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溫室大棚作物要重防灰霉病!搞准病因症狀,才能巧妙防治

農技小背簍 發佈 2020-01-06T06:30:48+00:00

對於溫室大棚種植的各類瓜果蔬菜等作物來說,冬季低溫、高濕、弱光的環境非常不利於各類農作物的生長,但是低溫、高濕、弱光的棚室環境會為灰霉病發病與流行創造有利條件。

對於溫室大棚種植的各類瓜果蔬菜等作物來說,冬季低溫、高濕、弱光的環境非常不利於各類農作物的生長,但是低溫、高濕、弱光的棚室環境會為灰霉病發病與流行創造有利條件。溫室大棚內不論種植的番茄、黃瓜、辣椒、韭菜、菠菜、萵苣、西葫蘆等蔬菜類作物,或者是種植的草莓、葡萄等類水果作物,都非常容易發生灰霉病的危害。

對於灰霉病來說,它是一種低溫高濕性的真菌病害,也是冬春棚室內各類瓜果蔬菜種植生產過程中發生最普遍、危害最重的病害類型,每年冬季都會頻繁爆發,尤其在冬春持續陰雲雨雪的天氣情況下,或者在長勢較弱、抵抗力較差的作物上,灰霉病的病菌會在棚室中快速的繁殖蔓延,在農作物受害特徵上具有發病快、傳播快、危害重、難根治的特徵。

作為作物上的三大霉病之一,灰霉病對作物的危害情況十分嚴重,對作物的產量影響十分大。一方面,灰霉病從作物的苗期到成株期都會普遍發病;另一方面,灰霉病對作物的葉片、莖稍、花朵、果實都有非常大的危害性;再一方面,灰霉病發病率高、易傳染、反覆發病率強,尤其在作物花果期時發病率最高、作物受害情況最重,如果作物發病後防治不及時,將會作物造成20-50%及以上的減產量。

灰霉病在冬季溫室大棚內種植的作物上幾乎每年都會發病,雖然同樣是發病受害,但有的棚室作物發病輕、受損輕,有的棚室作物發病重、減產重,同樣時防治作物上的灰霉病,但有的田地防治情況成效十分突出,有的田地即使是頻發打藥也無法控制住病情——那麼原因與差距到底出在哪些方面呢?

今天,農技小背簍就針對冬季棚室作物上的灰霉病防治問題,向大家詳細介紹一下:①導致灰霉病頻發生的主要原因;②灰霉病對作物的危害特徵、症狀表現以及病發規律特點;④灰霉病的綜合防治方法。在此,農技小背簍特別提醒大家:冬季是棚室作物上灰霉病的高發期,大家一定重視警惕起來,一定要堅持「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堅持不懈的進行嚴守死防,嚴格做好冬季作物灰霉病的防治管理,以此來確保作物能夠健壯生長、高產優收。

一、冬季溫室大棚灰霉病的主要病發原因

1、低溫高濕的環境容易誘發灰霉病

灰霉病屬於十分典型的低溫高濕性病害類型,病菌的孢子在7-20度的溫度環境就會繁殖,灰霉病的病菌可以通過氣流傳播,在18-23度的溫度環境、80%上的空氣濕度環境中非常容易導致作物發病,尤其在20-23度的溫度和90%及以上的空氣濕度環境中,灰霉病只需要48個小時就可以快速爆發。因為冬季棚室處於相對封閉的溫濕且弱光環境中,再加上很多農民朋友對棚室通風控溫不及時,這就給灰霉病的爆發創造了有利的時機。如果在冬季遇到持續陰雨天氣時,會進一步加重灰霉病的爆發流行。

溫度對灰霉病的發病情況影響非常大,雖然18-23度的溫度環境有利於灰霉病發病,但是灰霉病的病菌怕強光和高溫,當棚室內的溫度高於30度以上時,灰霉病菌孢子的萌發就是受抑,病情發展就會很遲緩,而且病情會得到有效的抑制。

2、灰霉病發生早的地塊和年份,作物發病率高、受害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麼一種現象:每年灰霉病高發期時,有的地塊發病重,有的地塊發病輕,有的年份發病重,有的年份發病重;但凡是發病早、發病重的棚室地塊及年份,灰霉病就越容易爆發流行。其原因就在於:因為發病早、發病重的地塊和年份,溫室大棚內和土壤在前期就早已積累下大量的灰霉病菌病,等到病害盛發期時,只要在溫度和濕度條件適宜,灰霉病的孢子就會快速、大量的產生,灰霉病就會快速的在棚內爆發流行,尤其在低溫高濕的環境下,灰霉病會在1-2天內就會傳染遍整個棚室中的作物,從而造成作物嚴重受害。究其原因,就是前期對灰霉病防的不到位、治的不徹底。

