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大廈不可以有1cm的誤差」| 案例:太過完美會害了你

上海樂天心理諮詢 發佈 2020-01-02T18:33:18+00:00

參考資料:1. 完美型的性格----對別人要求嚴格,對自己要求也嚴格. 豆瓣[引用日期 2017-05-29] 作者 | 暮 夏編輯 | 李若晨策劃 | 吳樂東

「我在單位乾的是財務,因為您也知道,這工作很嚴謹。所以我平時對自己要求也很嚴格,生怕出點差錯。我財務的帳管的一直很順利,老闆也很信任我,但越是這樣我的壓力就越大。怎樣才能讓自己更自信,同時減小壓力呢?」小梅坐在諮詢室里,一直無意識的在捏著書包的背帶,顯得一副惴惴不安的樣子。

我面前的小梅外表成熟穩重,做事認真上進,似乎工作生活都很順利,但卻感受到隻言片語間傳遞出內心的擔憂、對自己的嚴苛要求以及自我內心對好壞的評判掙扎。也許同事看到的更多是小梅成功光鮮的一面,可在這背後只有我這個心理諮詢師才能真切感受到她那嚴格要求自己、擔心自己做不好、謹小慎微的一面。

我深知這一切來源於小梅的完美人格和心理防禦機制,於是我逐條分析給她聽。


一、完美人格

完美型性格的特徵是對別人要求嚴格,對自己也要求嚴格完美型的朋友總體來講是內向、思考者,屬於悲觀的一群人。完美型的朋友嚴肅,得體,禮貌,矛盾,怕別人不在意,又怕別人太在意。他們總是在追求完美。生活規律是清清楚楚不改變的。

小梅提到生怕出點差錯,於是給自己很大壓力,其實這樣的壓力、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在曾經幫助到你,會一直比較順利。隨著順利狀態的持續,自己對做不好、不順利甚至失敗會更加擔憂和害怕,不知道如果它們真的出現了怎麼辦,所以能做的就是讓自己更謹慎更嚴格,以避免這樣的狀況出現,進而給自己增加了更大的壓力。


其實對自己要求嚴格、追求完美、保持一貫的好狀態,是每個人人格中都有的部分,只是在人格中這部分所占的比例、所擁有的權利有所不同。在弗洛伊德的學說中,人格被視為從內部控制行為的一種心理機制,這種內部心理機制決定著一個人在一切給定情境中的行為特徵或行為模式。弗洛伊德認為完整的人格結構由三大部分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謂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處於潛意識之中,它遵循「快樂原則」,它完全不懂什麼是價值、什麼是善惡和什麼是道德,只知道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價。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對社會典範的效仿,是接受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社會理想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構成。自我是面對現實的我,它是通過後天的學習和環境的接觸發展起來的,是意識結構的部分。自我奉行現實原則,既要滿足一部分本我的需要,又要受到超我的制約。

人格的冰山由這三部分組成,但每一部分所占的比例、所擁有的能量和權利又因人而異。

當超我的價值觀念很強烈,對成功失敗、對錯有嚴格的界定和要求時,本我對享樂、放鬆的追求就會受到更大的壓抑,處於現實調節者的自我此時是最辛苦的,一面要面對本我壓抑的不滿,一面又要努力達到超我嚴苛的要求。這樣的狀態自然會引起內心折磨,不滿於自己的成績,不斷地指責自己,又倍感壓力舉步維艱。

二、心理防禦機制


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心理防禦機制的積極意義在於能夠使主體在遭受困難與挫折後減輕或免除精神壓力,恢復心理平衡,甚至激發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激勵主體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戰勝挫折。心理防禦機制的消極意義則在於使主體可能因壓力的緩解而自足,或出現退縮甚至恐懼而導致心理疾病。

寫在最後:


其實,我們有的時候確實可以停下匆匆的腳步,讓自己安靜、放鬆,靜靜地感受一下現在的生活,是否舒適,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內心真正想追尋的是什麼?

也可以和自己說說話,問問自己開心嗎,是不是累了?可以擁抱自己,告訴自己對不起,讓自己這麼辛苦。對自己內心的柔軟、委屈、擔憂、緊張……輕輕地撫摸,是的,我看到了,我接納,我允許。

誠然面對,才能對自己欣然悅納。

參考資料:

1. 完美型的性格----對別人要求嚴格,對自己要求也嚴格. 豆瓣[引用日期 2017-05-29]

作者 | 暮 夏

編輯 | 李若晨

策劃 | 吳樂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