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拉加利索尼埃級巡洋艦French Cruisers La Galissonniere

鬼匠技研 發佈 2020-06-05T06:04:22+00:00

然而,在二戰中由於法國在陸地戰場上早早落敗,使得法國海軍迅速淪為配角,鮮有閃光表現,加上在米爾斯克比爾遭遇英軍反目痛毆以及在土倫的無奈自沉,盡染一層悲戚之色,使得法國戰艦的知名度遜於其他強國海軍。

在二戰之前的世界海軍五強中,法國海軍在整體實力上略遜於英美日三國,但與主要對手義大利海軍不相伯仲。然而,在二戰中由於法國在陸地戰場上早早落敗,使得法國海軍迅速淪為配角,鮮有閃光表現,加上在米爾斯克比爾遭遇英軍反目痛毆以及在土倫的無奈自沉,盡染一層悲戚之色,使得法國戰艦的知名度遜於其他強國海軍。實際上,自帆船時代起,法國的海軍技術就居於世界前列,設計建造了很多富於創新、戰力出眾的一流戰艦。在兩次大戰之間,除了畫風清奇的全四聯裝主炮戰列艦敦刻爾克級和黎塞留級之外,法國在巡洋艦、驅逐艦及潛艇的設計上也不乏佳作。本文介紹的拉加利索尼埃級是法國海軍在20世紀30年代初建造的一款輕巡洋艦,該級艦在各項性能要求上進行了出色的均衡,較同期各國同等噸位的輕巡洋艦更為優秀,實為法制戰艦之精良代表。

設計背景

作為1922年《華盛頓條約》的延續和補充,1930年《倫敦條約》產生了兩大後果:首先規定了締約國(英美日)保有巡洋艦以下作戰艦艇的噸位比例;其次將條約型巡洋艦區分為兩類:主炮口徑超過155毫米的為a型巡洋艦,也就是現在常說的重巡洋艦;主炮口徑不超過155毫米的為b型巡洋艦,也就是輕巡洋艦。法國和義大利在主力艦噸位比例上已經占據了較小份額,不願意在巡洋艦噸位上繼續受到限制,所以拒絕簽署《倫敦條約》中有關巡洋艦的條款,不過兩國在1930年之後的巡洋艦建造策略上實際上遵循了《倫敦條約》的精神,不約而同地停止了重巡洋艦的建造,而將重心置於發展新型輕巡洋艦。

在《倫敦條約》生效時,法國海軍中能歸類為輕巡洋艦的艦隻有5艘,包括3艘迪蓋·特魯安級、布雷巡洋艦「冥王星」和訓練巡洋艦「貞德」號。迪蓋·特魯安級是基於一戰時期的設計建造的,裝備8門155毫米艦炮,航速33節,但裝甲貧弱,僅在少數重點部位設有20~30毫米的裝甲;「冥王星」和「貞德」號基本屬於輔助艦船,戰鬥力有限。法國海軍當時正在設計的「埃米爾·貝爾坦」號布雷巡洋艦更為現代化,艦型俊美,裝備3座新型三聯裝152毫米艦炮,動力強勁,在後來的試航中創下了39節的速度記錄,但是在防護設計上依然是薄皮大餡,裝甲防護水平與迪蓋·特魯安級相仿。

在新型輕巡洋艦的設計上,法國海軍無意像英美日那樣追求裝備12~15門主炮的萬噸級大型輕巡洋艦,而是選擇7500噸左右的中型輕巡洋艦,其對抗目標是宿敵義大利海軍正在建造的傭兵隊長型輕巡洋艦以及德國海軍新造的柯尼斯堡級及其改進型。此外,新型輕巡洋艦還要能夠與同期設計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配合作戰。基於上述目的,法國海軍決定以「埃米爾·貝爾坦」號為基礎,結合重巡洋艦「阿爾及利亞」號的防護設計,以犧牲航速為代價強化防禦能力,從而完成了新型輕巡洋艦的設計,列入1931、1932年度的造艦計劃,這就是拉加利索尼埃級輕巡洋艦。

