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歷史的商紂王:雄才霸略,開疆拓土到達東海,被黑了三千年

來聽小k道野史 發佈 2020-02-28T09:40:12+00:00

《史記》里稱帝辛「長巨姣美,筋力超勁,手格猛獸」,皇甫謐《帝王世紀》稱帝辛「能倒曳九牛,撫梁易柱」,是個筋骨強勁、力大無窮,能當百人之敵的無敵勇士,此外他還「資辨捷疾,聞見甚敏」,也就是智商極高,反應極快,能言善辯,絕非一勇之夫。

誰是歷史上被黑得最慘的帝王?不是秦始皇,也不是楊廣,當然更輪不到曹操。和他們幾位被黑程度相比,一直被認為是頭號昏君和暴君典範的商紂王,才真正沉冤了整整三千年。


直到了20世紀中期,才終於有一代偉人慧眼獨具,為紂王翻案正名,充分肯定了他為中華民族拓土開疆,將版圖擴大到江淮地區、一直到達渤海和東海之濱的偉大貢獻。
「商紂王」的正式名號是帝辛,殷商王朝第三十一代天子,「商紂王」是後世對他的貶低性稱謂。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年表》,帝辛在位時間為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即約30歲即位,在位30年,60歲殉國。
帝辛本名子受,為殷商第三十代天子帝乙之幼子,以其母為帝乙之正後,又是其母扶正為王后所生,因此越過同母兄微子成為嗣君。
《史記》里稱帝辛「長巨姣美,筋力超勁,手格猛獸」,皇甫謐《帝王世紀》稱帝辛「能倒曳九牛,撫梁易柱」,是個筋骨強勁、力大無窮,能當百人之敵的無敵勇士,此外他還「資辨捷疾,聞見甚敏」,也就是智商極高,反應極快,能言善辯,絕非一勇之夫。
殷商天子帝辛


帝辛繼位後,用費仲治政,鼓勵農桑,推行牛耕與灌溉排水;肅清王族內部異己,削弱貴族勢力,殺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又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從亡虜逃臣中簡拔健步如飛、勇搏熊虎的勇士飛廉、惡來父子為將;伐黎國,破蘇國,大搜於渭水,一度打壓了剛剛興起的周國,囚禁周文王姬昌。在周人臣服後,帝辛移兵向東,長年攻伐東夷。
據考武丁之後歷任商朝天子的武功,主要在對西戎用兵,祖甲、廩辛征伐蠶叢氏部,庚丁征伐羌方,武乙征伐旨方,文丁囚禁逼死周侯季歷(姬昌之父),
而到了帝辛的父親帝乙即位後,面對東夷部族崛起,東西兩面作戰的困境,就被迫對日益強大的周人懷柔,將商朝王女嫁給姬昌,同時全力攻打東夷,打敗了盂方、夷方、人方等東夷部族,商軍最遠到達雇(今山東鄄城)、齊(今山東淄博)等地。
周文王姬昌


繼承父業,真正完成對東夷中的徐淮部族全面征服,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征服了江淮地區、拓土開疆至渤海和東海的帝王,確實是殷商天子帝辛無疑。
從這個意義上,今天的天津、連雲港等沿海城市所在地域,包括江蘇、安徽兩省在長江以北地區,被納入中國版圖,同時讓相對先進的中原文化傳播到淮河流域,促進加入這一地區的開發和民族融合,確是帝辛的重大功勞,不愧為中國歷史上有傑出貢獻的一代雄主。(當然,因數千年來海岸線不斷退後,不可能完全一致)
【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龍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詩經·商頌·玄鳥》
被收錄儒家五經《詩經》的《商頌·玄鳥》一詩,「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一句,漢代經學大家鄭玄解作「殷高宗武丁之子孫,有武功有王德於天下者,無所不勝服」。
宋代儒家大師如朱熹,解釋成「武王,湯號,而其後世亦以自稱也。言武丁孫子,今襲湯號者,其武無所不勝」;都認為武丁的某個子孫,自襲先祖商湯的「武王」之號,戰無不勝。