3、 長勢衰弱、傷口多、管理粗放的棚室作物更容易染病

灰霉病屬於可以通過空氣、水流、傷口以及農事操作傳染病情的病害類型。一般來說,水肥管理得當、植株管理科學、苗株長勢健壯的 田地與作物,灰霉病的發病率相對較低、作物受害情況相對較輕。但對於長勢衰弱、病蟲害較多、植株傷口較多、偏施氮肥、使用腐熟發酵不徹底的有機肥或經常澆灌大水的溫室大棚,作物苗株因為自身長勢較弱,對外界不良環境抗逆力和對病蟲害的抵抗性比較差,灰霉病就更容易侵染到作物苗株上,從而導致作物更早、更快、更重的發病受害。

此外,對於農事操作不當或植株整枝修剪不當以及中下部老黃葉較多、敗葉枯枝殘花較多的溫室大棚作物,也會給灰霉病的傳播創造有利條件。

4、通風透光不良的溫濕大棚作物容易發病

良好的通風透光環境,可以有效的抑制病菌防治、降低灰霉病的發病率。如果溫室大棚內作物種植密度過大或者定植過密或除葉整枝修剪不及時或過量使用氮肥,會導致作物生長過程中發生枝葉叢密、交叉重疊、互相隱蔽遮光的情況,不僅會加大溫室大棚內的濕度、影響地表濕度的散發,還會影響作物的正常透風和採光,這樣以來既會導致作物生長不良、長勢衰弱,同時通風透光條件不良、濕度過大的環境還會給灰霉病的繁殖與傳播創造有利的條件,再加上冬季低溫、寡照的不良氣候條件,從而大大增加灰霉病在棚室作物上的發病率,病害情況也會大幅加重害。

除此之外,因為冬季外界溫度比較低,很多種植溫室大棚的農民朋友經常會減少通風的時間來預防作物發生凍害。如此以來,就會導致棚室內長時間處於濕度較大的情況下,尤其是在打藥或澆水後,如果不及時通風排濕,還會進一步加重棚室內的濕度,甚至還會導致作物葉面長時間凝水,這樣會進一步加重灰霉病害的發生幾率和病害程度。

5、作物花果期更容易發生灰霉病

對於一些茄果類的農作物,因為作物在花果期時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同時進行,植株體內養分消耗量比較大,此時作物往往處於株體虛弱、抗逆抗病能力較差的狀態,尤其是在頭茬果實採收後、二茬花盛開時最容易爆發灰霉病,灰霉病會通過頭茬花殘留的殘敗花瓣或摘果後的傷口以及幼果上的傷口進行侵染,從而導致大面積的誘發灰霉病。

6、防治不及時會導致反覆侵染加重病情

灰霉病可以通過土壤、空氣、水流、植株傷口、田間操作等進行傳播蔓延,而且灰霉病的病菌不僅分為菌核、菌絲體、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等多種形態,這幾種形態都可以作為病害傳染的源頭進行反覆、多次的循環侵染。在作物發生灰霉病後,如果不能及時有效的進行防治,就會導致灰霉病在棚室內、作物間互相的傳染髮病,從而大大加重病情與危害。

二、灰霉病對作物有哪些危害症狀 ?

灰霉病在作物的苗期到成株期都可以隨時發病危害,而且對作物的葉片、花朵、莖稈、果實以及新稍嫩芽等都有危害性。具體表現如下:

1、葉片受害

作物葉片染病受害後,一般先從葉緣、葉尖發病,葉片上先會出現水浸狀的淺褐色病斑, 隨著病情的發展,葉片上會出現不斷擴大且病緣越來越清晰的「倒V性病斑」,在空氣濕度較大的情況下,受害葉片的病斑上會出現一層灰色的菌霉層,在空氣乾燥的情況下,受害葉片上的病斑的會出現上卷、變脆乾裂的情況,而且病斑顏色也會有淺褐色變為灰白色。