設計特點

拉加利索尼埃級的標準排水量為7600噸,滿載排水量9120噸,全長179米,寬17.5米,吃水5.35米,其噸位比「埃米爾·貝爾坦」號增加了約1700噸。艦上和平時期的編制人員為540人,戰時增至764人。

從艦型上看,拉加利索尼埃級可以視為「埃米爾·貝爾坦」號的擴大改良型,前者沿用了後者的艏樓船形,在外觀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也存在明顯差異。在前部艦體的設計上,兩者頗為相仿,均採用飛剪艏,艏樓甲板一直延伸到前部上層建築之後,前煙囪之前,兩座前主炮塔呈背負式結構,前部上層建築呈階梯狀上升,形成艦橋構造,並設有牢固的三腳桅,以支撐最頂端的射擊指揮所。在艏樓甲板之後的艦型上,拉加利索尼埃就呈現出不同於「埃米爾·貝爾坦」號的特徵。由艏樓甲板延伸出來的甲板室結構一直延續到艦體後部約3/4處,而在「埃米爾·貝爾坦」號上甲板室結構被設在艦體中部的航空設備截斷。拉加利索尼埃級將航空設備轉移到上層建筑後部,兩座煙囪之間的距離也比「埃米爾·貝爾坦」號縮短,同時還增設了單柱式後桅,形成了雙桅雙煙囪造型。拉加利索尼埃級的另一個艦型特徵就是採用方形艉,而非「埃米爾·貝爾坦」號的圓形艉。

拉加利索尼埃級的主炮配置與「埃米爾·貝爾坦」號一致,採用9門M1930型55倍徑152毫米艦炮,安裝在3座三聯裝炮塔內,呈前二後一布局,2座前主炮塔呈背負式布置在上層建筑前部,後主炮塔位於後甲板上。M1930型155毫米艦炮性能出色,在發射54.17公斤的半穿甲彈時的初速為870米/秒,在45度仰角上的最大射程為26400米。二戰時期在美國接受改裝後,該型艦炮也可發射58.8公斤的美制穿甲彈,最大射程增至26960米,在100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122毫米的裝甲。三聯裝炮塔的設計也令人滿意,3門炮可以在-10~+45度範圍內獨立仰俯,裝填角度為-5~+15度,射速為4~5發/分,每門炮備彈205發,全艦備彈1845發。

拉加利索尼埃級的副炮型號也與「埃米爾·貝爾坦」號相同,為M1926型50倍徑90毫米高射炮,但數量翻倍,由4門增加到8門,安裝在4座雙聯裝炮塔內,對稱布置於艦體中部上層建築兩側。M1926型90毫米高射炮在發射9.5公斤榴彈時的初速為850米/秒,仰俯範圍為-10~+80度,最大射程15400米,最大射高10600米,射速12~15發/分,每門炮備彈300發,全艦備彈2400發。除了90毫米高射炮外,拉加利索尼埃級還安裝了4座37毫米雙聯裝機關炮和6座雙聯裝13.2毫米高射機槍作為近距離防空武器。總體來說,拉加利索尼埃級的防空能力較為薄弱,這也是戰前法國巡洋艦普遍存在的短板。拉加利索尼埃級還在艦體中部兩舷配置了2座雙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23DT型魚雷。該型魚雷裝藥量為310公斤TNT,最大航速39節,最大射程13000米。拉加利索尼埃級還特彆強化了航空裝備,在上層建筑後部設置了一座大型機庫,在後主炮塔頂部安裝一座彈射器,最多可以搭載4架水上飛機,在艦尾安裝了捲簾式飛機回收裝置。

