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暴君?那你們真錯了!談談我們對他的誤解吧!

心中的日月521 發佈 2020-02-06T20:15:34+00:00

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

提到秦始皇大家絕對不陌生,很多人都會想起他是一個暴君!但是秦始皇真有我們想像的如此殘暴嗎?也許我們對他有不少的誤解!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我們對秦始皇有多少誤解!

1.焚書坑儒

這可以說是秦始皇最為臭名昭著的一件事情了。但是這件事情的始末可能和大家的想像有些出入。

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首先是焚書,政令是燒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儒家等各家經典,而不是全部;而且對於農牧和醫學類的書籍,是全部保留的。真正導致這些精彩的思想大量流失的是項羽後來的一把大火。

而且也有人認為史書秦朝也是有保留的,不是全部燒毀。這可以從後世的史學家比如司馬遷、班固的作品中多有摘錄原史(採用第一人稱)的跡象得到印證。蕭何當年入咸陽的時候,很有可能搶救了一批秦政府保留的各國史書。戰國時代的大部頭都是成堆成堆的竹簡,想複製、私藏的難度可是真的高到一定程度了。所以我個人傾向於秦朝是有保留其他各國史書的。


然後是坑儒,對於這點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存在,有人認為是術士,有人認為都是儒生。比如唐代韓愈、宋代司馬光,就比較贊同這是「屠術士」。即使取最後一種情況,當時坑殺的的確是儒生,這些儒生也是本身尋仙失敗,或者不支持政令、私下搗亂、以古非今想要恢復周禮(分封制)的儒生,而不是說秦皇頭腦一熱,看你不爽凡是儒生都殺掉。支持坑殺的是儒生的比較著名的有東漢的王充,他考證的結果不過是「四百六十七人」而已。這才多少人,儒生何止上萬,秦政府自己的博士、官員等等難道不是儒生嗎?賈誼、董仲舒等相隔最近不過幾十年的大儒又是怎麼來的呢?他們好像也沒有表現出什麼不滿。

當然還有衛宏在幾百年後揭露的第二次坑儒:

今新豐縣溫湯之處號愍儒鄉。溫湯西南三里有馬谷,谷之西岸有坑,故老相傳以為秦坑儒處也。衛宏《詔定古文尚書序》云:「秦既焚書,患苦天下不從所改更法,而諸生到者拜為郎,前後七百人,乃密令冬種瓜於驪山坑谷中溫處。瓜實成,詔博士、諸生說之,人人不同,乃命就視之,為伏機。諸生賢儒皆至焉,方相難不決,因發機,從上填之以土,皆壓,終乃無聲」。此則閔儒之地,其不謬矣。

不過一般不被人接受,因為只有他一個人在說,並且以秦制這樣的做法很不現實。即使是真的,也依然不過是幾百人。不管是更早的春秋時期,還是之後的朝代,一次株連幾百儒生的情況都屢見不鮮。並不是什麼大事,真正像宋朝那樣號稱不殺士大夫的反而是特例。

這件事情之所以被後來者誇大,更多是因為當時秦國的制度比較嚴苛,六國剛剛歸一、人心浮動,對此不滿的情緒比較大。而後來掌握輿論的都是儒家士子,對於這種對自己極度不友好的帝王,當然是先噴為敬。真正有意思的是,那些被焚燒的《詩》、《書》等還是有不少保留下來的,而秦皇要求保留的那些實用的醫學、農牧的書籍,卻沒有保留下來,不得不說是一種很大的遺憾。當然了,後世的儒家一向視這些東西為小道尓,沒能留下來也是不奇怪的。

2.秦皇不過是摘了以前各位秦王的桃子

秦國的強大是從孝公時代商鞅變法開始的,經過後面的幾位優秀的秦王發展,秦國確實已經確立了國力優勢,無論是兵員戰鬥力還是糧食生產、工具生產都對東方六國占據優勢。這種優勢碾壓一國是可以做到,但恐怕遠遠沒到碾壓六國之和的地步。甚至在五國伐齊前,齊國打得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又是稱臣又是割地甚至丟了函谷關。

以公元前260年前後發生的秦趙長平之戰為例,這場戰爭動搖了趙國的國本。秦國當時的國力的確已經占據非常大的優勢,趙國即使有廉頗、李牧也不願意與秦國正面交戰。但是秦國長平之戰依然打的非常艱難,

