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區土民到教皇衛隊:瑞士無敵方陣興衰史

歷史心發現 發佈 2020-01-10T01:30:19+00:00

從勃艮第戰爭三戰擊殺大膽查理,到士瓦本戰爭擊敗神聖羅馬帝國,再到義大利戰爭攪動漫天風雨,瑞士聯邦以不大的疆域令整個歐洲聞風喪膽。

15世紀後期到16世紀初的西歐,堪稱瑞士長戟兵的時代。從勃艮第戰爭三戰擊殺大膽查理,到士瓦本戰爭擊敗神聖羅馬帝國,再到義大利戰爭攪動漫天風雨,瑞士聯邦以不大的疆域令整個歐洲聞風喪膽。


汝拉山脈群山之中的這群山民,何以突然如流星般閃耀於歷史的蒼穹,又何以在義大利戰爭的中期驟然衰落?

當歷史變成了傳說,傳說變成了神話,我們仍能掀開故紙堆的塵扉,去追索時光中的千秋壯氣。

彪悍的瑞士人

上古的瑞士人,屬於凱爾特人中高盧人的一支,被稱作厄爾維幾人。按理凱爾特人一般比不上日耳曼人善戰,但瑞士人卻大為不同,這與瑞士山區的環境有很大關係。


瑞士山區的緯度不高,冰川活動留下的河流和湖泊又使得這片山地不缺乏水源。然而山地土層太薄,海拔高處的融雪時間又太短,使得除了少數山間谷地之外,瑞士大部分土地只能作放牧之用。

而山間的牧地又尤其貧乏,因此自古以來,瑞士山民們為了爭奪融雪草場,經常發生流血的戰鬥。比起過農耕生活的凱爾特人,地理環境決定了他們更加尚武,也有更多時間去操練武藝。

在公元前時代,著名的漢尼拔和凱撒都曾經在與彪悍的厄爾維幾人交戰時陷入苦戰,公元前108年,甚至有一支羅馬軍隊被厄爾維幾人奪取了鷹旗,被迫遭受「軛門之辱」。


羅馬帝國滅亡後,勃艮第人和阿勒曼尼人滲入瑞士山區,與厄爾維幾人融合,改變了瑞士地區的風俗語言,也奠定了今天瑞士使用法語和德語兩種語言的基調。但法語區僅占當代瑞士人口的20%,其中重要的日內瓦地區還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一與瑞士人聯手剿滅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後分配給瑞士的。所以總體來說,中世紀的瑞士更多地還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重要成員。

瑞士的崛起

瑞士處於阿爾卑斯山上連接德意志和義大利的要道,可以獲得商業利潤。但取道群山而行的商人在中世紀終究不是很多,瑞士雖能獲得外界的先進軍事技術,但商貿收入卻有限。貧瘠的群山無法養活日漸增加的人口,迫使瑞士人需要憑藉自己的武勇來謀生。

由於地形複雜的原因,瑞士地區封建程度低,神聖羅馬帝國對其控制力薄弱。哈布斯堡家族雖然發跡於瑞士,但取得奧地利之後很快將統治重心遷移到肥沃的奧地利,結果對舊巢哈布斯堡的控制力下降。


但瑞士僱傭兵的真正崛起,是在反抗神聖羅馬帝國控制的過程完成的。在莫爾加藤等幾場關鍵戰役中,帝國軍隊被瑞士打得屢次慘敗,瑞士人向全歐洲展現了自己的武德,也使得山地中更多的州加入瑞士邦聯之內。

瑞士邦聯中,大部分的州是牧民和農民組成的村社集合,也有琉森、伯爾尼這樣典型的中世紀城市。在邦聯當中,村社成員與城市成員是平等的,建立起良性的合作關係,村社提供悍勇敢戰的士兵,城市提供長期作戰所需的金錢物資,這種合作關係使得瑞士逐漸形成強大的軍事力量。

當瑞士人的勢力擴展到阿爾卑斯山南北,又扼德意志與法蘭西之間咽喉的重要位置,瑞士的人力物力足以令其能夠主動進擊以介入全歐局勢,而非像過去那樣被動地反抗神聖羅馬帝國的控制,在這種情況下,瑞士的活躍也就成了必然的事情,瑞士邦聯也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的中央。

所向披靡的方陣

瑞士人依賴方陣作戰,在作戰時以州為單位組織軍團,而作戰的基本單位是300人的連,其中250人為使用20英尺左右長槍的主戰兵種,50人為遠程兵種和近身肉搏兵,瑞士人基本沒有騎兵。

瑞士人極端反對個人英雄主義,他們作戰前總會精細地勘察戰場,進行戰略戰術研究,卻沒有多少留名青史的傳奇名將,戰勝之後,參戰的各城邦共享榮耀。瑞士聯邦軍紀極為森嚴,方陣兵禁止輕易追擊,第一個逃兵將被當場弔死,他們露天宿營,不睡在營房中,以防夜襲以及磨鍊士兵吃苦耐勞的精神。