強化防禦能力是拉加利索尼埃級在設計上的重點,其防禦結構參考了「阿爾及利亞」號的設計,而後者被認為是防禦最好的條約型重巡洋艦之一。拉加利索尼埃級是法國海軍第一級設置了舷側裝甲帶的輕巡洋艦,其舷側裝甲最大厚度為105毫米,水平裝甲厚度為38毫米,炮塔正面裝甲厚度為100毫米,指揮塔裝甲為95毫米,艦上的重點部位都得到了較好的防護,能夠在正常交戰距離上抵禦152毫米炮彈的打擊。拉加利索尼埃級的裝甲防護水平超過了同時期其他國家的大多數同等級輕巡洋艦,比如其義大利傭兵隊長級前四批艦的舷側裝甲最多不過70毫米,直到最後一批阿布魯齊公爵級才增至100毫米,但排水量較拉加利索尼埃級多出20%。至於德國海軍柯尼斯堡級及其後續艦型的舷側裝甲僅有50毫米。

在航速指標上,拉加利索尼埃級較「埃米爾·貝爾坦」號大幅下降,其設計航速為31節,安裝4座燃油鍋爐和4座齒輪減速蒸汽輪機,雙軸推進,各艦的鍋爐型號均為安德萊式,輪機型號有兩種,3艘為帕森斯式,3艘為布列塔尼式,輸出功率為84000馬力。在試航中,拉加利索尼埃級各艦都超越了設計航速,「馬賽曲」號曾以34.98節的高速航行8個小時,隨後提速至35.39節,並保持1小時。在實際服役時,拉加利索尼埃級能輕鬆跑出32節航速。該級艦的續航力為5500海里/18節,優於同期義大利輕巡洋艦,與英德輕巡洋艦相當。

建造與命名

法國海軍對於拉加利索尼埃級的設計表示滿意,決定分兩批建造6艘,其中1931年度2艘,1932年度4艘。在此之前,除了「貞德」和「埃米爾·貝爾坦」號之外,法國海軍在一戰後建造的巡洋艦均由位於布雷斯特和洛里昂的兩家海軍造船廠承建,而在兩年內開工6艘艦超出了海軍船廠的生產能力,於是軍方決定1931年度開工的2艘艦繼續由海軍船廠建造,而1932年度的4艘艦則分配給4家民間造船廠建造。首艦「拉加利索尼埃」號於1931年12月15日在布雷斯特海軍船廠鋪下龍骨,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工程較為拖沓,於1933年11月18日下水,遲至1936年1月1日服役,前後耗時四年多,而最後一艘同級艦到1937年12月方才完工,整個建造工程持續了六年時間。

拉加利索尼埃級各艦的命名都體現了法國海軍悠久的歷史傳統。「拉加利索尼埃」號以18世紀的法國海軍名將羅蘭-米歇爾·巴蘭·德·拉加利索尼埃命名;「讓·德·維耶納」號的艦名源自英法百年戰爭時期的法國海軍統帥讓·德·維耶納;「喬治·萊格」號以20世紀初多次擔任海軍部長的法國政治家喬治·萊格命名;「蒙卡爾姆」號的艦名來自於18世紀的法國海軍名將路易斯-約瑟夫·德·蒙卡爾姆。餘下兩艘艦的命名較為特殊,沒有選取歷史上的軍政名人,而是以法國海軍的傳統艦名「光榮」和法國國歌《馬賽曲》命名。「光榮」號是法國海軍中第15艘繼承該艦名的軍艦,其歷史可以上溯到17世紀。

服役生涯

1937年底,6艘拉加利索尼埃級輕巡洋艦全部竣工服役,作為一支新銳力量加入法國海軍作戰艦隊。「拉加利索尼埃」、「讓·德·維耶納」和「馬賽曲」號編為第3巡洋艦分艦隊,「馬賽曲」號擔任旗艦,配屬於地中海艦隊,以比塞大為基地;「喬治·萊格」、「蒙卡爾姆」和「光榮」號編為第4巡洋艦分艦隊,以「喬治·萊格」號為旗艦,配屬於大西洋艦隊,以布雷斯特為基地。根據法國海軍的作戰構想,在戰時將以1艘敦刻爾克級、3艘拉加利索尼埃級和6艘大型驅逐艦組成機動部隊,執行海上破交及保交行動,也可以在遠海與敵方戰艦展開交戰。