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意思就是秦昭襄王發布了舉國動員令,徵召所有15歲以上的男丁去斷趙國的糧道,給河內郡所有應徵者加封爵位一級。即便如此,最後能打贏這場戰爭還多虧了反間計,讓趙王用趙括換下了廉頗。


這裡說一下,趙括未必是大家想的那麼無能,能跟白起剛上一個多月才因為後勤不足輸掉,也算盡力了。這是趙王的戰略問題,因為趙國拖不起了,需要尋求決戰。沒有採用廉頗的穩守策略。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

現在來看,比起被坑殺四十萬,不如繼續拖著,把秦國拖死,最差也不過是四十萬人都死了而已。

王悔不聽趙豹之計,故有長平之禍焉

趙王對於自己的決策也是很後悔的,秦國當時的後勤壓力也很大,戰損也很多。打完之後:

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空虛到其他六國都想要直接一波推掉秦國了。

趙國當時要說自己是東方六國中國力最強的,恐怕還不行。(沒錯,就是這個打贏了長平之戰的秦昭襄王曾經也被齊國按在地上摩擦)而秦國儘管是已經確立巨大優勢,想要動搖趙國國本(並沒有滅國),也是賭上了舉國之力的。全國男丁都被徵召,還需要秦王親自去加封爵位,你可以想像國內有多困難。即便如此,有名將白起在,加上趙王有戰略失誤,齊國等國沒有堅定支援,這才打贏的。所以說這時候的秦國光是碾壓趙國一國,都很勉強。


嬴政前247年登王位,距離長平之戰不過10年。他加冕成人禮,親理朝政是前238年,距離長平之戰不過20年。20年前秦碾壓一個很難說最強的趙國都很勉強,20年後就能碾壓六國之和了嗎?對於秦國至關重要的鄭國渠,就是嬴政時期修的,這項工程是秦國能橫掃六合不可缺少的根基之一。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此外嬴政還針對秦國現有的問題進行了一些變革,讓秦國國力進一步增強,並且更加重視法家,讓秦國成為一台戰爭機器。即便如此,在統一六國也不是那麼順利的。

王問於將軍李信曰:「吾欲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王以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王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遂命李信、蒙武將二十萬人伐楚;王翦因謝病歸頻陽。

嬴政想滅楚,李信說我只需要20萬,王翦說要60萬,嬴政覺得60萬太多了,於是派了李信去。

楚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敗李信,入兩壁,殺七都尉;李信奔還。

結果李信、蒙武除了一開始取了一些勝利,大敗而歸。要知道這兩位也都是不錯的將領了。

王聞之,大怒,自至頻陽謝王翦曰:「寡人不用將軍謀,李信果辱秦軍。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病不能將,王曰:「已矣,勿復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王曰:「為聽將軍計耳。」於是王翦將六十萬人伐楚。

沒辦法,秦王還得去找王翦,派60萬人去滅楚,而這60萬人幾乎是秦國所有的軍隊了。王翦拿在手裡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怕秦王不相信自己。只好不斷的要求賞賜,以此讓秦王安心。這跟蕭何貪財貨讓劉邦安心是一樣的。

王送至霸上,王翦請美田宅甚眾。王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 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國中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王坐而疑我矣。」

即使嬴政做了一系列改革,即使有了鄭國渠,即使有了這幾十年此消彼長,秦國滅楚的時候尚且需要帶走幾乎國內的全部軍隊,你還認為秦國的國力是碾壓東方六國之和嗎?

秦國國力之所以強大,根源的確在之前的商鞅變法;嬴政能統一六國,跟之前的秦王留下的基業是不可分割的。但是要說秦國必定統一六國,或者說嬴政就是躺著把六國滅了,那完全是不顧事實的。

3.修長城是勞民傷財,秦皇殘暴不仁

勞民傷財這句話是儒家專用的,專注於私德也是他們的特徵。宣揚「道德好、百病消」,把仁義禮智當做大力金剛丸推銷的他們肯定不爽秦始皇了。當然不肯干實事的同樣是這群人。秦皇修長城的手段的確可以再溫柔點,但是修長城是必要的。對於古代人你跟他講人權那是在搞笑。

