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最牛的一支部隊,能征善戰,最後打成「王牌軍」

天上的消星星5 發佈 2020-06-13T22:09:54+00:00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是一支能征善戰的英雄部隊,當年在黑土地馳騁時,為東野2縱,其麾下的5師更是王牌師,以「三猛」聞名,當時的師長鍾偉更是一個能調動總司令林彪、改變林帥命令的戰將。

我軍最牛的一支部隊,能征善戰,最後打成「王牌軍」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是一支能征善戰的英雄部隊,當年在黑土地馳騁時,為東野2縱,其麾下的5師更是王牌師,以「三猛」聞名,當時的師長鍾偉更是一個能調動總司令林彪、改變林帥命令的戰將。

在朝鮮戰場,39軍參加了所有的戰役和戰鬥,是消滅美軍最多的部隊,共殲敵6萬多人。

39軍的前身是徐海東大將指揮過的紅25軍,萬里長征的開路先鋒。抗戰時改編為八路軍115師344旅687團,參加過平型關大戰。解放戰爭時發展成為東北野戰軍第2縱隊,49年全軍整編時被列為第四野戰軍第39軍。

抗戰時,39軍是115師344旅,是名副其實的八路軍,為什麼後來成了新四軍呢?原來與黃克誠的一個建議有關,他是這樣說的:

「1940年4月,我奉命離開太行山赴冀魯豫,遂將新一旅留下堅持太行山區平爭。我率三四四旅和縱隊直屬隊越過平漢路,到冀魯豫與新二、新三旅會合。我們剛離開山區,尚無平原作戰經驗。離開太行山時,韓先楚率主力為一路,我率縱隊機關和直屬隊為一路,分兩路向冀魯豫進發。

我們到達冀魯豫與楊得志會合後,奉命組建了冀魯豫軍區和軍政委員會,我兼任軍區司令員及軍政委員會書記。

我考慮到在冀魯豫集中這麼多部隊,不利於今後的發展,迴旋餘地也不大,遂根據中央「鞏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部署精神,向中央和總部建議,將第二縱隊分成兩攤子,我與楊得志各帶領一攤子,一部分堅持冀魯豫鬥爭,另一部分越過隴海路,向華中發展。」黃克誠的建議,得到中央軍委的高度重視。

毛澤東在4月17日電示:新二旅及三四四旅共12000多人,由太行山出發,在冀魯豫邊界,設法消滅石友三部後,準備隨時調往隴海路南,配合彭雪楓部行動。

向我冀魯豫根據地進犯的叛逆頑軍石友三部主力被我軍殲滅後,黃克誠部便著手準備離開冀魯豫南下。

於是,5月下旬,三四四旅(轄六八七、六八八、六八九團)在旅長劉震、政治委員康志強率領下先頭出發,黃克誠與第二縱隊參謀長韓振紀率縱隊部、教導營及新二旅於6月初出發。新二旅(轄第四、五、六團),旅長田守堯在延安學習尚未到職,由該旅政治委員吳信泉、副旅長常玉清帶領。

第二縱隊南下之先頭部隊於6月20日到達豫皖蘇邊區新興集,與彭雪楓率領的新四軍六支隊會合。6月27日,中央軍委電示我部與彭雪楓部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活動於津浦路西、隴海路以南,以對日寇作戰,鞏固豫皖根據地,擴大與整訓部隊為中心任務。」

第四縱隊由彭雪楓任司令員,我任政治委員,張震任參謀長,肖望東任政治部主任。

6月29日,中原局(1941年5月改為華中局)書記劉少奇來電,要黃克誠作東進準備,「20天後派三個團過津浦路活動。」

7月15日、17日和18日,劉少奇連續三次來電催我速率所部過津浦路,東進皖東北。

於是,黃克誠遂將三四四旅(欠六八七團)由旅長劉震、政治委員康志強率領,留在彭雪楓部,以加強其主力,教導營也留下一半給彭,我率新二旅的第五、六團和三四四旅的第六八七團及教導營的兩小連,離開豫皖蘇,越過津浦鐵路,向皖東北挺進。

此後,黃克誠部,包括彭雪楓部,都在中共華中局的直接領導下,開始了開闢、建設新四軍抗日根據地的鬥爭。

黃克誠部後來成為新四軍3師(後來劉震所部歸建),彭雪楓為新四軍四師。

1945年8月,黃克誠提出建議,要加強東北的軍事力量,於是,中央同意他的提議,黃克誠帶著他的新四軍3師去東北,發展為後來的39軍,以及43軍的一部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