1939年9月二戰爆發後,駐紮在布雷斯特的第4巡洋艦分艦隊加入了以2艘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為核心的突擊艦隊,負責保護大西洋航線,並追蹤德國襲擊艦,但沒有取得顯著成果。在地中海方向,由於義大利暫時保持中立,第3巡洋艦分艦隊的「馬賽曲」和「讓·德·維耶納」號得以抽身,在1939年12月執行了一項特殊任務,將法蘭西銀行的黃金儲備運往加拿大,後來又在1940年3月在地中海地區執行運兵任務。

1940年4月,「埃米爾·貝爾坦」號在挪威海岸作戰期間被德軍飛機炸傷,「蒙卡爾姆」號奉命接替該艦,參與了掩護英法聯軍從納姆索斯撤退的行動。隨著德軍進攻西歐,義大利顯露出越來越明顯的敵意。法國海軍將突擊艦隊調往地中海,第3、4巡洋艦分艦隊駐泊在阿爾及爾港。1940年6月義大利參戰後,突擊艦隊兩次出動,試圖截擊義大利艦隊,這是二戰期間法國海軍艦隊規模最大的作戰行動,可惜均無功而返。

隨著法國本土的淪陷,散布海上的法國艦隊的命運也發生了劇變。1940年7月3日,由薩默維爾海軍上將指揮的英軍H艦隊兵臨米爾斯克比爾錨地,要求港內的法國艦隊解除武裝,在遭到拒絕後,英軍戰艦向昔日的盟友開火射擊。在此之前,駐阿爾及爾的6艘輕巡洋艦已經接到海軍部的電令,準備前往米爾斯克比爾同艦隊主力會合,但在錨地遇襲的消息傳來後,它們只能調轉航向,加速向土倫撤退,最後安全抵達目的地。

1940年9月,法國維希政府在得到德國方面的同意後,派遣第4巡洋艦分艦隊的3艘輕巡洋艦和3艘大型驅逐艦一道前往法屬中非加彭海岸的利伯維爾,以對抗自由法國軍隊在中非地區的活動。由於預定為艦隊加油的法國油輪在貝寧灣遭到英國海軍的的攔截,而利伯維爾又沒有燃料儲備,所以這支艦隊的目的更改為法屬西非的達喀爾港。在航進途中,「光榮」號遭遇機械故障,無法全速航行,被英軍巡洋艦攔截,被迫停靠卡薩布蘭卡,而「蒙卡爾姆」和「喬治·萊格」號則開足馬力,一路狂奔,甩開追蹤者,進入達喀爾港,不久兩艦就捲入了一場激烈的戰鬥。

1940年9月23日,英軍和自由法國部隊聯合發起「威懾」行動,試圖登陸達喀爾,並控制法屬西非。英軍艦隊包括2艘戰列艦、1艘航空母艦、5艘巡洋艦和10艘驅逐艦。當時,法國海軍最強大的「黎塞留」號戰列艦正在達喀爾避難,該艦不具備出港作戰的能力,但其380毫米重炮的火力卻讓進攻者頗為忌憚,而及時趕到的「喬治·萊格」和「蒙卡爾姆」號增強了守軍的實力。在持續三天的激戰中,達喀爾的艦隊與岸炮部隊密切配合,挫敗了對手的企圖,守住了這座重要港口。在交火中,「喬治·萊格」號聲稱2次擊中英軍「澳大利亞」號巡洋艦,並成功規避了英軍艦載機的魚雷攻擊。

達喀爾之戰後,第4巡洋艦分艦隊就駐泊達喀爾,「光榮」號也在1941年3月趕來會合。該艦隊在西非海岸一直停留到1943年初,其間「光榮」號在1942年9月15日到25日參與救援英軍運兵船「拉科尼亞」號,當時該船被德軍潛艇U-156擊沉,船上有超過2700人落水,其中大部分是義大利戰俘,德軍潛艇隨後發出求救電報,要求各方暫時休戰,共同救援,最終僅有1100人獲救。