匈奴叩邊不斷,不修長城就只能在北方維持巨大的軍事存在去抗衡,而遊牧民族掌握主動,隨時進攻,你卻必須一直養著這麼多軍隊在北方,少了那是送溫暖。養軍隊花費幾何?運送後勤勞民傷財幾何?秦皇是做完了這個比較才決定修長城的,修完長城依據工事可以極大的減少駐軍人數,減少後勤壓力,同時有效保證國內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建築能力才是我們漢民族的優勢所在,而不是跟遊牧民族打野戰。你們也不想想秦皇是何等驕傲的一個人,他可以親自下令處死任何人,但是他不會允許匈奴人屠殺他的子民。如果真的能滅掉匈奴,他還會忍氣吞聲修長城?當然了,估計滅掉匈奴,儒家也一樣像噴漢武帝一樣噴他。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如果匈奴南下殺個幾十萬人累積起來,鍋是不會算到秦始皇身上的。但是如果秦始皇讓人修長城死了十萬人,最後保護了幾百萬人,沒有人記他的功勞,只有人怪他弄死了十萬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嘛。

漢武帝跟匈奴不死不休是一樣的道理,他不滅匈奴,匈奴不斷叩關,死掉的百姓最後鍋肯定是算到匈奴頭上的。一旦他秣兵歷馬把匈奴打疼了,因為興兵死掉的人一定是要算在這位武帝頭上的,至於救下來的百姓,沒人知道也不會給他算的,窮兵黷武莫不如是。

楊廣修運河亦然,隋朝前後經濟重心南移,北方面臨極大的軍事壓力,必須靠南方輸血,所以修了這條運河溝通南北,所以遷都洛陽,然而世人都以為他是為了玩耍。事實上隨後的李唐王朝也極度依賴這條運河,漕運隨便出點問題都是京師震動的大事。如果不修運河,那麼北方維持不了軍備,導致突厥、吐谷渾入侵搶物資、殺百姓,鍋自然是算在這些外族人身上的,不會算在楊廣暴虐上。但是無論秦皇漢武,還是楊廣這樣的敗家子,那都是驕傲到不可一世的人,怎麼會因為怕背鍋就不幹事了。雖千萬人吾往矣。

4.統一是歷史必然,沒有他也會有吳始皇、齊始皇

現在有一種不好的趨勢,就是看了一句歷史必然性就什麼都往上面套。於是不管是秦始皇還是愛因斯坦,都是無所謂的,反正沒有他會有其他人來實現的。

這一看就是書沒有讀好,所謂必然,是針對宏觀歷史進程的,他並不針對某一個具體的獨立事件,在這套相關的階級理論、矛盾論等等中,具體事件都是偶然性。

到這件事上來說,歷史必然指的是人類社會有統一的趨勢。但是一來,這個趨勢可能是螺旋上升的,花費的時間可能是千年,也可能是萬年;二來,人類社會跟我們中國是沒有必然關係的,歷史上湮滅掉的民族並不在少數。所謂歷史必然只是說活下來的文明最後趨向統一,但是具體到我們這一片地方上的人,誰管你死活?沒有歷史必然說漢族一定會存在。

秦國的國力在當時的確很強了,但是我們之前也討論過了,還沒到躺著都能滅六國的地步。一個國家的強盛是一步一步的,但是衰落卻可以很快。隨便來個蠢點的王瞎搞點事情;或者國家分裂;或者謀朝篡位;或者其他國家崛起,這樣的實力對比的變化是經常出現的。像秦國這樣一連幾代都是比較優秀的王是很少見的,但是這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有能力橫掃六國的君主可能一百年就會出現一個,事實上能夠做到橫掃六國的雄主幾百年也能有一個。但是真正能夠棄分封、行郡縣、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建立中央集權封建帝國的君主,恐怕千年難遇。

如果沒有秦始皇,可能秦國很快衰落;然後楚國崛起,吞併了幾個小國,結果分裂了;然後趙國當上了老大,實力很強圖謀天下,結果繼續搞了個分封制,過了百年重新進入戰國;然後齊國崛起了,又開始圖謀天下,打到一半君主掛掉了,在外的武將自立。紛紛繞繞的,過了幾千年,再出一個 X 始皇我是相信的。