2、花朵受害

作物的花朵是灰霉病經常危害的部位,而且灰霉病的病菌大多是由殘敗花和傷損花開始侵染髮病。花朵染病受害後,花朵的花瓣、花梗、花萼等部位先會出現淺褐色的病斑,隨著病情的加重,病斑的顏色會有淺褐色變為暗褐色,在空氣濕度較大的情況下,受害花朵會發生腐爛現象,病斑上長出灰色菌霉層,在空氣乾燥的情況下,受害花朵會失水乾枯,最終導致凋落或僵掛在枝頭。

3、莖稈受害

作物莖稈染病後,一般都是從苗株莖稈上的傷口處或者枝杈部位開始染病表現出病情,莖稈剛染病時,受害部位先會出現水浸狀、灰白色到淺褐色的小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會不斷的發展和增多,並擴連成較大的長條型病斑,當病斑環繞莖稈一圈後,受害作物的莖稈會產生腐爛、乾枯或折斷的現象,從而導致作物萎枯死亡。在空氣濕度較大的情況下,作物莖稈受害部位會產生一層灰色菌霉層,在空氣乾燥的情況下,病害部位會發生乾枯現象。

此外,在濕度較大的情況下,灰霉病還會侵染新芽嫩稍,造成新稍生長點和嫩芽出現水浸狀腐爛或乾枯死亡等病害特徵。

4、果實受害

作物果實受害,主要集中發生在作物的開花坐果期和幼果膨大期時。果實染病後,一般先從幼果的果梗、果蒂、果尖等部位開始發病,然後病害再向果實果面傳染蔓延,受害果實上一般先會出現灰白色的水浸狀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受害部位會發生軟腐現象,在濕度較大的情況下,病斑上產生較為密集的灰色菌霉層。

三、如何綜合防治令人頭疼的灰霉病害?

在低溫高濕的冬季,尤其是冬季持續陰雨比較多的年份,溫室大棚內的灰霉病發病率比較高,而且發病速度比較快,最好的防治方法就是通過前期精細化管理進行預防,病害發生前的「防護」管理是防治灰霉病的核心。如果等到棚室內的作物已經發生灰霉病,受害作物部位上已經長出灰色的霉層毛(灰霉病孢子),灰霉病菌分化出大量的孢子很容易會進行大範圍的二次侵染髮病,到此時再用藥防治,不僅會加大防治的難度,而且往往很難再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有效防治冬季棚室內的灰霉病呢?

1、早預防

做好棚室內的消毒殺菌處理:在棚室作物播種或移栽定植前,一定要先做好棚室內的消毒殺菌處理。一方面,對發病情況較重的棚室,應當合理安排茬口,與抗病性較強或不易發病的作物進行2-3年的輪茬種植,採用高畦、起壟、覆膜的栽種模式;一方面在上茬作物採收後,要把棚室內所有的病株、病葉、病花、病果、病穗、病稈、雜草以及根系等徹底清理出棚外進行集中焚燒或深埋;一方面在播種或定植前要是對種地土壤和棚室內部的角角落落進行藥物消毒殺菌處理,噴藥、撒藥時要求全面、細緻、面面俱到,不能留有任何的死角,如果有條件,可以利用灰霉病懼怕高溫的特點進行高溫悶棚處理20天左右,搭配石灰氮等進行乾濕高溫悶棚殺菌防病效果會更好。

做好播種定植前的藥物消毒殺菌處理:一方面,要選擇抗病性較強的品種和無病無害的健壯幼苗;一方面,不論是播種還是定植,應當提前對種子進行藥物拌種殺菌、對幼苗進行藥物蘸根後再栽種,同時,定植時要對幼苗進行挑選分級,然後進行分開栽種、分開管理。

做好作物生長期內的常規管理:一方面,要根據墒情、地力與品種進行合理密植,以防種植密度過大而影響棚室田間作物的正常透風采光;一方面要加強水肥管理,施肥上要以腐熟有機肥為主、氮磷鉀化肥為輔,在儘量增施有機肥、適量增施磷鉀肥、控制氮肥的基礎上,保證營養供應充足平衡、作物生長健壯,在澆水管理上,冬季應當儘量控制澆水量和澆水此時,尤其要避免大水漫灌式澆水和陰雨天澆水,建議採用順壟澆灌、膜下滴灌、小水勤澆的方法,冬季澆水應當選擇晴天上午溫度較高時澆水,並且澆水後要及時通風排濕,以防造成棚室內濕度過大而誘發灰霉病;再一方面,在作物生長期內要做好整枝、打杈管理,同時要及時摘除植株中下部的老黃葉,以此來改善棚室內作物的通風透光環境、預防透風透光不良而誘發病害。但要注意的是,在進行田間農事操作時(如疏花疏果、修枝摘葉、綁蔓吊蔓等),應當選擇晴天上午葉面凝水風乾後再進行,同時要做好苗株上傷口的藥物保護,以防被病菌侵染。