相比遠赴西非的第4分艦隊,留在土倫的第3分艦隊的日子難熬得多,終日處在德國人不懷好意的監視下,由於缺乏燃料也很少出港,在屈指可數的行動中包括1940年11月接應「普羅旺斯」號戰列艦返回土倫,後者在米爾斯克比爾港之戰中遭到重創。1942年11月,英美盟軍發起「火炬」行動,登陸法屬北非。德軍隨即開進法國南部維希控制區,力圖奪取駐泊在土倫的法國艦隊,但在德軍坦克抵達碼頭時,映入眼帘的卻是一支已經沉入水中的艦隊,包括「拉加利索尼埃」、「讓·德·維耶納」和「馬賽曲」在內的大部分法軍戰艦均在11月27日集體自沉。後來,義大利人將「讓·德·維耶納」和「拉加利索尼埃」號打撈出水,以RF11和RF12號的名義編入義大利海軍,但兩艦從未被修復,在義大利投降後落入德軍手中,最終在1943年底和1944年初先後遭盟軍空襲沉沒,上述三艦的殘骸均在戰後被打撈拆解。

「火炬」行動給第3分艦隊帶來了毀滅,卻讓第4分艦隊迎來了新生。在盟軍登陸北非後,「喬治·萊格」、「蒙卡爾姆」和「光榮」號和其他留在非洲的維希艦艇一樣加入了自由法國海軍,投入到與德意軍隊的作戰中。從1943年2月起,「喬治·萊格」號就以達喀爾為基地開始在中大西洋執行巡邏任務,並在4月13日成功截獲了一艘德國偷渡船。在1943年年中,3艘法國巡洋艦先後前往美國,在費城和布魯克林接受美方改裝,拆除全部37毫米機關炮、13.2毫米機槍和航空設備,加裝了6座四聯裝40毫米高射炮和16門20毫米機關炮,還增設了雷達設備,增強了防空能力。

1943年下半年,3艘煥然一新的拉加利索尼埃級輕巡洋艦陸續開赴地中海戰區,作為盟軍艦隊的一員參與戰鬥,多次炮擊德軍占據的海岸。1943年9月,「蒙卡爾姆」號在解放科西嘉島的行動中擔負支援任務。1944年6月,「喬治·萊格」和「蒙卡爾姆」號參加了「霸王」行動,在諾曼第海灘執行火力支援任務,為了迎來自由而向自己的國土開炮,這讓法國海軍官兵們的心情極為複雜。1944年8月,「喬治·萊格」、「蒙卡爾姆」號又回到地中海,和「光榮」號一道參加了登陸法國南部的「龍騎兵」行動,於9月13日回到了闊別整整4年的土倫港,面對著曾經埋葬了大半隻法國艦隊的港池,在獲得解放的喜悅中卻摻雜了一份悲痛和辛酸。從1944年9月到1945年5月,3艘輕巡洋艦一直留在地中海戰區,除了偶爾執行對岸支援任務,再無大的行動,平靜地迎來了勝利。

二戰結束後,3艘倖存的拉加利索尼埃級輕巡洋艦成為重建的法國海軍的主力艦艇,繼續為恢復法國的國際地位、維護海外權益而四處奔波,航跡遍及東南亞、阿爾及利亞和中東海岸。在1956年11月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中,「喬治·萊格」號作為法國艦隊旗艦向埃及海岸目標開火,並掩護了登陸塞德港的行動,然而這次武力干涉行動最後可恥地失敗了。隨著時光流逝,拉加利索尼埃級輕巡洋艦日漸老朽,「光榮」和「喬治·萊格」號分別於1958年和1959年被出售拆毀,「蒙卡爾姆」號於1957年轉入預備役,從1959年開始作為潛艇學校的宿舍船在土倫度過了10年晚景時光,於1969年被廢棄,1970年解體。































讓相片里的模型不再難以觸碰,與你分享製作心得。

你好,我是鬼匠技研工作室,我的模型相片、參考資料及視頻首發平台是在今日頭條,為了方便你查閱往期文件,你可以關注今日頭條鬼匠技研帳號。

並且在今日頭條關注、評論、點讚我的文章都可以極大的幫助到我的成長,鬼匠技研工作室的各位同好在此叩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