瑞士人一開始並不使用方陣,而是使用縱隊戰術,那是一種類似古羅馬三線陣的疏散型准方陣戰術,著這很有可能是古羅馬軍事的最後痕跡。有了這一寶貴的散陣作戰經驗,在進入方陣時代後,生長群山中的瑞士人仍擁有超乎一般方陣兵的機動性和靈活性,這成為他們的最大優勢。

一開始,瑞士長槍兵和戟兵是不披甲的,這使得他們極其擅長伏擊和偷襲。到了14世紀,瑞士人為了應對敵人的遠程火力,開始組建密集方陣,方陣前兩到三排的士兵有胸甲和頭盔。

15世紀歐洲盔甲技術高速發展,輕便而堅固的板甲流行,使得瑞士人能夠獲得防護的同時維持其機動能力,這成為瑞士人戰鬥力的依仗。


瑞士人會憑藉其強大的突擊能力,快速打垮削弱敵人的騎兵和遠程火力,而在步兵的正面碰撞中,世界上幾乎沒有軍隊是瑞士長槍兵的對手。此外,依靠著城邦兵之間同胞關係的紐帶,瑞士士兵擁有極強的協同性,他們能夠快速解散方陣之後又以最快的速度重組。

在著名的南錫會戰中,7000名瑞士步兵花了兩個多小時穿越充滿積雪的斜坡密林之後,幾乎頃刻重組了楔形陣,和騎兵一同偷襲大膽查理的側翼。瑞士戰士的山地作戰能力令大膽查理聞風喪膽,大呼:「我在和一隻在所有地方同時出現的蜘蛛交戰!」這句話也成了大膽查理的遺言,很快,大膽查理的炮兵部隊被瑞士人迅速打垮,他本人也被一名瑞士戟兵殺死。

南錫會戰絕非孤例,在實戰中,瑞士人常常使用弩手和長戟兵組成的散兵進行試探性進攻,長矛手組成的主力則分散在密林等敵人不容易發現的地域,令敵人誤判瑞士人的數量。當正面會戰開始後,瑞士人會飛快地組成陣型,發起進攻。


瑞士方陣之間通過鼓聲和旗號互相聯絡,當某個方陣遭到騎兵攻擊時,會組成空心方陣抵禦,其餘方陣趕來救援。瑞士人通過這種方式彌補己方一般缺乏騎兵的弱點。

興也軍事進步,衰也軍事進步

瑞士士兵以高昂的士氣著稱,在穆爾騰會戰當中,伯爾尼軍團面對勃艮第人的弩弓和火炮,全軍團3000人在還未接敵時,就已傷亡了500人,但他們依然奮不顧身地發起衝擊,最終將大膽查理打得慘敗。

不過,瑞士人的高士氣,除了他們的團結協作精神之外,是以絕大部分戰役中他們的傷亡比例都較低為保障的,人類畢竟是自私的動物,不可能都永遠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無論如何,瑞士人往往是為了錢而打仗。


瑞士人能夠發揮出其驚人的戰鬥力,與15世紀盔甲減重使得瑞士人能夠在方陣戰術中發揮他們山民的機動性,又保持防護能力有很大的關係。而瑞士軍的衰退,則是源於16世紀的火器發展。

因為瑞士方陣的強大正面對抗能力,正是長矛的密度提供的,如果遠程兵種比例太高,其強度就無法得到保障。而隨著火器技術的發展,16世紀前期的火槍手能夠以高於瑞士步兵的機動性去作戰,更適合密林、山地等複雜地形。

帕維亞會戰中,1200名火繩槍兵通過在複雜的地形上靈活機動,在300名長槍手配合下,就擊敗了5000名瑞士戟兵。殘酷的現實告訴瑞士人,時代變了。由於此前在比克卡戰役中,瑞士步兵頑固的正面強行進攻敵方火器部隊,結果留下了5000具屍體,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慘敗。這一次,瑞士人學乖了,在受挫之後集體潰散,這表明,即便頑強如瑞士步兵,在時代的車輪面前,也只能無奈的低下高貴的頭顱。


不過,令瑞士方陣無法東山再起的關鍵,仍舊是歐洲不停歇的軍事技術發展,尤其是燧發槍在16世紀中葉產生之後,火槍的精度和射速進一步上升,歐洲的戰術體系一步步由方陣時代進入線列時代,又進入散兵時代,瑞士人和他們的方陣,也就再沒有用武之地了。

小結

瑞士方陣是羅馬軍事藝術的最後一次復興,他們應時代大潮而興,又隨時代大潮而落,這正是「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不過,瑞士人的樸實頑強仍然展現在1527年守衛教皇的戰鬥當中,受僱保護教皇的瑞士近衛隊為掩護教皇撤離與數倍與己的敵軍死戰,189名士兵中有147人戰死,羅馬教廷稱讚瑞士僱傭兵"絕對忠誠"。1792年,法國大革命中革命軍攻克王宮,800多名瑞士衛隊為護衛國王全體戰死,更是展現了一曲鮮血與光榮的讚歌。直到今天,教廷都有一支瑞士人組成的衛隊,以紀念瑞士人曾經的英勇和忠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