而歷史上武丁之後諸子孫,武功平平,其實並沒有「無所不勝服」之人。一直到帝辛即位後,平定淮夷,開疆東海,才符合詩中「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之說。因此,此詩其實正是殷商遺民建立宋國後,懷念和歌頌帝辛曾經威震四方,疆域至海,諸邦來朝的武功而做。
後世大多數的儒家門徒絕不敢想像,此詩竟是歌頌他們心目中無惡不作的商紂王,因此強行把這句次序顛倒,曲解成「商武王成湯的子孫武丁」,將該詩的歌頌對象變成了武丁,也成了一貫通行說法。
在帝辛對東夷長年戰爭中,西方的周國在文王姬昌和武王姬發兩代英主的努力下,國力也不斷增強,吞併了大批親商部族,更有大量原來臣服於商的部族也倒戈站在周國一方。姬發會盟各路諸侯於孟津,集師伐殷,兩國決戰於牧野。
周武王姬發


因為對東夷戰爭中,殷商軍隊損失極大,帝辛只能倉促將大批夷人戰俘武裝成軍,與周軍交戰。殷商數百年來,皆以被征服各方部族的戰俘為奴隸,殘酷對待,並動輒大規模將他們殺戮、生殉以祭鬼神,因此這些夷人戰俘對商朝的忠誠度可想而知,在戰場上他們一觸即潰,全面倒戈,商軍大敗。
帝辛遂攜王后蘇妲己自焚於鹿台,是繼千年前的寒朝天子寒浞之後,又一位以身死國、殉於社稷的英武天子,不失壯烈。
殷商末代王后蘇妲己
他信任的兩位大將飛廉、惡來也不負君王,惡來戰死於牧野後,飛廉逃奔商蓋氏,矢志抗周不屈而死。八百年後,飛廉惡來直系後裔建立的嬴氏秦國,攻取洛邑,滅亡周朝,也算是替祖先報卻百世之仇。
其實帝辛的亡國悲劇,並非是他個人有何罪不可赦的惡行或過失,而是作為華夏原生代殷商文明的悲劇,已經落後不適應於新的時代了。
殷商文明盛行人殉和占卜,巫鬼當道,神權勢力強大,甚至有考證他們祭祀完鬼神和祖先後,勢必進行大規模食人行為,可說如印第安人文化那般的原始文明酋邦。在汲取了商文明先進的文字與青銅器,去除其糟粕後新生的周文明, 在其奠基者周公旦加以規範制度化後,才是真正意義上成型的華夏文明。早早將神權和原始宗教人員排除出統治中樞和政治生活,更彰顯了不同於世界各地其他古文明的先進性。

周公旦制禮作樂,建章立制,推行井田,力主「明德慎罰」,並以五等爵位分封宗親和功臣為諸侯、武裝拓土四方,以一股股周人為核心,將廣大中國地域內的其他各上古先民,融合同化。
周公姬旦


所以人殉奴隸制殷商文明被封建邦國的周文明取代,原是歷史必然;為了確定周王朝代替商王朝,周文明代替殷商文明的不可置疑合法性,就必須要將帝辛這個末代商帝、亡國之君醜化黑化到極限,因此周人便將夏朝末代天子夏桀的那些惡行,原樣不動照抄一遍,甚或進一步誇大其辭,加諸帝辛其身。
帝辛被後世大肆渲染的眾多罪行,很大程度上將他的列位先祖的責任一起背上了。便是與被後世稱頌為三代聖君的商湯、以及中興英主的武丁相比,真實歷史上帝辛本身的行為,也未見得會比兩位英雄先祖更惡劣。——這僅僅是歷史進步的需要。個人榮辱殊不足道。

