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戰、騎兵、火炮,試論我國古代,軍事戰鬥力輸出模式的轉變

蜀黍趣觀史 發佈 2019-12-31T08:19:15+00:00

眾所周知,軍事實力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重要指標,而且,軍事實力的強大與否,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是否能夠自信屹立於世界各國當中,能否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


眾所周知,軍事實力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重要指標,而且,軍事實力的強大與否,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是否能夠自信屹立於世界各國當中,能否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例如近代世界的殖民大擴張,西方列強很大一部分是依賴與他們的堅船利盾。毛主席也曾經說過:「落後就會挨打」,事實也的確如此。

而在我國古代,在戰場上戰鬥力的輸出基本上是呈現以車戰、騎兵、火炮為發展方式的變化。下面就讓我們分別來分析車戰、騎兵、以及火炮這三種主要的軍事戰鬥力輸出模式以及他們各自產生的原因、影響,當然,也會介紹到它衰落的原因。來深度認識一下我國古代這三種戰鬥力主要輸出模式。

一、以車戰為主要戰鬥力輸出模式的時代

1、什麼是車戰

車戰,顧名思義就是通過以戰車為主要戰鬥方式的戰爭。在我國古代戰爭當中,用於攻受的車輛就被叫做戰車。攻車用於戰場作戰,守車用於防守以及作為運輸工具使用。戰車的主要模式是每車駕2匹或4匹馬,每架戰車上載人3人的模式進行攻擊。戰車又叫做兵車、武車等等。戰車運用於戰場之上一般認為是起源於夏朝時代。據《呂氏春秋》記載稱,在商湯攻打夏王朝是,就曾經出動戰車70輛作為主力軍隊。由此可見,戰車運用於戰場並且成為戰場主力由來已久。從商朝到春秋戰國時代,戰車一直是軍隊的主要戰鬥力。車戰則是主要的戰鬥力輸出模式。

2、車戰成為主流戰爭戰鬥力輸出模式的時代

一般讓為,車戰起源於夏商時代,發展與西周時期,鼎盛與春秋戰國時代。原因在於,車戰最作為一種戰爭方式。必須要運用於戰爭當中,才可以得到較大的發展。而夏商西周時代的政權過渡相對比較平穩,即使有戰爭的爆發也不過是短時期內的,而春秋戰國時代幾乎年年打仗,戰爭不斷。對於車戰這一個戰爭模式來看,無疑是最為有利的。

據《呂氏春秋》記載西周伐商的戰爭時:「「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而到戰國時期據《史記·張儀列傳》記載,當時秦軍的組成是「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而且在當時衡量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是通過「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等來衡量的。由此可見戰車的鼎盛時代是在於春秋戰國這一段亂世時期當中。

3、車戰漸漸退出歷史舞台的原因

到了春秋戰國的後期,車戰這一個戰爭模式,慢慢的退出了歷史的舞台,逐漸由騎兵成為戰爭的主要戰鬥力輸出模式。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車戰為什麼會退出歷史的舞台。首先,隨著戰爭規模,範圍的擴大,車戰對於地形的限制越來越突出。據《六韜》對於戰車的記載稱,「車,貴知地形」大概意思就是說戰車這一個利器,對於地形的要求非常高,例如地形險峻,鄰河道,有積水,坡度大等等一系列地形都不利於發揮戰車的作用,戰車發揮重要作用的地形得是大平原地區,隨著戰爭範圍的不斷擴大,自然而然的戰車能夠發揮重大作用的空間就會越來越小。

其次就是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到了戰國後期,諸侯戰爭,動輒幾十萬,上百萬。據《史記》對魏國武力記載:武力二十餘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斯徒十萬」。試想一下,這麼多的兵力,不可能將他們全部訓練成為戰車甲士,除此之外攻城戰的興起,也讓戰車失去了原有的作用。除此之外,騎兵的興起,對於戰場的衝擊說毀滅性的

《孫臏兵法》就詳細的描寫出了騎兵的優越性:「夫騎者,能離能合,能散能集。百里為期,千里而赴,出入無間。」騎兵的優越性幾乎克服了戰場的所有的不利因素,同時還大大的降低了成本,發揮出比戰車更大的作用。基於上面的原因,戰車的沒落也成為了必然。