然而從嬴政到現在也不過兩千年,我們真的能等這幾千年嗎?誰能保證我們現在不會跟歐洲一樣?如果很多年沒有統一,我們華夏民族的認同感還存在嗎?(那時候還沒有漢族這個概念)即使秦國統一的時候,各國還也紛紛表示我不服呢。馬克龍最近說要建設一個統一的歐洲了,真有意思。不過能像歐洲那樣已經算不錯了,事實上當時匈奴勢大,沒有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僅僅憑割據政權很難抵禦匈奴的南下。看看石敬瑭是怎麼當兒皇帝送出幽燕的吧。你以為其他外族會給你安安心心推出秦始皇的時間嗎?恐怕直接被滅族都是有可能的。

5.認為中央集權、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很簡單或者沒有意義

事實上即便以秦朝殘酷的法家統治,大膽說出對此不滿的依然大有人在。比如博士淳于越以及許多其他儒生就不爽郡縣制,並借經典以古非今,這也是焚書的起因。

孔子一生的夢想就是恢復周禮,周禮是什麼?分封制度。分封制度的深入人心是我們體會不到的。項羽稱霸之後,依舊按舊例分封十八路諸侯王。漢高祖劉邦這樣的雄主總結秦亡的原因卻是皇族力量太過孱弱,出了事情沒人保駕護航才掛掉的。於是就實行郡國並行制,分封諸王,希望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以此保護他的江山。直到漢武帝時期才變成真正的大一統國家,前後波折了上百年。

沒有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就沒有漢民族後面的文化認同感。即便秦朝已經背了滅六國的所有仇恨值,漢高祖後面統一的時候還出了各種事情。漢武帝為什麼能讓漠南無王庭?不僅僅是靠衛青和霍去病這樣的天才將領,更靠的是整個帝國的輸血,支撐他們進行練兵作戰。沒有統一的中央政府,根本沒有辦法跟匈奴這樣強大的遊牧民族進行抗衡。在滅族之前,還講什麼人權啊。

6.認為因為秦始皇做了中央集權等等工作,才讓我們落後西方。

中央集權並不等於獨裁專制,與之相對立的也不是自由民主、代議共和。當今世界無論是民主燈塔美國還是英法,也算某種程度上的中央集權國家,最多是州縣有一定的自治權,與當年的分封不可同日而語。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任何脫離時代的精神文明,都是虛無的。原始社會、封建社會、近現代社會,對應的是不同的生產力發展情況,人能夠追求的自我意義都是有限的。你以現在的眼光看他們是狗,但是在他們所處的時代,他們是幸福的人。近代中國,生產發展已經到了兩千年未有之大變革,需要新的意識形態。但是拿到兩千年前,就不合適了。

理清楚個人與民族之間的關係,在真正亡國滅種的危機面前,沒有機會追求所謂個人權利。能當人,沒有人願意做狗,但是很多時候,願做狗而不得。只有活下去,才會有子子孫孫,才能談進步,才能談未來。消失在時間長河裡的民族有很多,誰關心他們曾經是不是人?我們稱讚臥薪嘗膽,為什麼上升到整個民族的隱忍和蟄伏的時候,就要質問人權呢。


可能用中國古代的例子不能讓你信服,那麼你可以了解一下南北戰爭。這場理論上說違憲的戰爭,置人權於不顧的戰爭,不服就打服你的戰爭。看看美國人自己如何評價這場戰爭,如果沒有這場侵犯個人權利的戰爭,美國還是不是今天的美國。

封建制度束縛思想,那是後世的那些為了方便統治的帝王和排除異己的儒家士子乾的。秦王朝是非常重視實用的農牧、醫學發展的,真正能夠壯大國家實力的事情,一律封爵,才不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人家只是不樂意你去追求什麼周禮而已,在這個方面的束縛思想。閉關鎖國和不重視商業貿易的根源在於儒家思想,你前面噴人家秦皇坑儒,現在又怪人家導致了中國近現代的落後,就真的是很迷了。

最後貼一段馬爾洛夫對於怎麼樣才能完成瓦良格號航母的回答:

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部、600個相關專業、8000家配套廠家,總之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能完成他。」

很慶幸,我們從兩千年前開始,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的偉大國家之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