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畢業後回饋家鄉 把技術送到田間

東風新聞 發佈 2020-05-10T15:18:43+00:00

5年來,她始終奮戰在農業科研生產第一線,從事穀子遺傳育種和生物技術研究,先後參與6項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項目,籌劃共建了安陽市首個農作物科技創新研發中心。


姓名:宋慧

年齡:35歲

身份:第24屆「河南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安陽市農業科學院穀子研究所副所長

導語

4月28日,「河南青年五四獎章」揭曉,安陽市農業科學院穀子研究所副所長宋慧榜上有名。5年來,她始終奮戰在農業科研生產第一線,從事穀子遺傳育種和生物技術研究,先後參與6項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項目,籌劃共建了安陽市首個農作物科技創新研發中心。

博士畢業後回饋家鄉 奔走于田間地頭

1985年,宋慧出生於河南安陽,由於父親常年在外工作,家裡的農活基本全部落在了母親一個人的肩上。「那時我就希望自己將來能為父母做點什麼,讓像母親這樣的農民不那麼辛苦。」宋慧說。

2013 年,宋慧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面對多所高校科研平台向她拋出的橄欖枝,她還是選擇了回故鄉。「我來自安陽,故鄉培養了我,我離不開她。」

就這樣,宋慧毅然回到安陽,成為安陽市農科院第一個農學專業博士,立志要將小穀粒,做成農民脫貧致富的「金疙瘩」。

2016年7月19日,是宋慧申報的河南省科技重點研發項目在安陽試驗田取樣的日子,那一天她至今還記憶深刻。

「當時天空黑壓壓的,感覺馬上就要下雨。」如果未能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取樣,之前所做的工作將前功盡棄。

100多畝地共有5個取樣點,為了拿到有效樣本保證試驗的有效性,宋慧和其他三名同事「顧不上太多,只能和時間賽跑」。

背著液氮桶,拿著剪刀、鑷子和酒精,他們在田間穿梭,當大家大汗淋漓剛從田間取完樣本走出來,大雨就傾盆而下。「我們都累得跑不動了,淋就淋吧,只要樣品取上我們就放心了!」

為了打通「科研的最後一公里」,在宋慧和團隊及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安陽市農科院與宋慧的母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共建了安陽市首個農作物科技創新研發中心,旨在通過「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推廣模式,開展一系列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研發與推廣,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回憶起舉行揭牌儀式的那一天,宋慧激動地說:「能做農科院與母校之間合作的橋樑,我感到非常自豪,這不僅為科研人員提供了一個更高級的平台,也對安陽農業現代化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用新媒體推廣技術 為穀子產業提質增效

疫情期間,為了不誤農時農事,宋慧和團隊通過美篇、微信、快手等多種新媒體,面向廣大種植戶開展農業技術服務,解答種植技術難點,為春播地區谷農春季復工復產提供穀子品種和技術保障,同時協助農業農村部完成疫情期間對河南省穀子產業影響的問卷調研,撰寫調研報告。

宋慧和團隊採用「科研成果+農技推廣+多元經營」的雙擎驅動模式進行技術推廣,先後在安陽、洛陽、鶴壁等地建立了豫谷系列穀子品種試驗示範基地,示範推廣機械化輕簡栽培、化控免間苗輕簡化等栽培技術,並輻射到遼寧、山西、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等。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宋慧所在的研究團隊使得豫谷系列穀子新品種和綠色高效生產技術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達到245.2萬畝,畝增產10%以上。

用自己的所學幫助別人 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由於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宋慧與家人常常聚少離多。

為了縮短育種年限,她和同事常常11月份就前往海南三亞南繁基地,第二年的四五月份才返回安陽研究所。

2017年的冬天,恰逢宋慧到海南育種基地的日子,為了縮短研究周期,宋慧放下當時只有3歲還在高燒的孩子,隻身來到基地搶農時播種。

為了獲得穀子高產的優質的第一手資料,她每個月要觀察上千株谷穗,70多畝的試驗田要走兩三遍,通常一遍下來就是半個月的時間。用她的話來說,「衣服都是幹了又濕、濕了又干」。

一個優良作物品種的誕生,通常需要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篩選、考驗和培育。宋慧所在團隊是由劉金榮研究員帶領的河南省穀子育種創新團隊,選育的豫谷1號,獲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是迄今為止雜糧界的最高獎項。

為了彌補不在兒子身邊,對孩子關注不夠的遺憾,宋慧總是有意地讓兒子看自己的工作照,並告訴他自己在給爺爺奶奶們講農業技術,「用他聽得懂的話,讓他從小樹立為他人服務的意識」。在宋慧的家人看來,她能夠用自己的所學去幫助別人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後記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宋慧看來,助力鄉村振興,要走「農業產業化」的道路,充分利用已經成型的品種,通過產業化助力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改善農民生活。

「總書記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真的是太及時了,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宋慧說,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她希望將更多的科研資源有效地整合起來,搭建專業的技術服務平台,把農民的需求與技術的運用有效地銜接起來,發揮團隊的力量,把技術輸送到田間地頭。


來源 河南青年時報

見習記者 宋賀揚/文 受訪者供圖

編輯 夏賽賽

審核 田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