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裡的那些人有家有女有兄弟,為何還要上戰場?

雲納君 發佈 2021-09-27T19:30:38+00:00

很榮幸,作為獻禮影片《長津湖》9月25日首映的第一批觀眾,先大部分人一步觀看了影片。網上隨便一搜《長津湖》,緊隨其後的,一定是震撼、炸裂、驚嘆等最直觀的感官感受,這說明了《長津湖》給觀眾帶來的觀感是極好的,同時也說明了它的製作是成功的。

很榮幸,作為獻禮影片《長津湖》9月25日首映的第一批觀眾,

先大部分人一步觀看了影片。

看完後,我忍不住去網上看大家的評價,果然如我想的一樣——

好評如潮,口碑炸裂,很多網友表示:

雖然影片長達176分鐘,可是沒有一分鐘多餘的鏡頭,完全不夠看!

這一點,跟我的感受一樣,

影片的節奏有張有馳,三個小時看下來非常流暢,沒有一絲湊時長的感覺,

最主要的是你想看的都有,

炸裂的戰爭戲、感人的戰友情、百分百還原的器物......

一一俱全!

網上隨便一搜《長津湖》,

緊隨其後的,一定是震撼、炸裂、驚嘆等最直觀的感官感受,

這說明了《長津湖》給觀眾帶來的觀感是極好的,

同時也說明了它的製作是成功的。

可是,除了這些燃到炸的感官享受,

我們還要思考有如此觀感的原因,為什麼看了以後我們的後勁兒會這麼大呢?

當然,大製作是一方面,畢竟它的陣容搭配是極其出彩的,

三大導演齊聚,怎麼能不出好作品?更何況,每一位導演都發揮出來自己最擅長的風格,

獨特的拍攝技巧和拍攝理念,給電影帶來了諸多的驚喜。

除此之外,所有的主創人員都把自己全部的心放在了電影人物的塑造上,

只為了把每一個人物的底色進行最大程度的還原。

畢竟,對於戰爭片來說,要保證的不光是戰爭戲份好看,

還要保證每一個人物都有血有肉、仿佛真實活著一樣。陳凱歌導演也極其注重這一點,

在導演特輯中,他強調「一部戰爭電影一定要從人物開始。」

很顯然,這些在影片中都體現到了,影片沒有神化角色,讓他們有血有肉地活在影片中,用網友的話來說就是:「千里會流淚,萬里會犯渾,雷爹會喊疼,梅生會思女。」

總之,正常人有的情感、情緒以及感受等,他們也都有,

這無疑拉進了觀眾與影片中人物角色之間的距離。

原來,在影片中浴血奮戰的戰士們,

也都只是最平凡的普通人啊!

這讓我們不禁想,如果我們生活在那個年代,說不定也是冰雕連中的一員,

是躺在戰火硝煙中的一員,是流血不止的一員......

這些都給了我們極大的代入感,讓我們有種活在電影裡的感覺。

除了這些,影片好看的另一個原因,用語言來說是有些蒼白的。

因為,只有真正去完完整整看了,才能最大程度地體會到。

在沒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對長津湖戰役其實是有一定了解的,

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是這場戰役的代名詞,

可當時的我並不理解這八個字的份量有多重,

更不知道為了這八個字,中國人民志願軍付出了多麼慘痛代價。

直到影片真實地還原了這長場戰役後,

我才明白這是一場完全憑藉堅定的信念而取勝的正義之戰。

影片中,美國的王牌戰隊北極熊團,

不僅武裝到了牙齒,還擁有最先進的武器裝備,

並且影片中出現的那些飛機、戰艦、坦克等先進的武器,都是他們的,

反觀我們,不僅武器不如他們,物資還極其缺乏。

最慘的時候,戰士們甚至連飯都吃不上,

在極寒的天氣里啃著凍土豆。看到他們瑟瑟發抖的樣子,我們的眼淚忍不住一直掉!

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

他們憑藉著堅定的信念、鋼鐵版般的意志,

用犧牲和鮮血守護了正義、取得了勝利。

我無法想像他們承受了多大的痛苦,也無法用言語去形容這場戰役他們打得有多艱難,

只知道這是一場充滿了絕望的戰役,讓他們絕望也讓如今的我們絕望。

一位女觀眾哭著說:他們其實並不知道前面還有什麼,他們只有一個信念,就是往前沖,

打完一杖後面還有坦克要打過來,當時的我都絕望了,他們真的太難了!

這哭聲,是對先輩們的心疼,更是對美軍的憤怒、抗議。

「你(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堵在人家家門口,是於情於理說不過去的。」

既然如此,哪怕再苦再難,為了這公平正義,我們也要抗爭到底;

哪怕犧牲哪怕流血,為了祖國尊嚴,我們也要不屈不撓。

這是一場正義之戰,更是一場尊嚴之戰,

是一場讓世界各國明白「沒有什麼能打倒英勇無畏的中國人民」的戰役,

這些都極大地激發了我們的愛國主義情懷。

也正因此,帶給我們的後勁兒才如此大,

它讓我們明白如今的和平來之不易,更讓我們生於華夏,是多麼幸運。

這樣一部電影,我們難道不應該去看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