, 不少人將其作為人生的追求和改變當下生活的動力。


按照高曉松的描述,「遠方」就是和當下不一樣的地方,可以是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但當我們因為各種限制不能夠遠行的時候, 我們還可以坐在原地讀詩。


關於這個話題你需要知道的背景


1. 高曉松出生於清華大學裡有名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他的母親是著名建築學家張克群。在母親的書《紅牆黃瓦》的序言中,高曉松這麼寫道:「媽媽生在德國,長在中國,現在住在美國,讀書畫畫、考察古建,頗有民國大才女林徽因之風。」可見,張克群自己便是追尋「詩與遠方」之人,也因為張克群的教育,高曉松和他的妹妹高曉江也幾乎走遍世界。


2. 高曉松曾說過,王小波是他最欣賞的近現代作家。「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這是王小波在小說《萬壽寺》中的一句話,也是他本人內心最真實的寫照。在高曉松身上,我們也能看到王小波式的對於「精神世界」無限嚮往的影子。他會那麼推崇「詩和遠方」,就再好理解不過了。

焦點考題


對於「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有人認為是滿滿的正能量,也有人認為是廉價的心靈雞湯,你怎麼看?詩與遠方中的詩,你認為是什麼樣的詩?請寫一篇文章,闡述你的觀點。


寫作這道考題你需要了解的多方觀點!


觀點1:正是不美好的細節,構成了生活的全部


「眼前的苟且」與「詩和遠方」是一對虛假的對立。我在東京一年的生活,表面:看是詩和遠方,生活在迷人的異域,雞毛蒜皮消失了,可東京的生活同樣存在著無奈的人性、瑣碎的溝通、窘迫的算計與虛偽的寒暄。另外,網絡的發達讓「遠方」的概念消失了,我身在異國,卻時刻關注著國內的人與事,為我觸手而不可即的苦難感到悲傷。可正是這些並不美好的細節,才構成了生活的全部。(蔣方舟)

觀點2:生活中沒有苟且,又何談遠方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苟且」可以代替生活中的一切現狀,「詩和遠方」是自己蠢蠢欲動的渴望和幻想。與其大張旗鼓地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不如直接挑明一句話:「你要努力學習工作,懷揣夢想,然後去實現它!」


很多人慣於熱血澎湃地謳歌「詩與遠方」,卻不肯低頭完成腳下的「苟且」,心比天高,寸步不挪。一天幻想出未來無限種可能,有了這些遠方,你也不一定能活好,說到底,這些夢想也只是激勵你前進的目標,而不是放下眼前苟且的託詞。這不是讓你摒棄現在的生活,而是讓你設身處地去想明白,如果你真的厭惡現在的生活,那麼你該怎麼做,才可以得到詩和遠方呢?(思桐)


寫作這道考題你需要積累的素材!


◇月亮與六便士


英國小說家威廉· 毛姆的經典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講述了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地位和美滿的家庭,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理想的故事。在小說里,他的行為沒有人能夠理解,在異國,他不僅肉體受著貧窮和飢餓的煎熬,精神也在忍受痛苦的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後,主人公最後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他終於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後世震驚的畫作。


通過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情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藝術的產生與本質、個性與天才的關係、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問題。同時,這本小說也引發了人們對擺脫世俗束縛、逃離世俗社會、尋找心靈家園這一話題的思考。六便士不就是苟且,月亮不就是詩與遠方嗎?滿地都是六便士,卻有人抬頭看到了月亮。


◇清華北大與藍翔技校


高曉松曾應邀回清華大學演講,發現現在的大學生中追求理想者寥寥。當他給學生們講了半天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應該有詩和遠方」,學生們的提問依然是「進國企好還是進外企好」,以至於高曉松認為現在的清華大學已經成了和藍翔一樣的技校,決定以後再也不回去演講了。他也在綜藝節目中訓斥過一位清華學弟:「一沒有胸懷天下,二沒有問自己能為改變這個社會做些什麼,卻問我們該找什麼工作,你覺得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


而另一方面,藍翔技校的校長榮蘭成先生曾訓導學生:「同學們,咱們藍翔技校就是實打實的學本領,咱們不玩虛的,你學挖掘機就把地挖好,你學廚師就把菜做好,你學裁縫就把衣服做好。咱們藍翔如果不踏踏實實學本事,那跟清華北大還有什麼區別呢?」

佳作範本


「苟且」與「詩和遠方」


佚名


「苟且」在這裡指的是只顧眼前的物質生活,得過且過的意思。如果說這種苟且是「務實」,那麼「詩和遠方」就是浪漫,人要吃飯、要活著才能浪漫,所以務實是浪漫的必要基礎,浪漫則是務實的升華提純。一味苟且,渾渾噩噩,那就是個沒出息的庸人;而無物質基礎的浪漫,則如同畫餅充飢,水中撈月。


實事求是地說,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更關注的還是眼前的苟且,這也是很現實、很無奈的選擇。因為,人沒有收入就無法生存,沒有房子就無法安居,所以,適當的「苟且」還是理所應當的。「詩與遠方」尚在其次,人先要填飽肚子,無生存之憂,可以體面地活著,然後才可能「詩意地棲居」。


當然,也有一種人能把「詩和遠方」放在「苟且」之前,餓著肚子去寫詩為文,衣衫襤褸地奔向遠方,「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那種人少之又少,自然也很珍貴,而且大多行程艱辛,結局悲壯。杜工部住著漏雨的茅草屋,「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還詩興大發,心憂天下;曹雪芹衣食無著,「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仍著述不止,砥礪前行,給世人留下偉大的《紅樓夢》;詩人食指的名作《相信未來》,就是寫在他生活極度困頓窘迫之時。


魯迅先生說:「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令人憂慮的是,許多人早已解決了溫飽問題,甚至先富起來了,卻仍在苟且生活,除了吃喝玩樂,紙醉金迷,滿足於口腹之慾、感官刺激之外,沒任何精神上的追求,這不僅是目光短淺,且是沒有前途的。而如果一個民族處於這種狀態——只知苟且,忘記詩與遠方,則是沒有什麼希望的。二戰後的柏林,一片廢墟,缺衣少食,但仍有人在昏暗的地下室養著鮮花,在一片狼藉的廣場上朗誦詩歌,一個聯合國官員當時就斷言說:這個民族的崛起只是時間問題。因為文化在,對美的追求在,會激勵人們走出困境,創造新的生活。


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就是人除了有「苟且」的生活,還有「詩和遠方」。人如果放棄精神追求,沒有文化傳承,只知吃喝享受,只顧眼前,忘記長遠,早晚有一天會退回動物界,變成卡夫卡《變形記》里的蟲子,變成莫言《生死疲勞》里的驢子。


「詩和遠方」,需要物質基礎,也需要情趣。現在的中國人需要惡補的正是情趣,科學、文明、睿智、陽光的情趣,是把物質基礎變成詩意的催化劑。情趣需要培養,多讀好書,多結交有品位的朋友,多參加高雅的文化活動,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久而久之,追求高尚了,談吐不俗了,舉止儒雅了,「詩和遠方」也就自然而然地光臨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