二、騎兵取得戰車,成為戰場戰鬥力輸出的主力

1、騎兵的起源與發展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以戰車為主的車戰模式漸漸的被以騎兵為主力的戰鬥力輸出模式取代。騎兵在我國古代軍事歷史上占據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主要分為重騎兵和輕騎兵兩種,騎兵在我國起源甚早。早在商朝就有騎兵了,而周人就是為商朝牧馬的人,據《詩經·大雅》記載稱「古公瞏父,來朝走馬」。

這就可以充分反應騎兵在我國的悠久歷史。騎兵興起去戰國末期,盛行與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當中,特別是到了漢朝是騎兵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據《文選》記載當時的騎兵重視戰法的運用:方陣、圓陣、牡陣、牝陣、沖陣、輪陣、浮沮陣和雁行陣。有這八陣,就可以充分反映當時騎兵的快速發展。

2、騎兵的優勢

騎兵的興起,無疑是大大填補了戰車的不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是充分運用騎兵戰術,打敗是諸多強國,成為當時的一方霸主。據《史記》記載:「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這裡的騎射就是學習當時的夷狄的騎兵作戰方式,極大的提高了作戰的機動靈活性。除此之外,騎兵還具有極大的殺傷力,特別是對於步兵來說簡直就是噩夢般的存在

正是由於騎兵的重要作用,使得在此後的兩千多年裡,騎兵屢屢發揮巨大優勢。例如李世民虎牢關之戰,百騎破十萬,一舉定鼎天下。韓信以兩千騎兵大破十萬趙軍,成就兵仙之名。霸王項羽以二十八騎如入無人之境。等等一系列不勝枚舉的歷史證明,騎兵在古代軍事上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

3、騎兵退出歷史舞台的原因

眾所周知,騎兵在我古代的歷史上占據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式的作戰方式的出現,慢慢的,使得騎兵不在像以前一樣在戰場之上所向披靡了。特別是火炮的發明與運用。使得騎兵的地位開始慢慢的下降。在我國古代的戰爭歷史上——八里橋之戰,標誌著騎兵的徹底衰弱。清軍的騎兵對戰英法聯軍的近代化軍隊,以清軍的徹底失敗告終,據《拿破崙三世和他權力的頂峰》記載: 英法聯軍僅僅死亡5,但是清軍損失超過1200人。由此可見,軍事戰爭的近代化標誌著騎兵的沒落,也宣告的冷兵器時代的結束。

三、我國火炮的發明運用,取代騎兵成為戰場戰鬥力輸出的主力

1、我國火炮的發明與應用

火藥的發明,無疑是給火炮的誕生提供了前提條件,據史料記載在我國古代火炮的運用與發明應該在元朝時期,在明朝就有了大規模的運用,據明朝丘撰《大學衍義補》就有對於火炮的詳細記載:「今之制,用銅或鐵為具,如筒狀,中實以藥,而以石子塞其口,旁通一線,用火發之」,由此可見,火炮在明朝應該得到了大規模的廣泛的運用,據《明會典》記載,明朝時期每三年就有數千門火炮被製造和裝備。因此,我國古代運用火炮的歷史是由來已久的

2、火炮在我國古代戰場上的大規模運用及其優點

據現有的史料記載,可以推測出火炮在我國古代戰場上的大規模運用應該在明朝時期。從火炮形式的不斷變化發展就可以看出來這個趨勢,據《明會典·工部》記載稱,當時製作的「毒火飛」火炮,,炮,彈內裝「砒硫毒藥五兩」,「將飛打於二百步外,暴碎傷人」。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爆炸彈的記載,除此之外還衍生出了「大將軍炮」,「虎蹲炮」,「紅衣大炮」等等一系列火炮形式,極具殺傷力特別是在攻防戰當中。

我國古代火炮較騎兵有以下優點,第一騎兵不適宜攻防戰當中,而火炮恰恰的攻防戰的大殺器,彌補了騎兵的不足,除此之外,火炮對於騎兵特別是大規模的騎兵作戰有相當大的克製作用,往往火炮會讓騎兵軍隊人仰馬翻,潰不成軍。也使得火炮成為克製冷兵器時代的「坦克」——騎兵特別是重騎兵的一大殺器。火炮及其衍生品取代騎兵的也成為了必然趨勢。

四、總結

車戰,騎兵,火炮代表著古代向近代戰爭形式的過渡趨勢,由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再到火器時代。反映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變遷。無論是車戰還是騎兵亦或是火炮,都是特定時代的特定產物,他們都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變遷而被新的更先進的武器所取得。國有利器,方能長治久安,但是也需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參考文獻:

1、《明會典》

2、《呂氏春秋》

3、《史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