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稱王,廣屯田:曹魏國家的崛起

江南蓑翁 發佈 2019-12-19T03:34:01+00:00

導語: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在曹魏、蜀漢、東吳三個統治集團周圍各自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謀士、傑出將領,曹魏有郭嘉、荀彧、許攸、司馬懿、典韋、于禁、張遼等代表人物,蜀漢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蔣琬、關羽、張飛、趙雲、姜維等文武人才,東吳則有張昭、周瑜、魯肅、黃蓋、呂蒙、甘寧、凌統等江東俊

導語: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在曹魏、蜀漢、東吳三個統治集團周圍各自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謀士、傑出將領,曹魏有郭嘉、荀彧、許攸、司馬懿、典韋、于禁、張遼等代表人物,蜀漢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蔣琬、關羽、張飛、趙雲、姜維等文武人才,東吳則有張昭、周瑜、魯肅、黃蓋、呂蒙、甘寧、凌統等江東俊秀。三國的成敗和國力似乎很大程度上由這些人才決定,這看起來很有道理,但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三國的最終國力都是由它們的經濟實力決定的。三國最終歸於曹魏(西晉),其根本原因不在於人才的多寡,而在於北方的經濟實力對南方形成了絕對優勢。而北方形成這種絕對優勢的關鍵在於曹魏實行的屯田制。

1.屯田的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由於黃巾軍起義以及後來各地軍閥的混戰,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大量百姓不是攜帶家眷流離失所,就是在戰亂中死亡,這就造成了農業勞動力的短缺。當時董卓之亂後,皇帝重返洛陽,映入眼帘的是這樣的一幅慘景。



「天子入洛陽,宮室燒盡,街陌荒蕪,百官披荊棘,依丘檣間,州郡各自擁兵自為,莫有至者。飢窮稍甚,尚書郎以下自出樵採,或飢死牆壁間。」

與洛陽相似,此時的長安也是哀鴻遍野。

「時長安城中,盜賊不禁,白日擄掠....,子弟縱橫,侵暴百姓,是時,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二十萬,人相啖食,白骨委積,臭穢滿路。」

在董卓的部將李傕和郭汜混戰之後,長安城遭受了更加嚴重的破壞,以致於出現「天子東歸後,長安城空四十餘日,強者四散,羸者累食,二三年間,關中無復人跡。」的景象。



首都都破壞成這種樣子,其他地方可想而知。戶口的衰減也相當的嚴重,據史料記載三國時

「天下戶口減耗,十裁一在」「今喪亂之後,人民至少,比漢文景之時,不過一大郡」「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計其戶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

據統計,在東漢桓帝永壽年間,戶數為10677960,口數為56486856,這是東漢時期戶口數最多的時期。據《通典》記載,「當三國鼎盛之時,天下通計,戶百四十七萬三千四百三十三,口七百六十七萬二千八百七十一」。雖然說由於戶口逃亡、隱匿以及戰亂原因而無法統計,但是仍然可以看出戶口損耗之嚴重。人口的減少,致使大片田地荒蕪,糧食產量大幅度的下降,老百姓由於缺乏糧食,造成人相食的慘劇,社會進而動盪不安,危及到政權安定,更重要的一點則是軍糧的短缺,不僅嚴重影響軍隊的士氣,也極大地制約了軍隊的戰鬥力。曹操的軍隊甚至曾經一度將人肉摻與軍糧之中,這就說明了當時的農業生產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2.屯田政策的實施

屯田政策早在兩漢時期已經實行過,漢武帝時開闢了河西四郡,因此漢武帝就在河西走廊設置屯田官,並派六十萬士卒開墾屯田。漢昭帝和漢宣帝繼位後,繼承了漢武帝在邊關實行屯田的政策,繼續派士卒到邊疆屯田。東漢建立後,漢光武帝開始在內地試行屯田制度,所以曹魏建國後,在內地實行屯田制是借鑑了兩漢時期的屯田制。曹操在《置屯田令》中亦說道「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建安元年,曹操在棗祉、韓浩的建議之下,向全國頒布了《置屯田令》,曹操先後命棗祉、任峻負責貫徹實施,國淵則將屯田推行開來。