哪怕在帝辛「罪惡」的流傳過程中,可說推波助瀾不遺餘力的早期儒家,其實亦對這些純系誇大其辭的說法心知肚明,在一些細節便露出他們的實際觀點,正在儒家四書《論語》和《孟子》之內。
孔子最得意弟子之一子貢就聲稱,帝辛所謂「不善」只是天下人將所有罪惡皆歸其人的產物;孟子同樣表示,帝辛為政,繼承了商湯、武丁一脈相承的「故家遺俗,流風善政」。
儒家五經《春秋左傳》中,也同樣記述了叔向、欒書等春秋名臣言辭,將帝辛的亡國原因,主要歸結於對東夷戰爭導致的國力和軍力大損,並承認帝辛曾是一位如後世項羽、拿破崙一般百戰百勝、一敗而亡的悲劇霸主。
可惜這些聲音,往往都被歷朝歷代皆以帝辛為亡國暴君和昏君代表的主流聲音所淹沒了。而到了後世愈傳愈廣,有的說辭已經罔顧人類基本智商了。比如著名的「酒池肉林」——那樣的酒還能喝?不會餿?那樣的肉還能吃?不會臭?
畢竟「商紂王」很大程度上已成為一個文化符號,後世君主以此警惕自身,後世臣子用以諫阻君主,至於歷史真實的帝辛究竟如何,又有多少人在意呢?
除去歷代個別文人零星為帝辛鳴不平的言論,一直到1958年,一代偉人在評點史達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時,提及商品生產問題談到商王朝,才正式為帝辛正名,充分肯定了帝辛的文韜武略和卓越功勳;並一針見血指出帝辛的敗因,便是敗在「俘虜問題、俘虜政策」。
【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史書說:周武王伐紂,「血流漂杵」,這是誇張的說法。孟子不相信這個說法,他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龍山文化很有名啊!商紂王是很有本領的人,周武王把他說得很壞。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後失敗了。】
牧野之戰,東夷俘虜臨陣倒戈的根源,如前文所述,便是帝辛所繼承的殷商文明,對奴隸戰俘的殘酷殺戮所致,是體制問題、文明問題,實非帝辛個人之罪。
當然,帝辛殉國和周武革命,同樣也導致了另一個讓歷代統治者意想不到、卻讓華夏文明得益匪淺的結果。
如果說當年商湯將夏朝末代天子夏桀擒獲後,把他流放於南巢,讓其自然死亡,還算是勉強符合上古更立天子時的法則。畢竟晉代出土的戰國時文獻《竹書紀年·五帝紀》,便有「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囚堯,復堰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的記載。兼修儒法的大師荀子也同樣認為,堯舜禪讓說是虛言,淺陋之談。(【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
那麼周武王姬發將帝辛這位前任天子逼死,更將他的屍體斬首以告四方的行為,則赤裸裸地徹底宣告了所謂「天子」,上古相傳天帝在人間的代表,當其「失道」之時,也是可以被人臣所弒殺的。
後來產生的儒家學說以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父子為三代聖賢,便不得不將周武代商革命以正義化,於是他們宣布天子一旦失道,便成「獨夫」,殺之不為弒君。
在漢景帝時,儒家學說代表轅固還專門就這一問題,和道家黃老學說代表黃生在皇帝面前激烈爭執,因為此話題直接關係漢王朝的建立和合法性,以及是否同樣可以被新的王朝取而代之的可能性。所以漢景帝宣布話題過於敏感,不予討論。
但此後隨著漢景帝之子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西漢王朝其實正是默認了儒家一派的觀點。漢武帝直接宣稱「代漢者當塗高」,對眾大臣表示【不聞一姓遂長王天下者,但使失之,非吾父子可矣。】
因此可以說,當周武王姬發攻殺帝辛一事,被從真實歷史中商周兩國的天下之爭,洗白成得到天命的正義臣子推翻無道天子,並且取而代之後;也便徹底確定了華夏文明朝代更迭的嶄新法則:「一姓不可長王天下」成為萬姓之共識。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上古英雄夢同樣發端於此,陳勝吳廣振臂一呼,甚至連孔子的子孫也積極投身到這樣的農民義軍中,其後更誕生劉邦這樣的布衣天子,以及豐沛群豪這樣的布衣將相集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