做好冬季棚室內的通風、排濕、控溫管理:灰霉病屬於低溫高濕性真菌病害,我們通過調控棚室內的溫濕度可以破壞灰霉病發病的條件,以此起到預防或抑制病害的目的。在外界氣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在冬季澆水後進行通風排濕時,可以選擇晴天上午進行通風,每次通風半個小時左右,等把棚內濕度降到75%以下時再關閉通風口,等到棚室內的溫度升高到30度及以上時,再通過放小風口的方式把棚室內的溫度調控在30度左右即可,等到下午時再通過加大通風量把棚室內的溫度調控在25度左右、濕度調控到70%以下。在作物生長期內,為了預防灰霉病害,建議把棚室內的白天溫度控制在25-30度左右、夜間溫度控制在15%左右、空氣濕度控制在80%以下。

做好花期時的病害高發期防護管理:花朵(尤其是殘敗的花瓣、柱頭等)是灰霉病最容易侵染的作物組織部位,對於番茄等作物來說, 可以在蘸花時在蘸花葯液中適量加入300倍的乙霉威、嘧霉胺等防治灰霉病的藥物,以此來減少作物花期染病的風險。

2、早發現

灰霉病在侵染到作物上進行潛伏時,往往會造成作物的新稍、嫩葉、花穗的顏色由濃綠、鮮亮變得暗淡、無光澤,有時還會造成葉片枝稍出現乾枯的情況,潛伏期的病菌當遇到合適的溫濕度後就會立即爆發病情。

因此,在冬季灰霉病高發期時,咱們廣大農民朋友應當加強棚室內病害巡查管理,當發現作物生長以上情況時,就應當抓住病害潛伏期的有利時機及時用藥進行防治,此時用藥建議使用保護性藥物復配治療性藥物進行噴施,這樣可以把灰霉病害滅殺在病發前。

3、早防治

在棚室內作物發生病害後,應當立即採取措施進行防治,不可延誤。

一方面,對於已經零星明顯發病的病株、病葉、病花、病果、病穗,應當立即拔除,然後移到棚室外進行集中焚燒深埋處理,以防造成病害在田間蔓延。

一方面,在冬季棚室農作物灰霉病防治管理上,①建議在病發前或病發初期時,按照每畝300克的15%異菌•百菌清或150克的45%百菌清煙劑或200克的20%腐霉•百菌清煙劑的用量,在傍晚時於棚室內作物的壟行空地點燃進行藥物熏棚整晚,熏棚後到第二天早上進行通風換氣,可以根據病害防治情況連續熏棚2次左右,每隔7-10天熏棚1次,相比與噴藥,熏棚可以避免增加棚室內的濕度;②在棚室內作物大面積發病後,建議使用500倍的乙膦•錳鋅或500倍的53%精甲霜•錳鋅或700倍的75%百菌清或800倍的72%霜脲•錳鋅或700倍的80%代森錳鋅等藥物進行噴施防治,也可以使用嘧霉胺+異菌脲、嘧菌酯+腐霉利、啶氧唑+福美雙、嘧霉胺+福美雙等保護+治療的藥物復配方法進行噴藥防治,根據防治病情防治情況連噴2-3次,每隔7-10天噴施1次,用藥時應當注意選擇2-3種藥物交替使用,打藥時還應當選擇晴天上午溫度較高時打藥,打藥後要注意及時通風降濕,打藥後最好棚室內的溫度升到30-32度左右保持1個小時,並把濕度降到70%左右,這樣可以提高藥物防治灰霉病的效果。

除此之外,因為灰霉病懼怕高溫,對於發病快、病情重、傳染迅速的地塊,我們可以通過把棚室內的溫度升高到33-35度左右並保持2-3個小時,這樣可以通過棚室內高溫抑制灰霉病害的爆發流行。

點擊上方「關注」農技小背簍

每日了解更多新鮮農業種植知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