曹魏設立有專門的的屯田管理機構,在中央為大農或者大司農,大司農下屬官職有典農中郎將、典農校尉、典農都尉。典農中郎將、典農校尉相當於郡一級的太守,典農都尉相 當於縣一級的令長,諸典農官和郡守令長互不相統屬,他們直接統屬於大司農。在典農中郎將、典農校尉的下面還有很多官屬,例如典農功曹,典農綱紀。而在屯田的基本單位屯中設司馬,相當於一屯之長。在民屯之外還有兵屯,管理兵屯的機構則是司農度支校尉,但是這個職位是在曹魏黃初二年所設,在這之前,管理屯田的官員仍是典農中郎將、典農校尉。



兵屯上的勞動者一般是佃兵或者屯兵,民屯上的勞動者一般為典農部民,屯田客,屯民等。屯兵的來源一般是世代當兵的士家,屯田客或屯民則一般來自百姓,方式是招募,所以又稱募民,一旦百姓當上屯田客或屯民,則緊緊被束縛在土地之上,不能輕易遷徙。

據學者研究,一般來說,屯田客人均屯田面積五十畝左右。屯田所用的耕牛、農具,兵屯都是由官府供給,民屯者或官供,或私備。屯田勞動者按營或屯為單位,耕種一定面積的田地,以分谷制交納收成物的五成、六成或者更多的地租。屯田推行的地域十分廣大,曹魏境內在史書上記載屯田的地點有很多,如在許地建安初募民屯田,得谷百萬斛,在洛陽朝廷先後任命母丘儉、何晏、王昶、司馬望為典農,負責屯田事宜;在汝南,滿寵和鄧艾先後主持屯田事宜。在淮南、淮北諸葛誕、倉慈先後實行兵屯和募民屯田;在揚州,揚州刺史劉馥廣開屯田;在荊州,荊州刺史胡質進行屯田。其他地點包括關中、并州、河東、扶風、涼州、魏郡、宜陽、潁川、新野、曲沃、蘄春等。



其中尤其以淮水流域的屯田規模為大,《三國志》記載淮水流域的屯田時,這樣記載:

「時欲廣田畜谷,為滅賊資,使艾行陳、項以東至壽春。艾以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引水澆溉,大積軍糧,又通潛運之道。 … …又以為昔破黃巾,因為屯田,積穀於許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以為大役。陳蔡之間,上土下田良。可省許昌左右諸稻田,並水東下,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三萬人,十二分休,常有四千萬人,且田且守,水豐常收,三倍於西,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解,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方解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宣王善之,事皆施行。」

3.屯田的影響

曹魏實行的屯田制,在當時就發揮了顯著的作用,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大量水利設施得到興修,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農業的穩定發展帶動了商業、手工業的繁榮發展,社會局面開始由動盪不安轉向安定,戶口數也開始不斷增長.曹魏本來在地理位置上相對於吳、蜀兩國有顯著的優勢,境內都是人口稠密地區,一旦社會恢復安定,政府採取鼓勵農耕的政策後,人口就會恢復得很快。

到曹魏末年,境內的戶口數已遠超吳、蜀兩國之和,可以動員的軍隊作戰力量也遠超吳、蜀兩國。在東漢末年,因中原戰亂而對吳、蜀兩國的大打折扣的優勢完全被開發出來,最終為曹魏(西晉)滅掉吳、蜀兩國而統一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4.蓑翁說

曹魏立國後,占據當時青、徐、幽、並、雍、涼、兗、豫、司隸、冀等十州,以及荊州、揚州的北部。東吳僅占據荊、揚二州,蜀漢則占據益州一州之地。再看曹魏所占據之地,有陝甘的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以及華北大平原、山西高原、山東半島、豫西丘陵和南陽盆地,它們在歷史上作為三代王畿和華夏諸侯的居住活動地域,又是秦漢王朝中央政權主要依靠的先進農耕區。



反觀東吳和蜀漢,雖然他們占據的地區不乏沃野,但與曹魏相比仍然是微不足道的,在三國初期,由於東漢末年的戰亂導致中原人口大減,這種巨大的優勢無法體現出來,因此吳蜀兩國才能與曹魏對峙,但是曹魏在實行屯田制後,國力開始大規模恢復,這種巨大的優勢開始展現出來,最終三國一統於曹魏(西晉),屯田制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文獻

1.(西晉)陳壽:《三國志》

2.(唐)杜佑:《通典》

3.韓國磐:《曹魏的屯田》

4.宋傑:《論三國鼎立的地理基礎》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如有抄襲等侵權行為,本帳號保留訴諸法律權利。

歡迎關注頭條號/微信公眾號/網易號:江南蓑翁

合作與轉載,請聯繫:2697383062@qq.com。

關鍵字: